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蛋鸡生产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2006 年我国禽蛋产量超过 28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约48%,其中鸡蛋产量2400万吨,占世界鸡蛋总产量的40%左右。1992年我国鸡蛋人均占有量达到8.7千克,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6.6千克;1996年人均鸡蛋占有量达到16千克,超过了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3.5千克;2006年人均占有量接近18千克。尽管我国蛋鸡业取得了如此高速的发展,但目前的生产水平还比较低,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产品质量欠佳,养鸡环境污染令人担忧。特别是2004年年初我国境内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更可以看出我国蛋鸡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蛋鸡生产成本控制问题
在我国,相对于人均17~18千克的禽蛋消费量,作为较低收入水平的国家,已经足够了。进入21世纪,随着消费格局主体的转移,人均消费水平不会继续出现大幅的上涨,我国蛋鸡产业进入缓慢增长的“平台期”,产业发展趋于饱和,这样会导致蛋鸡生产者竞争加剧,即便是丰产也不一定丰收,甚至会出现亏损的局面。如果蛋鸡生产者长期面临微利或亏损的境地,既不利于蛋鸡产业的稳定、发展,也不利于消费者的稳定需求。
尽管我国是蛋鸡饲养量第一大国,但蛋鸡的单产水平和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仍不及其他先进国家。蛋料比达不到正常水平,3∶1的料蛋比使饲料成本居高不下。现在需要努力的方向是控制发展总量,提高单产水平和总体质量。同时,较大幅度地节约成本。如果我国蛋鸡的社会平均单产水平能提高到15千克,则蛋鸡存栏量可压缩3亿~4亿只,按每鸡20元的投资成本核算,每年可节省投资60亿~80亿元;如果包括配套种鸡等方面的投资,其节约总值还要多。
2.产品质量问题
鸡蛋的质量与卫生安全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健康,消费者也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问题,绿色、安全、营养、健康蛋品消费已成为大势所趋。但目前我国蛋鸡产业在这方面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药物残留、蛋品质劣等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既破坏了鸡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了蛋鸡产业的健康正常发展,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健康,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心理以及人们对鸡蛋产品的正常需求。
从技术角度讲,鸡蛋的卫生质量中最重要的是疫病控制、沙门氏菌检疫、药物残留控制及饲料原料品质控制。①鸡群健康状况和所使用的饲料原料质量以及药物等方面的因素,引起鸡蛋产品质量下降,如褐壳蛋鸡的蛋壳颜色常常出现深浅不一、蛋壳表面粗糙以及有黑褐色斑点附着等,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而且不符合鸡蛋出口标准;②鸡蛋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阳性率偏高,某些特定的检测药物残留量超标,这些不仅是我国鸡蛋出口的主要障碍,也是目前鸡蛋产品进入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制约因素。③在蛋鸡生产过程中,生产者没有对生产过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给予应有的重视,鸡粪随地堆放、污水四处流淌、死鸡随便丢弃或出售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造成蛋鸡疾病难以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
3.产品层次单一问题
缺乏真正优质高档的鸡蛋产品,无法满足不同消费阶层、消费群体的需求。一般来讲,产品再加工增值可达到1~3倍,鸡蛋产品深加工是刺激消费增长、稳定蛋鸡生产、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措施,也是蛋鸡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国外的许多经验告诉我们,我国蛋鸡产品应该在加工技术与工艺、蛋品加工机械自动化、清洗、消毒、分级蛋、液体蛋、分离蛋、专用蛋粉、生化制品等方面重点研究,并进行推广和应用,依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4.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结构问题
小规模、大群体是我国目前蛋鸡生产的基本结构,造成我国蛋鸡产业小规模、大群体结构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以大量小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的生产模式,以及我国农村经济欠发达,导致了我国农户在资本投资方面存在缺陷,从而决定了我国蛋鸡产业以小规模生产模式为特征的客观资本基础。
(2)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蛋鸡产业形成以“大群体”为特征的客观人力基础。人多地少的矛盾及种植业机械化的推进,使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受工业化发展进程的限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还无法得到有效的转移,从而形成了蛋鸡产业“大群体”的客观人力基础。
(3)蛋鸡产业投资可多可少,技术相对简单,基本不存在进入壁垒,使我国广大农户以小规模投资于蛋鸡产业成为可能。小规模、大群体的蛋鸡产业结构在我国蛋鸡产业的成长期,为蛋鸡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我国蛋鸡产业进入到增长缓慢的“平台期”后,小规模、大群体结构的缺陷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市场主体的“行为缺陷或障碍”也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严重制约着我国蛋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①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结构是价格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蛋鸡产业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蛋鸡生产的周期性生物学特点及鸡蛋的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的经济学特点,是典型的“蛛网不稳定”条件,使价格与产量波动越来越大,离开均衡点越来越远,结果导致价格的大起大落。②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结构降低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效率,无法使社会、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③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结构难以实现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现代化生产方式。④小规模、大群体的蛋鸡产业结构决定了蛋鸡饲养者没有能力将产品直接销售到终端市场,这样,中间商就成为了蛋鸡生产者实现产品销售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导致了较高的产品销售成本,这充分说明了目前我国的蛋鸡产业结构导致了不合理的产品交易成本。⑤小规模、大群体的蛋鸡产业结构,在技术转化、推广方面尚有障碍,因此更谈不上技术创新。⑥小规模生产不利于产品的深加工。
现在要理智思考的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以中等规模为主体,大、中、小规模并存的产业结构模式,引导和鼓励蛋鸡产业向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强化蛋鸡产业产品深加工能力,加强市场潜力的开发,强化品牌战略意识,增加出口贸易,扩大市场份额,逐步形成四季均衡的供应环境。
5.环境污染问题
无论在哪种饲养方式下,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来源之一都是鸡本身。一只鸡就是一个污染源,一个鸡场就是一个污染物排放场。鸡的肠道长度仅为其体长的6~7倍,加之代谢率高,饲料通过肠道快,粪便中残留的有机物比其他家畜粪便要多,氮、磷流失量较大,造成空气、土壤和水质污染。养鸡产生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氮等各种有害气体,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排放到大气中加剧了空气污染,危害人类健康。配合饲料中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使鸡蛋产品及其粪便中残留大量的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不仅对蛋鸡产品质量、蛋鸡安全和健康造成影响,而且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还有病原微生物,高铜、高锌等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
蛋鸡生产忽视公***环境卫生,导致了水、土、大气的污染。我国蛋鸡产业的发展忽视了成本转移(环境成本)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蛋鸡饲养场对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未给予重视,也很少考虑养鸡造成的环境污染给社会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损害,国家也缺乏具体的相关政策措施。
6.鸡蛋产品的品牌和商标问题
品牌竞争是未来产品竞争力的唯一出路,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蛋鸡业发展的方向。一个好的品牌是靠产品的优良品质来加以保证的,是需要靠长期不断地打造、维护来培育的。品牌代表:信誉、安全、营养、价值、身份、信心。一旦符合消费者价值观选择的品牌,人们就会忠诚于这种品牌,并将这种品牌价值传达。品牌经过图案化设计,注册登记,成为商标。商标与品牌有着密切的关系,商标一经注册就取得了某个“品牌名称”的专利权,在法律上就可以得到保护,别的企业不得冒用。
多年来,我国消费者吃的鸡蛋基本上是在自由市场上大堆上挑拣,没有品牌。随着产品时代向品牌时代的转换,现在社会消费发生了变化,鸡蛋进入超市,如果没有品牌,不仅少有人买,而且价格低,甚至进不了市场。目前很多地区或大的龙头企业已经注册了自己的鸡蛋商标,但是还有很多中小养殖户远没有意识到品牌和商标的重要性,这对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