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汤包的由来与历史

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位于南京现鼓楼广场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建筑物,名叫金城大楼。这座楼建于1946年,主体建筑分为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门厅局部为五层。到了50年代,这座建筑挂出了“南京鼓楼食品商店”的招牌,市民简称之为“食品大楼”,食品大楼内的二楼、三楼属于“鸡鸣酒家”,而“鸡鸣汤包”就诞生在酒家的二楼,这一层专门售卖“鸡鸣汤包”。

鸡鸣酒家1958年开张,店址在中山北路7号,后来搬入食品大楼。许多人把鸡鸣酒家当做普通饭店,其实它的地位与北京的四川饭店、谭家菜、来今雨轩等颇为类似,一大批淮扬新菜在这里研发、面世,鸡鸣汤包只是其中声名远扬的一例。

鸡鸣酒家汤包餐厅的服务具有时代印记,从初创起几乎没有变化。一上到二楼,先要排队买“非子”,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非子”,其实它原本是一种竹制长条形牌子,上面用毛笔写着所购买的食品名称和数量,在早年间的餐厅里很通行。普通饭馆的“非子”是成对的,一只给客人拿着去桌子上等,后厨做好了菜带着另一只“非子”传出来,上菜的时候服务员将客人手中的“非子”与随菜传出的“非子”对上,一并收走,确保不会上错菜。鸡鸣酒家的“非子”是单个的,因为在那里,客人不是在座位上等,而是自己拿着“非子”去取汤包。竹制“非子”不知何时被纸质的取代,人们还是习惯地称之为“非子”。

不论何时去,买“非子”都要排队,取包子更是。大部分的时候,座位也是要“抢”的,前一拨客人离座,下一拨马上坐下。给汤包配的蛋丝汤免费,客人要自己去窗口端,透明清亮的汤水上面漂着些葱花和摊鸡蛋薄饼切成的细丝,配汤包既解油腻又清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