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绣:十个手指绣着春风和丹青
开封郊外,汴河波光粼粼,旖旎迷人,船夫们在辛勤劳作,文人墨客在四处游走;河两岸的房子一望无际,商店和餐馆都很繁忙;巍峨的城楼,雄伟的虹桥,熙熙攘攘的行人,无数的店铺和花样...这一幕人们并不陌生——清明上河图。
对于大部分匠人来说,清明上河图已经是一个极端的符号,以至于无论你手工、横向、立体做什么,在你的技艺、财力、精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都会尝试去创作一个清明上河图。对于从事边绣的人来说,绣这幅画不仅仅是表达极致状态的一种方式。他们在绣张择端的巨著和自己的历史;在呈现几千年前的历史场景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从哪里来,又要去哪里。
有意思的是,感动边秀其实是一种打开中国丹青妙笔历史画卷的方式。
古代名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走进开封,只要稍加留意,就能感受到这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汴京”“汴梁”繁华了几千年,如今的繁华与其他大城市无异。但它曾以尊贵的王者风范统治着九州大地,其源远流长的手工业文化也曾在各自的领域里盛极一时。
“汴京”生出“汴秀”。目前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并称为四大名绣,而边绣却不为人知。好事者甚至想让边绣挤进刺绣第一方阵,称之为“五大名绣”之一。众所周知,早在遥远的北宋时期,编修就已经成为皇室的最爱。当时其他四个南绣种还没有形成大气候。
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朝廷建立“文绣书院”,从全国招募300名最优秀的刺绣工匠。这样全国好的绣工基本都集中在开封了。之前民间刺绣并不系统,朝廷需要刺绣品,就交给民间刺绣女来做,然后给她们报酬。现在朝廷有了一流的御绣机构,不断变换花样,进行大规模制作。久而久之,“边绣”形成了色彩沉稳、古朴典雅、端庄大气的特点,极具宫廷气质。在题材和内容上,擅长绣名家古画,已成为传统。
边绣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程满平说,在制作上,边绣讲究平、匀、光、亮、谐、滑。所谓“平”,就是绣品表面平整,边缘整齐,画面鲜艳,色彩柔和,丝滑。从针法上看,针法要恰到好处,也就是所谓的“物象形”。
漫步边绣厂展厅,犹如漫步丹青妙笔长廊。这些画都是用针线制作而成,呈现出丝线的质感,“胜于画”:方的《簪花仕女图》主要用的是“高古尤思淼”,使画面明丽飘逸,人物丰满明亮,整个刺绣比原作更加生动、舞动;面对唐嫣的《步步图》,刺绣工人克服了原作陈旧单调的色彩,运用“平绣”、“松绣”、“对绣”、“针绣”等方法,表现出人物服装雍容华贵的质感。清代画家郎世宁画了一幅百马图。刺绣者借鉴了西方绘画技巧。山坡、草原用“乱针”绣,树用种子绣,马用“平针”“松套绣”,把马的肥壮体魄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张轩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五代顾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是边绣的代表题材。这些著名的古画经过画家的重新设计,由刺绣工人用丝线表现出来,呈现出来的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著名古画似乎通过边秀找到了另一种表达方式。
真正的大跃进,当然是清明上河图。1958年,经过设计师和绣工对色彩和针法的反复摸索,杰作《清明上河图》成功绣出,成为开封建国十周年国庆礼物。经过一千多年的沉淀,边秀以一种登峰造极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它长525厘米,高25.5厘米。农村、汴河、城关包括800多个人物,90多头牲畜,170多棵树。很难将这样的画“移动”到绣布上。“原来的针法远远不够。绣工和设计师集思广益,多次开会一起研究,去公园、农村、河边仔细观察琢磨。经过多次实验,我终于成功了。”程满平说起这些,就像在讲述自己家族中一个辉煌的传奇。
转眼间,40多年过去了,边绣的《清明上河图》已经成为一个视觉符号,一个地理符号,就像湘绣的狮虎,苏绣的猫狗。
卞秀是代代相传的。
在边绣坊看飞针走线是一种享受。巨大的绣布上,针线穿梭,令人眼花缭乱。明代历史学家屠隆在《宋绣画》一书中写道:“宋代闺阁的绣品,山水人物,阳台花鸟,针线细,不露边。它用绒停一两根线,用针做头发,做的很细,所以眉毛就做好了,绒色耀眼,富有精神色彩,比画画还好看!针线之巧,十指春风,不可及。”边秀的精致可见一斑。
程满平介绍,在绣一件作品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选好草稿,然后画一条线,勾勒出原画,作为刺绣的底稿。把绸缎放在担架上,在上面画素描。“那就选线,修针。有时候一根绣花线要拆成36根细线,比头发还细。”
面对一些写实的作品,绣花线的颜色可能不够,需要两三根线的交叉使用。"例如,绿色丝线不一定用于刺绣,而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叉."这样绿色就会有由深到浅的层次,呈现出油画的效果,又不乏刺绣的韵味和丝绸的美感。
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封便修厂成立。“那时候只有十几针,有的绣娘甚至只用几针。”程曼平说:“80年代初,有一个关于缝针的调查。我们走遍了河南的农村,收集民间刺绣针法。后来我们总结了36种新老针法。”在这36种针法中,有一种叫做“叠色绣”,特别适合绣动物皮毛。“绣一只鹿,不仅生动,而且立体感很强,特别逼真。一位苏绣大师看后赞不绝口,说没见过这么独特的针法。”
王素花是边绣的国家级传承人,现任宋素花刺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因为她很能干,领导曾经把她从刺绣岗调到一家经销公司当副总经理。当时组织的决定不能不服从,但她是多么想搞边修。她越想这件事,王素花就越难过。回来的路上,她靠在古城墙边的电线杆上哭。
但是,时代的力量虽然强大,却阻挡不了一个热爱边绣的人去亲近刺绣。王素花还在从事这个行业,带领一帮好姐妹在前人的基础上深耕细作,编著了《开封边绣、宋绣史与刺绣》一书,创新了滚针、防抢、拉链、悠哉针、盲针等十余种刺绣针法。
王师傅,现在已经70多岁了,仍然带着徒弟,在她心爱的刺绣岗位上进行技术指导。她曾说:“边秀是我的生命。”这让我想起了北宋灭亡后,很多绣娘被金兵抓走,有的逃到了南方。有一些祖籍开封的老苏绣艺人。绣娘的迁徙,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让指尖文化流动起来。虽然没有像文绣书院这样的官方机构,但边绣技艺的传承在民间从未中断。正是因为这些以边绣为立命之本的人的存在,使得边绣得以流传千年。
卞秀的变化
2012年9月25日,在长沙“中国当代刺绣艺术展”上,著名刺绣艺术家、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苗伟的作品《冷烟菜》以一种难以言喻的气质引来无数赞。这件作品后来获得了展览的创新技能奖。然后在5438+10月举办的“杭州工艺美术博览会”中,作品获得金奖。
这件作品绣着一朵美丽的花旦,整体优雅恬静。乍一看是工笔画,但确实是边绣作品。刺绣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元素:绘画和刺绣技能。很多时候,绘画和刺绣是分开的。会画的不会绣,会绣的不会画。没有多少人能同时掌握这两者,苗伟就是其中之一。
"许多人认为刺绣是绘画的复原,但事实并非如此."苗伟认为,刺绣是用绣花线对绘画的再创造,最终的作品具有刺绣特有的语言。因为了解画家和矿物颜料,苗伟会分析为什么古画中天空的颜色是那样呈现的,山川树木的颜色是怎么来的。刺绣时,她会熟练地运用刺绣线条的色彩,一层一层,展现出理想的效果。
以绣花线为丹青,苗伟无疑是行家里手,她也成为边绣革新派的主力。在她看来,“如果一个新创作的刺绣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那其实就是创新。”比如看完冷烟翠,大家会问“这是刺绣吗”?因为它以工笔画沿袭了原稿的色彩,强调色彩的简约,不刻意套色,所以太过优雅安静,很好地还原了矿物颜料中性均匀的色调。
边秀绣的古代名画都是用矿物颜料制作的,所以绣花线创作的画呈现出一种沉稳安静的气质,这是边秀的传统。苗伟只是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变,表现出一种清新、干净、舒适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
全国各地的街头刺绣店面的设计和风格都大同小异,外行人根本分不清好坏,要么是因为迷茫不买,要么是担心贸然购买。苗伟说:“全国刺绣主要种类基本针法相似,绣线相同,甚至题材重复,机绣充斥。再加上东南亚部分地区代工,你在普通市场看到的必然是一样的产品。”
而一个刺绣在某个地方的发展,必然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气质有关。这些是一个刺绣不可复制的部分,也是区别于其他地区刺绣的最根本的东西。边绣的师傅们早就察觉到了市场的混乱。目前他们的刺绣产品都走精品路线,针对商务礼品、个人收藏或博物馆收藏。对于不在“四大名绣”之列的汴绣来说,这些似乎才是技艺和文化传承的主流。
此外,政府和民间社团也在推动边绣的传承和发展。2011年底,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边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注册成功,开创了民族刺绣行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先河。
开封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汴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为规范和管理目前混乱的汴绣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将极大地促进我市汴绣行业的规范发展。”
政府支持力度相当大,但是摆在边修面前的问题还是很多,比如后继乏人。目前,苗伟的线影像工作室在北京798,主要用于展览。她现在花更多的精力在开封建工作室。她说:“我从小就在做编修,研究编修。人也是开封人。不管我在哪里,我做的刺绣一定是边秀!但一定要培养开封的年轻人,可以借鉴湘绣的模式,在学校开设刺绣专业。我可以免费给他们上课,工作室以后作为免费实习基地……”
有了这样的大师,边秀的“改变”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