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细流汇成大海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

历经磨难的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但历史的车轮总是在永无止境的努力中留下进步和发展的轨迹。

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深谙“敢为人先”湖湘文化精髓的湖南中烟凭借强大的规模优势和强劲的竞争实力,以王者之气破冰而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08年,湖南中烟的经济指标、品牌价值和竞争实力再创新高:全年卷烟生产品牌规模可超过400万箱,销售收入预计398亿元,利税可超过320亿元。2008年7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了前20名全国重点卷烟品牌的评定结果,“芙蓉王”和“白沙”两个品牌以其突出的业绩和竞争力分别位列排行榜的第三和第五位。

数字跃升的背后,是湖南中烟的务实行动,在中国烟草版图上牢牢确立了有利的竞争地位。在纵横合作的过程中,项燕的生产版图已经扩展到东北、西北、西南七省11生产点,市场版图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

湖南中烟为什么能发展壮大如此迅速,赢得亿万消费者的青睐?在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走遍了湖南和四河,探寻它成功背后的秘密,触摸它成长壮大的发展脉络。

兼并重组后,湖南中烟引导下属卷烟厂认清自己在烟草产业链中的地位,准确定位,理清思路,强化管理,提高生产组织能力、工艺支持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夯实管理基础,朝着建设“世界级行业样板厂”的目标迈出了丰硕而坚实的步伐,一路走出了宜人的风景。

遇见长风,奔浪,敢于站在潮头,唱响风。从更高的起点出发,湖南中烟必将跃上新的高度。

精彩转身,活力就是生产力。

合并重组后,湖南中烟下属的长沙卷烟厂和常德卷烟厂被取消法人资格,其职责和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根本的是由生产经营向生产管理的转变。如何提高烟厂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建设一流的生产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实力,是摆在湖南中烟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公司积极探索一流卷烟厂建设,坚持“重心下移”的原则,突出各厂作为公司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制定了《卷烟厂管理办法》,赋予工厂一定的人事安排和内部分配权。实行分级管理、授权管理、属地管理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活力。

高效有序的生产组织是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扩大市场的关键。从市场竞争主体到卷烟生产点,各卷烟厂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精彩的转身,调整定位,牢牢锁定“以生产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方向,探索自己的发展思路。

“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成为湖南中烟各生产厂的工作重点。眼睛向内,从内部技术、业务、管理素质的提升中积累更强的竞争力。他们加紧技术创新,提升工艺,加强管理,注重质量,提高效率,柔性制造,敏捷反应,按订单生产能力大大增强。长沙卷烟厂完成十五二期联合车间工程,常德卷烟厂“芙蓉王”卷烟生产线如期建成,郴州卷烟厂、零陵卷烟厂设备齐全,四平卷烟厂按“白沙”生产要求改造生产线,吴中卷烟厂进行整体技术改造,各卷烟厂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在此基础上,以长沙、常德为代表的卷烟厂开始积极探索建设一流卷烟厂,着手建设“国际一流工业样板厂”。

以生产为中心,在各生产厂迅速建立起一套灵活高效的运作体系。

从制度建设入手,常艳先后修订实施了《生产区域现场管理考核规定》、《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节能潜力考核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适合生产企业的管理规定,将质量、技术、安全生产纳入国际标准进行考核,形成了具有常艳特色的生产管理体系。同时,工厂各部门密切配合,抽调精兵强将对生产线的设备和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优化各项工艺参数,提供硬件支持和技术支持,保证品牌的市场需求。另外,为了合理调整生产组织,要坚持每天与公司、企业储运部门的信息衔接,充分了解市场划分,制定产销计划,根据计划情况和市场需求精细调整生产,合理安排生产任务,使每个品牌的生产具体到哪个车间、哪个机器、哪个时间段。为了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工厂还及时评估和调整影响生产的各种因素。常艳在企业内部初步建立并规范了新的运营体系,并开始加强四大核心能力(即风险防范能力、质量保证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系统运营能力)和四大基础保障的建设。

各部门积极协调为生产线服务,只要生产线有任何需求或问题,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企业生产组织机制进一步优化,生产过程监控进一步加强,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建立了装备、工艺、检测、仓储、管理现代化的大型生产组织。特别是随着重点项目的稳步推进,芙蓉王的生产正在向自动化、智能化、高度人性化的现代化大批量生产迈进。

30天完成107万箱的产量。这是常艳创造的奇迹。

也许困难和压力都是为了考验勇者的意志和韧性。2008年春节前,面对卷烟一、二类的激烈竞争,湖南中烟提出要“抢占制高点,快速占领市场”,“芙蓉王”的生产任务骤然增加。短短30天,就要完成107000箱,就当时的设备能力而言,已经超过了极限。

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常常让吸烟者焕发出高昂的斗志。工厂各部门相互配合,积极协作,全心全意为生产服务。二车间新增3000kg/h制丝生产线,一车间新增5套新设备。制丝生产线实行四班三运转,以确保人们停下来。生产管理部门及时衔接,合理调度,确保一个“顺”字;企业管理部在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制定等方面已完成“两标合一”试运行,并及时了解交付情况,及时取得公司支持,确保一个“顺”字;设备工程部和重点办是“两块牌子,一套人员”。面对这项非同寻常的任务,他们采取缝针的方法来维修和维护在线设备...

围绕芙蓉王生产的中心任务,各部门协调配合,谱写了一曲芙蓉王现代化生产的动人乐章:大雪纷飞的深夜,物资经销部的同志们还在卸货、收货、验货;生产车间里,员工们穿着短袖,在机器旁边打打闹闹。春节假期,生产线维修人员连续加班13个日夜,除夕和初一都奋战在生产现场...

“50天25万盒”的生产战,生动地刻画了长烟枪的战斗力。

2007年元旦前,常艳接到了“25万箱的生产计划必须在春节前完成”的任务,因为火爆的市场再次刷新了生产指标,这意味着常艳必须在50天内完成平时两个半月的产量!

现场就是市场,常艳全体员工和职能部门统一思想,紧密部署,上下协调,以最快的速度与全体员工携手,投入到有史以来最激烈的生产进攻中。《五十个日日夜夜》被烟民们不折不扣的执行力演绎成感人的旋律,“两个至上”的价值观被生动地转化成感人的场景和故事——

包卷车间4天内完成5套PT专用烟的改造;动力车间原来八天的设备维护,两天就搞定了。锅炉维修工罗铁双刚操作完就来到车间,投入到紧张的维修中。餐饮分公司的员工加班到凌晨在办公室沙发上躺一会儿,然后早上照常上班...

2007年2月15日凌晨,从常艳制造中心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25166万箱生产顺利完成,取得了安全检查零事故、质量零缺陷、交货及时率100%的完美业绩!

质量为本,高质量就是竞争力。

当今世界,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质量和管理质量的竞争。可以说,“芙蓉王”、“白沙”等湖南烟草品牌之所以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与湖南中烟一贯追求高品质是分不开的。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质量面前,他们“谨小慎微”,容不得任何瑕疵;在品质面前,他们精益求精,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湖南中烟的采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根深蒂固的质量文化,在这里,质量是一种态度,一种标准,一种责任,一种承诺。

“产品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中国湖南烟民常说的话。走进长沙卷烟厂、常德卷烟厂的生产车间,“质量来自细节,标准来自市场”、“忽视1% =损失100%”、“懈怠1.8秒可能导致质量事故”等标语赫然在目。从公司到车间,始终把品牌质量放在第一位。在投料前严把原辅材料质量关,不断提高卷烟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加强成品和半成品的监督检验,把质量和成本控制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质量的细节,常艳人确保“包装精良,配套一流”,无质量缺陷的“一亿件”纪录不断被刷新。

质量控制是先进的。为了防患于未然,湖南中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质量预控体系,增强了产品质量的预控保障能力,并针对产品质量缺陷的快速处置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将质量管理从传统的“产后检查”转变为“预控”。形成了“设备、过程、产品”的有效质量控制链,使产品质量检验和产品质量控制要素前移,实现了质量管理从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从人工经验向科学决策、从实物质量控制向全在线设备控制的转变。

质量控制是整个过程。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为保证烟叶质量,2007年,该公司将烟叶调拨的“阵地”搬到了产区烟草公司基层站,积极配合产区烟草公司做好预检和代码收购工作。严格执行烟叶调拨程序,加强烟叶调拨质量跟踪评估,推行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在常艳,质量过程控制被提升为精确控制。对于一些检验标准,定性描述较多,容易出现理解和执行上的差异。常艳引入更多的量化标准或缺陷图片供参考,标准制定更加具体,提高了标准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多点生产标准执行的一致性。增加了烟丝率、填充值、烟丝宽度、烟丝厚度等检测标准,有利于烟丝质量的评价。从烟叶、卷烟纸、烟支等“子细胞”到市场和消费者手中,常艳生产的每一支香烟的质量都被详细跟踪、记录和改进。

质量控制已经覆盖了每一个角落。长沙卷烟厂与多家卷烟厂实现了“白沙”牌卷烟的联合生产,保证联合厂“白沙”卷烟的质量一直是长沙卷烟厂非常重视的问题。为实现“白沙”和“一牌多点”卷烟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公司开展了产品均质化应用研究,着手构建科学统一的技术集中平台,积极探索质量检验新模式,制定了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定期开展消费者调研和产品质量检验。同时,他们还向关联厂家派出“白沙”卷烟项目组,进驻10联合加工点,为合作厂家同质化生产提供指导、管理和服务。2006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河北白沙“白沙”项目组技术员陈彤发现,每隔半小时左右,烘丝机出口处就会滴下一滴水。“虽然只是一滴水,但也会影响产品质量,最终影响消费者。这是一件大事。”陈彤和项目组的其他成员立即召集车间技术人员、维修技术人员和设备主管来查明原因。经过两天两夜的连续奋战,问题终于解决了。由于联合加工管理到位,长沙卷烟厂对外合作加工点的合格率为100%,无论行业质检数据还是市场反馈。

生产线上,精致的手推车,载着崭新的笔记本电脑和检测工具,穿梭于各个生产现场,采集质量数据...今年6月65438+10月1以来,常德卷烟厂又增添了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湖南中烟厂的质量管理方法也在不断改进。近年来,常艳建立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过程质量控制、在线质量控制、成品质量控制和原材料监控。在常艳,有一个质量体验库,叫做“质量问题电子词典”。常艳收集了历年来所有的质量隐患、质量缺陷和解决方案,开发了质量经验库。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时,一般可以通过查询经验库找到解决方案;还可以与经验库中记录的生产环境进行对比,判断当前生产情况是否可能导致质量问题,从而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此外,通过经验库中的各种统计分析工具,可以快速发现关键质量问题,找到辅材、设备、人员与质量缺陷的关系。结合参数库,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促进工序质量的持续改进。

更可喜的是,湖南中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以追求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追求质量已经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在湖南中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二车间阻车工方每天下班后,都要详细记下生产情况、产量、消耗、质量隐患、设备故障、解决办法等。这个习惯他坚持了7年,前后用完了10多本日记。

当年“张瑞敏砸冰箱”事件让海尔成为重视品质的代名词。常德烟厂流传的拆烟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5438年6月+2008年10月的一天,因为设备刚刚调试完毕,车间生产的“芙蓉王”小盒包装出现了质量问题。班长立即下令设备暂停生产,本班次生产的“芙蓉王”全部调回来开箱检验。那就意味着几十盒烟要拆成小盒,一个班生产的烟要三班倒拆,重新包装。此时正是车间生产任务最紧的时候!但是,我毫不犹豫的说,我要拆!全部拆除后,只发现10盒左右的香烟有问题!不合格率不到千分之一!算成本和经济账显然不划算,因为这四个班的产值都在600万元左右!

但是回报是丰厚的。虽然近两年芙蓉王的市场需求量大增,但产品质量一直在稳步上升。经国家级、省级、正规烟草质检站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高票入选“中国消费者青睐的百大品牌”,位列第八。

成本领先数字的“下”凸显了水平的“上”。

在普通人眼里,湖南中烟作为每年纳税上亿的利税大户,绝对有理由“有钱”。谁也不会想到,在成本控制上,湖南中烟吝啬到家。

在湖南中烟管理者看来,成本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与质量和效率一样,是推动企业进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成本”是每年工作会议和职代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

作为硬指标,公司自上而下采取“紧箍咒”:在公司机关和办公室,制定一系列加强内部管理的规则,严格公司内部管理,严格预算管理,严格成本控制。从办公设备的购买到业务娱乐甚至公车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

作为成本控制的主要执行单位,从市场主导地位上退下来的生产厂被逐一分解到各个岗位。在长沙卷烟厂,随着“成本改进项目承包制”的实施,“成本领先”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常德卷烟厂,“节约企业”活动在全厂范围内全方位展开,各部门负责人与厂部签订了节约挖潜责任书。

为确保今年挖潜降耗3亿元目标的实现,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对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制定了提高烟叶综合利用效率、降低万条烟能耗、降低材料及辅料采购成本等一系列开源节流的具体措施。

围绕挖潜降耗,各厂家进行了大量的管理改进、技术攻关和工艺研究,从节约烟叶、辅料、动能、采购成本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降耗方案。并针对烟叶、烟丝、烟支、卷烟纸、小盒、箱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设备改进和设备研究以降低消耗。

在成本控制方面,常艳在“严”字上做文章,在这项工作上不懈努力,把创建节约型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节约环保意识。为了节约资源、控制浪费,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考核机制,对原辅材料进厂、过程控制等影响生产成本的各个环节和关键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分析,寻找优化工艺、控制成本真实性的方法。其次,严格定额管理,加强统计分析,不断探索和完善符合企业管理实际的成本核算模式,大大提高了成本控制管理水平。2007年,企业实现节约挖潜2495万元。

要真正建立成本领先优势,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降低成本的新突破。一次技术改造往往会产生巨大的成本效应。技改办作为长沙卷烟厂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和维护的职能部门,是资金使用大户。在每个项目的设计中,在不影响质量和功能的前提下,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节约。在某工程地基处理中,经过充分论证,该处将1100米防空洞大开挖改为填土处理,节约资金80万元。"

在成本控制上,“小事件”往往能支撑“大成就”。在湖南中烟,笔者听过很多小故事,看似不起眼,却生动地反映了湖南中烟在深度和精细化发展中成本控制的可喜趋势。成本意识已经渗透到每个员工的习惯中,渗透到每个流程的标准动作中。比如常艳的联合车间综合班,每批出口烟叶出柜后,总会有一些尾丝留在皮带和储存柜里,一点一点的拿出来,少则30多斤,多则10斤。虽然这些与一天四万多斤烟丝的包装量相比微不足道,但绝不放弃任何一根烟丝,一直是综合班员工的行为准则。这些尾丝全部被混纺成出丝带,输送到包丝车间。按一个月18批运出国烟丝计算,综合班全年为工厂节约成品烟丝6000多公斤。

在长沙卷烟厂的卷烟包卷车间,每个机器操作人员手里都拿着一张塑料卡片,上面记录着所有原料的最新价格:优质条盒1.4元,小白砂盒0.1元,嘴棒0.03...节约每一张卷烟纸、每一根滤棒,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虽然每个小项只省下微不足道的1美分40美分,但是一算下来每年的收益可真是触目惊心。今年年初至7月,长沙卷烟厂节约小盒1127000条,直接降低生产成本58万元。

在常艳,用于包装烟叶的袋子在使用一次后就被丢弃。现在原烟草仓库的工人回收每一个麻袋,多次重复使用。2007年仅这一项就节省了654.38+0.5万元。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在品牌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湖南中烟的成本指标却呈下降趋势。据统计,湖南中烟2007年平均节省材料成本654.38+0.8亿元,全年节省广告费654.38+0.3亿元。每箱烟叶用量加权平均值同比下降0.3公斤以上,年成本同比下降6000万元;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年节约成本3000万元;通过改进工艺,可以发挥烟草的原有香味潜力,降低香味料的设计成本和工艺消耗,全年节约3000万元。

致力于精细化管理的湖南中烟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别人的管理标杆?以“国内先进、国际一流”为方向,快速前行的湖南中烟,一步步向目标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