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化八闽艺术民乐
福建的音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时代。1979建瓯县西小桥公社杨泽大队黄克山出土一座青铜钟。据考古分析,属于西周早期。
据文献记载,福建音乐在唐代相当发达。唐肃宗统治时期(756-761),抚州观察使臣将数十名乐师赠给权相宰之子河伯(:《毕志》卷三《凉州曲》)。不仅官员家庭中有许多音乐家,而且即使在民间,音乐和娱乐也相当普遍。如天府(901-904)初期,在福州南部,有“人绣错,船排云,两岸酒市桑楼,萧关出荣成影”(林风:《荣成考古志》)。
五代时,福建王的皇后陈金凤,能歌善舞,精通音律。端午节,我在流浪的音乐中度过,在西湖里吩咐丫鬟唱歌跳舞,观众被封锁(《春秋十国》卷九十四《陈锦凤传说》)。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位像建阳王影响一样精通旋律、善于表演的演员(《陈艳:福建演员传》卷五十)。
到了宋代,福建的音乐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文人撰写音乐作品,参与制定宫廷雅乐的活动。如杨晨的《乐书》就是一部内容广泛的音乐论著,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蔡的《新著律吕》从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盈亏律的换位问题。阮毅、刘鹗、蔡京、蔡友等。都参与了宫廷雅乐的创新和制定。
到了明代,福建音乐自成一派,称为“殷敏”(谢:《五杂秘》卷十二《五不四》)。根据乾隆十三年(1747)所作的《观音会》的解释,清代闽南地区流行的曲调很多,有全腔、昆腔、超强、管强、乱弹、罗罗等,显示了民间音乐的繁荣。
福建民间音乐完整地保存了古代中原音乐的原貌。如南曲与唐宋大曲有着相同的称谓和表演形式,南曲中的横琵琶(俗称南帕)、洞箫(尺八)、两弦、钹、拍板等都保留了唐、宋、元乐器的原型。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有数十种地方民歌、小调、民乐、器乐,其中民歌主要有闽南民歌、客家民歌、畲族民歌。曲艺音乐主要包括南曲、晋歌、北关、南词、Xi唱腔、民歌、竹歌等。器乐主要有十遍、十课、十音、吹笼。
(1)南区
南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类型之一,被誉为“唐宋遗风”。一般学者认为它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古雅音乐,晋唐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闽南。南曲保存了大量汉代至唐宋时期的古曲,如《墨客斗乐》、《子夜歌》、《汉宫秋》、《甘州歌》、《* *花》、《念奴娇》等。演奏南曲时,保持了唐代左部音乐的遗风,全部演奏。歌手把握着节拍,在中心充当指挥;吹长笛和两弦的人坐在左边一两个;弹琵琶和三弦的坐右边一两个。平时五个人一起玩。如果有大场面的话,请把场面搞得热闹一点,再加上其他乐器。这种排场与唐乐队(郭煌第85窟)和唐乐舞(敦煌第156窟)如出一辙。还有,南曲里弹的斜琵琶,和五代韩熙载《夜宴图》里宫女弹的斜琵琶一模一样。
南曲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指套又称指套,有48套,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套曲,有词,有曲,有琵琶指法。乐谱是器乐,现存十六套。其中,四大名曲《四季风光》、《梅花操》、《走马》、《小鸟归巢》描绘了春夏雨露、秋雪四季。梅花酿雪为春,奇葩放;骏马驰骋,追逐电和云;不同的鸟儿飞翔,各尽所能。宋是散曲,是用乐器伴奏的清唱剧。有1000多首歌,是最受欢迎的部分。南曲古朴典雅,委婉柔和,善于抒情。指套多为男女爱情的悲欢离合和古代女性的不幸遭遇;谱主要描写自然风光,抒发旅行离别之情;歌曲也表现了男女的离别,相思,怨恨。
(2)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充满了传统的中原文化精神,悠扬豪迈的北方气质,柔和流畅的南方特色。客家山歌的曲调比较自由,装饰音和半音较多。曲调可以根据演唱者不同的音域、白酒的长短、歌词的内容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灵活调整。而往往随口回答,出口成歌。客家山歌的唱法和歌词虽多种多样,但歌词多为七言四句,讲究流畅韵味,常运用谐音和双关来表达思想感情。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客家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歌。客家人迁居福建后,长期与闽南人群居,客家调也受到福佬腔演唱的影响。如晋江地区的闽南民歌与闽西客家民歌相互渗透,同样具有羽式强调高音的特点;在高调上,更强调羽音。
客家山歌反映了广泛的生活内容,如爱情、劳动、家庭、爱国、祭祀、赞美、饮酒、戏谑、相互谩骂、催眠、哀歌、劝导等。
(3)畲族民歌
福建是畲族的主要居住地。民歌是畲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畲族,无论是平时还是节日,青年男女聚会时,都会通过民歌倾吐内心的感受;男青年在路上遇到女生会唱情歌;年轻的客人来村里,当晚会有通宵迎宾曲。婚前,青年男女应该是“堂兄妹”和“姻亲”;在各种婚礼仪式中,有各种对唱。畲族在祭祖迎龙头时,唱“请领歌”。福安、霞浦两县的畲族也定期举行盛大的节日歌曲。每年4月、6月1日、7月7日、8月15日、9月9日的端午节,畲族青年男女都穿着鲜艳的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葛平,三五成群地对歌。
畲族民歌内容丰富,有歌、王歌、钟和蓝田玉等,有描写历史人物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爱情故事的,有《白蛇传》的,有《送别歌》、《八仙上天堂》、《初见新娘歌》、《喧哗歌》等婚礼歌曲的。
畲族民歌的演唱形式丰富多彩,有独唱、对唱、合唱和对唱,其中最常见的是对唱。唱二重唱的时候,男女分坐两边,女的特别喜欢挤在一起。畲族民歌最有技巧的是“双音”唱法,也叫“双音落”,属于清唱性质。主要流行于宁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