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电子烟小镇

李俊是深圳一家大型电子烟制造商的创始人。宝安区下辖的沙井镇起步,逐渐做大。

数据显示,沙井、松岗、福永已成为世界电子烟产业基地,为全球市场生产超过90%的电子烟。

165438+10月1,国家烟草专卖局指出,目前国内电子烟市场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大量产品存在成分不安全、卷烟漏油、劣质电池等严重质量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电子烟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吸引力,随意添加各种添加剂,改变电子烟的口感和烟油的颜色,严重危害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如今关于电子烟的各种监管政策频出,电子烟再次走上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电子烟小镇的黄金时代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描述,电子烟是一种电子尼古丁输送系统,通过加热溶液输送气雾剂供使用者吸入。该溶液通常由尼古丁、丙二醇、甘油和气味剂组成。2003年,中国药剂师韩力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电子烟并投放市场,一度风靡一时。

由于戒烟的效果和安全性尚未得到验证,汝嫣遭到了许多政府、烟草集团和媒体的封锁和质疑。2013年,在多年亏损后,汝嫣被外国烟草集团收购。

在“汝嫣”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批企业家嗅到了电子烟的商机,在深圳投资建厂生产电子烟。在看到“汝嫣”在国内市场碰壁后,这些企业家选择出口他们所有的产品。

深圳宝安区下辖的沙井、松岗、福永等地逐渐成为世界电子烟产业基地,生产的电子烟90%以上面向全球市场。根据中国电子商会电子烟行业委员会截至去年8月的统计,国内678家电子烟生产企业中,深圳占86.7%。

沙井是这个世界工厂的发源地。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个总面积35.7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0万的小城,至少有四五百家电子烟代工厂。随便走进一个工业园区,都有可能找到一个工厂里的小代工厂。

朱是深圳最早电子烟代工厂的创始人之一。

“2007年左右,我带了一批人出来,开始在沙井做电子烟。”朱认为香烟的“倾销”是因为过度宣传电子烟的“戒烟效果”,才在市场上碰壁的。“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人说电子烟是戒烟产品,它只是一种替代品。”

2008年,李俊也进入了电子烟行业。

李俊说,那时候行业内没有品牌和代工厂之分,整个行业的电子烟工厂“两只手都能数出来”。“都很小,一个公司也就二三十个人。”他以前的老板一天能出50套电子烟就很开心了。

“那时候卖的电子烟不是冒烟就是上火。那又怎样?没关系,也是赚钱。”

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工作了两个月后,李俊生产电子烟变得非常简单。“我可以直接做。”

过了三年我才成立了自己的电子烟厂。据李俊介绍,当时,行业的第一个风口已经到来。花几千块注册个营业执照,再花2.98万在电商网站注册个平台,几乎是投资办厂的全部成本。只要把产品图片发布到网上,海外客户就会下单。贴的图片越多,曝光率就越高。客户下了订单就可以开工了,元器件供应商的钱可以按月结算。“刷脸就行。”

“就租个鬼工厂,在民房里干活。一室一厅一个月700元。请四五个人生产。”

电子烟工厂的生产线。工人们正在注入烟油。

李俊的第一家工厂位于一个洗车场的二楼。他以1500元租下。除了创始团队,工厂不需要雇佣其他工人。人家忙不过来,就会给附近居民区的家庭主妇或者店家送点元器件。“他们帮我把所有简单的东西打包,早上拿,晚上拿回来,按件收费。到了这里,我们只需要把根线焊好,就可以发货了。”这是创业成本最低的方式。

除了租金和人力成本低,在李俊看来,深圳宝安区下辖的沙井、福永、松岗能成为电子烟生产基地,是现状。

“不管是手机还是无人机,还是电子烟,在深圳,只要是电子产品,都可以制造。”李俊说,深圳有完善的电子产业供应链,而当时恰逢深圳开始向郊区转移加工制造业、电镀、喷油等污染行业,沙井等地正好承接了这些行业。

“正当其时,做电子烟就像省钱一样。”

源源不断的海外订单涌入。客户在网上下单,直接把钱转到公司账户。没有人会要求看吸入口的电子烟是哪里生产的。李俊不记得第一份订单来自哪里。他只记得前三个月赚了50万。

2013到2016,生意最好的四年。客户提货前需要付全款,工厂半年后才能发货。“每天11点,10点就有70多人排队,我的货只够卖给30个人,都是外销。”李俊说。

那是一个所有代工厂都“强大”的时代。“那时候你想买电子烟,对吗?等等!”李俊说:“你想卖多少货就卖多少货。”

走出房子

在积累了原始资金后,电子烟代工行业的第一代创业者开始陆续走出家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生产车间的流水线所取代。

目前,朱的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电子烟生产企业之一,拥有员工1.700人,生产基地3个,生产面积20000多平方米,获得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国际药品生产管理标准认证;李俊的工厂几乎每年都换一个更大的地方,从500平米到1800平米,再到6000平米。2015最近他搬家了,普通的厂房换成了当时的无尘车间。

在深圳宝安区沙井街道某工业园门口,十几名劳务中介看着过往的每一张陌生的面孔。听说有人想找电子烟厂的工作,马上有中介递上了招聘启事。“工作环境:长日班,空调车间,上班坐着;月薪:5000-6800元。”

“只是坐久了腰疼。”在工业园区的一个电子烟生产车间里,王涛(化名)穿着白色条纹工作服,戴着工作帽和一次性口罩,两只食指各套着一个橡胶套。他正在电子烟生产线上给香烟上油,组装喷嘴外壳。

某大型电子烟厂组装的电子烟。

香烟油缸放在车站中间。他用注射器吸了1.3ml的烟油。针的斜口紧贴在香烟油杯的杯壁上,将吸油棉插在里面,慢慢向下推动活塞。加油完成后,将吸嘴外壳对准加热底座,将吸嘴对准中间香烟油杯内的玻璃管,最后用仪器校正。

这是一项精细的工作,需要高度的专注。“吸油时注射器内不能有气泡;吸嘴外壳的孔与玻璃管对齐。如果抵消了,就会导致吸力大。”车站工作说明中的“注意事项”一栏写着。

王涛来自广西,今年21岁。大概半个月前,经朋友介绍到现在的电子烟代工厂做小时工,每小时20块钱。

在这位“老工人”的指导下,他用了两天时间,基本掌握了“香烟弹装油,组装喷嘴外壳”的全过程。现在,每隔30秒,他就会拿起一个新的香烟杯,每天往复1000多次。

“他还没习惯,我们早就习惯了,他也不觉得疼。”听到王涛抱怨“腰疼”,陈杰在一旁取笑。陈大姐,梅州人,三年前来到电子烟代工厂,负责和王涛一样的工作。“月薪四五千。”

"这批订单预计不会按时完成."蒋雄说,由于材料供应不稳定,代工厂的产能也不稳定,有时候一天能出6万件,有时候只能出2万件;如果一个品牌的材料供应不到位,工人会先生产另一个品牌的电子烟。

“军阀割据时代”

“现在还有很多小作坊式的工厂。如果我带你去找他们,你随便找个七八十就行了。”童东说,这个工厂不控制原材料,电池厂家淘汰的次品电池也会被他们使用。

之前有卖的便宜的香烟油。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烟油会“口干舌燥,恶心,舌头发麻”。

以电商平台上的一些一次性电子烟为例。按照他的说法,这样的廉价电子烟“无非是从各方面偷工减料”,“烟油、电池、烟梗都选了最差的材料”,生产成本也不过四元左右。具体来说,电子烟的电池一般都在三块以上,但劣质电池的成本只有八毛钱左右;大厂家的烟油一公斤300多元。“要做9块9包,只能用30多块钱一公斤的烟油。”

“我不敢给你用。”童冬说,这种烟油的生产厂家连小作坊都不是,只是黑作坊。但有些想抽电子烟又买不起几十块、几百块的人,可能会选择劣质烟油的廉价电子烟。“只能说它也会抽烟,但是抽完之后会口干舌燥,恶心,舌头发麻。”“卖家也会在网上挂出烟油检测报告,但其实是买来的。”

“我们只能安排更多的员工在零件上抹酒精,然后马上打包。”余强觉得这可以弥补“环境差不多”的影响。

余强说,他的工厂只做代工,烟油、电池、烟棒等原材料的供应商一般都是他和客户自己挑选的。“材料有好有坏,看你要什么价位的,比如铜,‘环保(指食品级材料)铜’和垃圾铜。你不可能低价得到好东西。”

某大型电子烟厂,一批完成的烟雾弹。

“因为没有标准,市面上各种品牌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尼古丁标示不准确、苯系物超标、醛酮超标是最常见的三个问题。”吴杰表示,部分电子烟还存在重金属和亚硝胺超标等问题。“某品牌咖啡味电子烟甲醛超标数十倍,甲醛是一种强致癌物,吸入后对肺功能影响很大。”

“我们也检测过假冒我们产品的假货,烟油质量一塌糊涂。”吴杰说,假冒产品几乎涵盖了上述所有问题,检出了多环芳烃,“是A类致癌物中致癌性最强的”。

“不仅是电子烟,还有食品和药品。添加一种成分的原则是‘正面效果,没有过度风险,有引入体内的可能性’,而上述成分并不符合这一原则。”吴杰说,有些小厂商“无知无畏,什么都加”。会给产品营销带来噱头的会公开宣传,会改变烟油味道的会偷偷添加。

“有些小厂很乱。”某电子烟品牌R&D及供应链负责人彭辉(化名)认为,一般情况下,品牌在选择代工厂时要查看工厂是否有ISO认证、GMP认证等资质,原料供应商是否有提供食品级原料的资质。但两年前,他走访沙井等地多家代工厂发现,“十家只有两三家具备上述资质”,很多工厂的原材料管控“基本属于不管控”。

“在电子烟行业,很多事情都可以由一家公司来管理。比如一个产品,你可以用100个人去控制包括零件大小在内的各个方面,但你也可以只让一个人去检查就生产出这个产品。”彭辉说。

期待国标落地

朱表示,在电子烟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市场监管部门没有监管依据和执法依据,无法对其进行质量监管。“就算你去查,也只能查厂家有没有营业执照,有没有冒用其他产品商标,然后根据其他法律执法。”

据知情人士介绍,《电子烟国家标准》包括两个文件:电子烟、电子烟液体、尼古丁、丙二醇和甘油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分别对电子烟的吸烟用具和烟用油进行规范。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介绍,“国标”的主管部门是国家烟草专卖局,由其指定的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中国烟草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负责起草。项目立项2017,项目周期两年。

对于电子烟从业者来说,国标一旦实施,就意味着这个行业得到了国家的正式认可,而不是在“烟”倒掉之后,还活在合法性的阴影下。

“如果这个行业没有国家标准,没有法律依据来监管从业者,迟早会出事。”中国电子商会电子烟行业委员会会长欧俊标说。电子烟行业委员会成立于2017,会员企业产量占电子烟出口的90%以上。协会在成立的第一年就制定了《电子烟雾化仪通用规范》和《电子烟雾化液规范》。

“但后来我发现我们做的没用,因为我们制定了团体标准,没有法律支持。”更让他失望的是,电子烟行业委员会及其所代表的众多电子烟企业无法参与国标的制定。“没人关心我们!哪怕是让我们提建议。”

此外,一些业内人士对国标草案的具体条款也颇有微词。“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品牌烟油研发负责人表示,草案列出了119烟油添加剂,但没有说明为什么可以添加这些119物质,也没有规定什么产品被认定为不合格,不合格产品如何处理。

“对于行业来说,国标只是一部分。在此之前,应该先确定监管部门和准入标准。”该负责人认为,准入门槛与国标同等重要。“希望中型企业能达到这个门槛,不愿意提高的企业自然会被淘汰。”

李俊的办公室目前位于一栋大楼的六楼。不久前,他租了一楼和二楼,想继续扩大公司。但是他现在不敢了。“国标不出来,我们头上总挂着一把刀。不知道什么时候剪。这个时候是最难受的。”

由于美国电子烟监管政策收紧,李俊的生产受到影响,10月份只有一个订单。

“迷茫。迷茫,现在非常迷茫。”他觉得被困在房子里了。“窗外有阳光,但我飞不出去,只能趴在玻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