[人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转自爱因斯坦)
跳转到:导航,搜索
艾伯特。爱因斯坦
出生于1879年3月14。
德国乌尔姆
死亡1955四月18
美国普林斯顿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 —1955年4月18),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始人。
目录[隐藏]
1的寿命
1.1奇迹年
1.2成名
2个性和思想
2.1宗教观点
2.2政治观点
3爱因斯坦和中国
4参考
5外部连接
[编辑]
一生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移居意大利前的少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一年后,我和家人搬到了慕尼黑。1894年,全家搬到意大利米兰。从65438年到0895年,他转到瑞士阿劳的州立中学。1896年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师范大学学习物理,1900年毕业。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聘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的三个不同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理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他以论文《确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获得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编辑]
奇迹年
爱因斯坦在65438年至0905年的《奇异之年论文》中发表了四篇划时代的论文,分别是:《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根据分子运动理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与所含能量有关吗?>,然后推导出E = mc?的公式。100年后,2005年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1905年3月发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式观点》,认为光是由分离的粒子组成的。爱因斯坦解释说,光也是由小能量粒子(量子)组成的,量子可以像单个粒子一样运动。“光量子”理论极大地推进了1900年普朗克创立的量子理论,挑战了早已定论的光的波动理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波粒二象性。
4月1905:根据咖啡店里关于茶的讨论,爱因斯坦写了一篇论文,论证了糖分子的大小可以根据糖在液体中的扩散速度来计算。本文是关于悬浮在静止液体中的小粒子的热的分子动力学理论所要求的运动。
1905年6月30日,Annalen der Physik发表了《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一文。首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并在文中提出了“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两个原理。
1905年9月27日,德国物理杂志发表了《物体的惯性与它所包含的能量有关吗?(物体的惯性取决于它的能量含量吗?),即“物体的质量可以衡量其能量”,然后E = mc?的公式。
[编辑]
成名
爱因斯坦于65438年至0908年在伯尔尼大学担任兼职讲师。1909离开专利局,成为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在布拉格德意志大学任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在母校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任教授。1914年,应马克斯·普朗克和沃尔特·能斯特的邀请,回到德国担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33年。1920应亨德里克·安托万·洛伦兹和保罗·埃伦费斯特的邀请,他还是荷兰莱顿大学的特聘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投身于公开和地下反战活动。
爱因斯坦在1915发表了他的广义相对论。他关于光线穿过太阳引力场后会发生弯曲的预言,被英国天文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在1919年的日全食观测所证实。1916他预言的引力波也在1978得到了证实。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已经家喻户晓,但也招致了德国等国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成为激光的理论基础。
191965438 9月165438 10月10《纽约时报》刊登了新观测证实相对论的消息,形容这是爱因斯坦理论的一大胜利。爱因斯坦因对光电效应的研究,被授予1921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3 1 10月纳粹党夺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运的是,当时他正在美国讲课,没有被打死。3月返回欧洲后,他在比利时避难。9月9日,他发现自己被打算暗杀他的盖世太保跟踪。他在星夜中漂洋过海,于5438年6月+10月转学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新建的高等研究院任教授,直至5438年6月+0945年退休。1940取得美国国籍。
1937年,爱因斯坦拜访了住在加利福尼亚的查理·卓别林。
1939年,他被告知发现了铀核裂变及其连锁反应。在匈牙利物理学家利奥·齐拉特的推动下,他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阻止德国人率先行动。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投下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美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发起了反对核战争和法西斯主义危险的和平运动。
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死于主动脉瘤破裂。按照他的遗嘱,不办丧事,不建坟,不立碑,骨灰撒在一个永远保密的地方,不让任何地方神圣。爱因斯坦的余生都在从事对大统一理论的探索,但这项工作一直没有成功。现在大统一理论是理论物理研究的中心问题。
1999时代周刊评选他为世纪风云人物。为了纪念他,第99个元素被命名为“狗”。
此外,“爱因斯坦”一词也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注册商标。
[编辑]
个性和思想
爱因斯坦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善良、友好、谦虚、特立独行,因此广受尊敬。他有时讲笑话,喜欢航海和拉小提琴。他也是一个心不在焉的教授,经常忘记事情,专心思考物理问题,忽略周围的世界。
[编辑]
宗教观点
尽管爱因斯坦是犹太人,但他不信仰犹太教。他只是欣赏宇宙和自然的美。3月24日,1954,在给一位工人的回复中,他说:“你所读到的关于我的宗教信仰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系统重复的谎言。我不相信有人格化的上帝,也从来没有否认过,只是明确表达过。如果我心中有什么可以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揭示的世界结构的无限钦佩。」
他还说(见《活着的哲学》第13期第1931期):“对我们不了解的事物的存在的认识,对我们的意识所能接受的最深刻的推理和最美好的事物的感受,构成了我们对宗教的虔诚。在这个意义上,但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宗教。」
他在回答美国纽约国际犹太教堂的拉比赫伯特·戈尔茨坦时说:“我相信斯宾诺莎的上帝,一个通过现存事物的和谐与秩序来体现自己的上帝,而不是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在受到马丁·布伯关于宗教信仰的攻击后,他宣称:“我们物理学家所做的就是跟随他,画出他的路线。作为对爱因斯坦宗教信仰的总结,他曾说:“有一种无限的高级智慧通过我们脆弱的思维所能感受到的细节来展示自己,而卑微的赞美构成了我的宗教信仰。」
爱因斯坦相信宇宙宗教感情,但反对人格化的上帝。
爱因斯坦从65438年到0934年成为理性主义新闻协会的名誉会员。
[编辑]
政治观点
以色列建国时,爱因斯坦被邀请当总统,他的头像也被印在1968以色列纸币上。爱因斯坦说他是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晚年成为民主社会主义者。他曾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清晰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来达到目的,而是不与你认为是邪恶的势力结盟。爱因斯坦对社会主义、麦卡锡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看法是有争议的(见《爱因斯坦与社会主义》,他是德国自由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
美国联邦调查局保存的关于爱因斯坦的档案记载,他曾因《外国人排除法》被拒绝移民美国。原因之一是爱因斯坦信奉、倡导和推动无政府主义,从而使政府名存实亡。他还被指控为1937-1954 34 * * *无产阶级运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然而,这些档案是由其他部门提交给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不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正式文件。
爱因斯坦反对残暴的政府,也因为他是犹太人,所以反对纳粹政府,在纳粹政府上台后不久就离开了德国。他开始支持原子弹的研发,为的是阻止希特拉先研发出来。为此他还在1939年8月2日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这封信很可能是别人写的),建议开始研制核武器。罗斯福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成立了一个小组来研究铀作为武器的可行性。几年后,这个小组被曼哈顿计划所取代。战后,爱因斯坦开始游说消除核武器,建立和平政府。他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只会用棍子和石头打仗。」
爱因斯坦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他支持犹太人在犹太教的古老土地上选择定居点,他热衷于在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1930年,爱因斯坦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发表了一篇题为《论犹太复国主义:爱因斯坦教授讲座》的文章。爱因斯坦也把他所有的论文送到了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但他反对民族主义,怀疑建立犹太国家是否是最佳选择。他可能幻想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和平共处。1952年,爱因斯坦晚年被邀请担任新成立的以色列的第二任总统,但他拒绝了,因为他缺乏必要的人类能力。
爱因斯坦还与阿尔贝特·施韦泽和罗素联手反对核试验和核武器。在他去世前几天,他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这促成了帕格沃希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他在给罗素的信中写道:
亲爱的伯特兰·罗素:
感谢您4月5日的来信。我很高兴能在你的优秀声明上签字,我也同意你的候选人名单。
致敬,爱因斯坦。
[编辑]
爱因斯坦和中国。
1919年,西方媒体报道爱因斯坦准确预测了日食的结果,中国人在此期间开始关注相对论。从1917下半年到1923上半年,爱因斯坦的专著陆续被《转化》杂志、《青年中国人》、《东方杂志》等出版。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论文、译著、报告100余篇,出版译著约15种。爱因斯坦的代表作《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简介》,写于1916年,由北京大学教授夏元里翻译,发表在1921年4月的《转化》杂志上,次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名为《相对论简介》。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欢迎爱因斯坦博士》。[1]
65438年至20世纪20年代初,英国哲学家罗素访华,他的《事物的分析》演讲主要讲相对论。在中国,他多次指出“列宁和爱因斯坦是近代最杰出的伟人。”爱因斯坦与相对论在中国的名族。
爱因斯坦在1922两次路过上海,停留时间不到3天。1920年代,应日本维新会邀请赴日本讲学。出发前于1922 165438+10月13上午10乘日本船北野丸号抵达上海。当天,瑞典驻上海总领事通知爱因斯坦,他获得了1921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的大学生在南京路为爱因斯坦加油。之后和“一品香”在上海吃了顿饭,去上海“小世界”听昆曲,逛城隍庙和豫园。下午6时,中国文教界在画家王镇家中设宴款待。
1922 65438+2月27日,爱因斯坦乘“榛子丸”返回欧洲,31上午11再次经过上海,1下午3时,应上海犹太青年男子协会和学术研究会邀请,在福州路,他于10月2日11再次乘坐“榛子丸”离开。爱因斯坦夫妇仍然在第二天凌晨乘坐原船去了日本。早期的报纸报道爱因斯坦访问上海,并将爱因斯坦翻译成辛斯丁。
他在旅行日记中写道:“这座城市显示了欧洲人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差异,这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即五四运动)特别容易理解。在上海,欧洲人形成统治阶级,而中国人是他们的奴隶。他们似乎是一个饱受折磨、麻木不仁、不文明的民族,他们似乎与自己国家的伟大文明毫无关系。他们是简单的劳动者,……工作着呻吟着,他们是顽强的人,……这是地球上最贫穷的人,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日军侵华时,爱因斯坦、罗素等人于1938年10月5日在英国发表联合声明,呼吁世界帮助中国。上海抗日运动领袖“七君子”被捕时,他和美国15知名人士在3月1937发来声援电报。1955年4月8日,爱因斯坦去世。时任中科院副院长李四光、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周培源发来慰问电。《人民日报》发表了周培源撰写的悼念文章。
1979,爱因斯坦百年诞辰,中国也发行了纪念邮票。200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全球发起“物理学照亮世界”光束传递活动。那一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发出激光信号,通过海洋光缆穿越整个地球,24小时后返回美国。中国于4月19日晚开始波束传输。在两个小时内,爱因斯坦的光束传播到全国33个城市,最后分别到达印度和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