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通化酒真假?

葡萄酒是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7% (v/v)的发酵酒,由新鲜葡萄或葡萄汁经全部或部分酒精发酵制成。葡萄酒是营养、文明和时尚的结合。是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首选,也是国际贸易中交易量最大的葡萄酒。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酒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单纯追求爱好转向追求营养、保健和享受。时至今日,葡萄酒已经不再是外国人的专属美味,国人对葡萄酒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根据葡萄酒的定义,葡萄酒是由葡萄发酵酿造而成,其品质首先取决于原料,其次才是工艺。葡萄酒的生产过程是将葡萄原料的优良潜力浓缩并完美体现到葡萄酒中的过程,所以作为葡萄酒,它应该具有葡萄品种的香气、发酵产生的香气和陈酿产生的香气。这种味道应该是愉悦的,复杂的,有层次的。所谓葡萄品种的香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果香,应该完全来自于大自然——葡萄,而不是人工添加的。

在葡萄酒中,根据原料品种的不同和工艺要求的不同,葡萄酒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从颜色上来说,葡萄酒可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粉红葡萄酒,这主要取决于发酵过程中葡萄皮上色素的多少。此外,根据最终产品含糖量的不同,葡萄酒还可分为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和甜葡萄酒。

现在市场上卖的酒种类很多。这里有很多真的优质的酒,但也有很多劣质的假酒。他们产品的性质与葡萄酒相差甚远:有的添加了大量的水和酒精;有的根本不用葡萄或者用少量葡萄;有的添加了人工色素等化学添加剂;有的靠勾兑,没有任何发酵;有些酒精含量在4%左右,甚至更低。这些产品的出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葡萄酒的好坏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来判断,即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和感官指标。其中,理化指标是规定葡萄酒最基本的特性,即其应达到的最低成分含量,如酒精度、含糖量、酸度、二氧化硫等。卫生指标是衡量葡萄酒被微生物或重金属污染的程度;感官指标是判断葡萄酒质量的重要方法,是对葡萄酒质量的综合评价。

面对种类繁多的酒类产品,消费者需要认真、科学地选购和消费。

首先,从执行标准来判断质量。根据我国食品标签标准的规定,酒的标签应标注产品执行的标准。目前葡萄酒行业执行的标准有三个:第一个是国家标准GB/T 15037-94《葡萄酒》,要求产品由葡萄或葡萄汁经完全或部分发酵制成,酒精度大于或等于7% (v/v),并规定了其他要求。按照这个标准生产的酒才是真酒。二是行业标准QB/T 1980-94《半汁酒》。它定义的产品是用大于等于50%的葡萄酒勾兑而成的非原生葡萄酒,这类产品中掺入了不同量的水、酒精和添加剂。第三种是以q开头的企业标准,目前执行这类标准的产品质量差别很大。有的企业制定的标准高于国家标准,有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小企业制定的标准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简直就是为劣质酒量身定做。

因此,仅从企业执行的标准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葡萄酒的质量水平。一般来说,执行国标的产品应该是品质较好的葡萄酒;行标产品质量水平普遍低于国标产品质量水平;执行企业标准的产品,除少数大企业制定了高于行业或国家推荐性标准的企业标准外,质量普遍较差甚至低劣。尤其是在标准条文中,有的企业将“干浸膏”指标定得远远低于国标或行标,有的甚至回避这一指标,根本没有对其进行规定。这种酒肯定是人工勾兑的,是假酒。另外,一些进行非标准生产的企业的产品也不能纳入采购。

其次,从酒精度的高低来判断好坏。酒精含量是葡萄酒标签上必须有的。按照葡萄酒标准,葡萄酒的酒精度不得低于7% (v/v),正常工艺加工的葡萄酒酒精度应在11% (v/v)左右,部分特殊产品可在7%-24%(v/v)之间。当葡萄酒中的酒精含量小于7% (v/v)时,一个原因可能是葡萄原料的品质较差;还有一个原因是葡萄根本没有发酵,这两个都是葡萄酒质量差的原因。另外酒精含量太低,影响酒的保质期,质量难以保证。

第三,从感官特征判断品质。外观:好酒的外观应清澈透明(深色酒可不透明),有光泽,其颜色与酒名一致,色泽自然悦目;劣质酒,或暗淡无光,或颜色与酒名不符,无自然感,或颜色艳丽,但有明显的人工色感。香气:葡萄酒是发酵产品,其香气应是葡萄的果香、发酵的酒香和陈年的醇香,应均衡协调融合,优雅宜人;劣质酒不具备这些特征,或者有突出暴烈的果味(加香精),或者有突出的醇味,或者有其他异味,让人闻之生厌。口感:任何一款好酒的口感都应该是舒适宜人,香气细腻柔和,醇厚完整,层次分明,回味悠长;劣质酒,或有异味,或香气突出,或酒体单薄无层次感,或无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