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咸阳有什么特产?陕西咸阳有什么特产?
咸阳市和各县区的大街小巷都有许多经营地方小吃和日常膳食的餐馆,从陕西随处可见的冷面、肉夹馍、牛羊肉泡馍等著名小吃,到具有地方特色的biangbiang面、千层油饼、锅盔等。此外,咸阳还有很多具有地方风味的餐厅,洋快餐也开了不少餐厅,足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咸阳的餐饮街区主要集中在市内北门十字周边。从北门十字向北,是新兴南路的美食休闲一条街。街道两边有很多餐馆,各种地方风味和地方小吃,以中档餐馆为主。从北门十字往南,就是北街,沿着北街,就是中山街,当地人叫它“老街”。这里的餐馆也很多,以低档、平民的小门面为主,经营各种当地传统小吃和日常餐食,经济实惠,食客几乎都是当地的“乡党”。三原千层油饼三原千层油饼介绍:三原县有名的千层油饼,又叫“钱油塔”、“千层饼”。精细制作,如连续金丝缠绕,层层叠叠的塔。口感丝滑多层次,柔软滋润,清爽可口。吃的时候,一碟泡菜,一碗豆浆,更入味。蓼花糖蓼花糖介绍:蓼花糖是三原县的传统珍贵食品。何首乌原名“蓼花汤”(关中方言中“蓼”意为“好”),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随光绪皇帝来到xi安,对当地官员赠送的鲜花和糖果赞不绝口。当她看到糖的形状很像她在草原上见过的蓼花时,她兴致勃勃地说。后来人们选用了“蓼”的谐音,改为何首乌。蓼花糖以糯米为主,辅以黄豆、白糖、麦芽糖、芝麻等辅料。成品为圆鼓槌状,一般浅金黄色的外皮上均匀覆盖着芝麻和糖,内部是白色的蜂窝状糖心,吃起来香甜酥脆。油酥饼油酥饼介绍:油酥饼又称“泡饼”,是三原县著名的传统小吃,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魏菊元著名的烧烤。油饼的馅料是用白糖、桂皮、玫瑰花、桃仁、熟面条,生粉是用开水和大油煮的。将面包馅放入油锅中油炸,表面一冒泡就取出。成品金黄有光泽,饼面蓬松,有大气泡。吃起来软软甜甜的,入口即化。赣县锅盔赣县锅盔介绍:赣县锅盔是赣县当地著名的美食。相传,在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修建旱墓时,由于工程浩大,数十万民工被征用,吃饭成了问题。工匠用头盔煮馒头,因其简单,故名“锅盔”。千百年来,赣县人民不断改良,形成了独特的风味食品。赣县锅盔是一种圆饼,直径八寸,厚约六分。呈菊花状,皮脆黄微鼓,刚煮好的锅盔表面清香。赣县锅盔因为做工独特,久了也不会坏。至于陕西八怪中提到的锅盖大几寸厚的锅盔,并不是赣县锅盔,而是大家误传。肉夹馍简介:肉夹馍在中国古代名为“肉夹馍”,肉夹馍是关中地区的名吃。肉需要是腊肉,老汤煨制,调料齐全,嫩滑醇厚。咸阳特有的白芨小笼包,皮脆肉黄,外酥里嫩,有“铁环虎背菊心”之重。单吃它们就是当地人的日常口粮,用腊肉做成肉包子味道更好。咸阳地区到处都有卖腊汁肉夹馍的小摊,几乎到处都能买到。商标名的属于“袁记肉夹馍”。石石简介:石是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风味食品,又名沙馒头、干馒头、馒头。做法是将鹅卵石倒入锅中加热,然后将饼面埋在鹅卵石中烘烤。成品包子表面凹凸有致,留下鹅卵石的形状。饼面用的面粉要加油和盐(甜的要加糖),加鲜椒叶等调料做馒头。味道咸、香、干、脆,易消化,持久不易变质。石不仅是关中农村经常食用的日常食品,还经常用来招待亲朋好友,或作为孕妇和病人的食品。Biangbiang Mian biangbiang Mian简介:Biangbiang Mian是陕西关中的一种传统民间面食,是指用关中小麦磨成面粉,然后手工擀成宽面条。陕西有句老话叫“油腻腻的biangbiang面”,既表达了面食的清香,也体现了当地人对面食的喜爱。Biangbiang面卷得很厚,切得很宽,像带子一样,吃的时候可以蘸着油性的香料和配料吃,可以饿肚子。《关中八怪》中的“面如带”指的就是这种面。Biangbiang的“biang”确实有自己的字,在当地面馆可以看到,但不是正规字体。当地人有一个写这个字的公式:“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字大开。你扭,我扭,你长,我长,中间有马王,心底有月边。挂个钩挂个麻糖,坐车游咸阳。”这个公式用更有魅力的当地方言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