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券收藏者的概念是怎么来的?

周长年曾经在《衡水日报》发表了题为《门券收藏漫谈》的长篇文章连载四期。关于门券的起源,文中介绍:门券的产生有一个孕育演变的过程,西周时期的"符节”,汉代的“门藉”,唐朝的“贴”都已具备了门券的意蕴,可以称为门券的雏形。完全意义的门券在我国出现,至少可推至300多年以前的清康熙22年(1633)^在《虞初新志》一书中,孙加澄‘南游记”篇写道……山顶有娘娘庙,领官票而后得入,票银二钱。”这里的"官票”,就是门券较早的正式文字记载。

在早期门券的展台前,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和现行硬分币一样的圆形金属门券。如北京天坛公园门券、北海公园门券、上海市公园门券、武汉市中山公园普通人门证等,这类门券,一般可重复使用多次。关于门券时代的划分,众说不一,周长年将“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门券称作早期门券,收藏有1000余枚。这一时期的门券虽不算精美,但由于客观原因,收藏难度非常大,因而显得格外珍贵。

在周长年收藏的早期门券中有一枚门券看上去很不起眼,它长42晕米,宽31晕米,上面铅印唐山市凤凰山公园门票,威分”字样,用纸质地也很差。原来这是周长年子1965年9月收藏的第一张门券。那一年,周长年考入唐山矿冶学院,一个农民的孩子,第一次坐汽车、火车,第一次走进城市,第一次到公园游玩,变化之大,令人终生难忘。加之这枚门券是周长年的同窗好友代为购买,事后还钱时又没有成功的原因,周长年就精心将这枚门券存入集邮册子里了。一年后,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全国性的“大串连热”、“革命圣地热”、“停课闹革命热”一浪高过一浪,周长年不但不受其扰,反倒在全国各地同学的帮助下,收集了很多“文革”时期的各种门券。

周长年的收藏室兼书房青竹斋三个大字,是衡水市书法家协会会长尹海金先生题写,用红木雕刻而成,悬挂在房门上方异常古朴雅致。

步入“青竹斋”,就走进了收藏天地,各种藏品井然有序,多而不乱。周长年的做法是“以兼集养主集”。周长年主集门券、世界钱币、古代度量衡器三类藏品,但兼集有十多项,如古锁、古钱币、邮品、瓷器、字画、毛主席像章、地图、烟标、火花、粮票、纪念币、期刊杂志创刊号等。主集品一般都建有档案,兼集品则不下这么大的功夫,主要用于交换、交朋友。周长年现在是亚洲钱币协会会员,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会员。不但藏品丰富,发表相关论文也达10余篇。藏品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交换而来。“文革”时期,对毛主席去安源”邮票,当时,为了“捍卫光辉形象”,邮戳都不得压盖在邮票上。这样的实寄封收藏价值较高,周长年一次用几枚这样的实寄封交换了500余枚世界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