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家乡葫芦岛。
崛起成为了最能表达葫芦岛人心声的两个词。
葫芦岛市委市政府运筹帷幄,划定“三点一线”,加快沿海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全力打造生产力要素集聚洼地,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打造葫芦岛经济隆起带。
崛起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葫芦岛起航...
创建葫芦岛经济特区
25年前,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推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
15年前,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
如今,葫芦岛经济开发区的成立拉开了葫芦岛对外开放的大幕,其开发建设成为“十一五”期间的一号工程。
年初,开发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沿海“五点一线”重点发展区域之一。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精神,市委、市政府决定于2006年4月17日将开发区从与龙岗区的联合办公体制中分离出来,全面负责开发区范围内的经济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市委任命市委常委赵爱军为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这是市委、市政府抢抓发展机遇的重要战略部署和科学决策。
2006年,国务院36号文件指出,要选择现有基础条件较好的开发区建设新的工业园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努力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思路。具体内容包括:重点开发建设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丹东工业园区、大连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建设贯穿黄渤海沿岸的沿海公路,开发整合沿海土地资源,形成沿海经济带,进而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
“五点一线”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希望和后劲。这五点中,葫芦岛市是辽西锦州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占锦州湾的三分之二,在锦州湾开发中处于重要地位,肩负着重大责任。
市委书记陈孝堃指出,要把葫芦岛放在全国和全省发展的大局中来看,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抢抓机遇,努力把葫芦岛尽快打造成振兴辽西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引擎和辽西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要求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把参与锦州湾开发和建设沿海经济带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市长孙兆林亲自抓开发区,两次到开发区现场,确保开发区的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行动。
开发区建设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要建成葫芦岛经济特区,不收费、不开会、不设考察区。
认真客观分析开发区面临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迅速成立的开发区科学规划了35平方公里的面积。工业区规划为东西南北七大功能区,即葫芦岛港区3平方公里;造船配套园区3平方公里;3平方公里的港口和仓储物流园区;综合工业园10.5平方公里;商住区一期2平方公里;轻工业园区3.5平方公里;渔山口组加工区为10平方公里。
在产业定位上,开发区要重点发展“四大产业”,即依托渤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十一五”形成的200万吨造船能力和海上造船的有利条件,重点发展船舶制造和海洋配套产业;依托周边大型石化企业雄厚的工业基础,重点发展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利用葫芦岛东北有色集团的综合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依托港口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物流储备优势,重点发展港口仓储物流业和以轻工业为主体的出口加工业。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开发区依托港口平台绘制蓝图。葫芦岛港的建设是影响北港工业区开发开放进程的主要支撑和关键突破口。今年5月,省政府批准葫芦岛港划入北港工业区,葫芦岛港和北港工业区真正成为一个港区。截至目前,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投资”的有效措施,葫芦岛港一期工程防波堤推进至695米,底层浇筑24段372米,航道疏浚完成总工程量的50%。两个杂码头完成沉箱抛石;石化码头组块安装及抛石完成...与此同时,港口疏浚铁路、供水、供电、污水排放和储存等其他设备采购和港口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也在有序推进。
如今,这个刚刚起步的开发区正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到重点领域,即以港口建设为突破口,以造船配套园区为龙头,以综合工业区为核心。
每天都有新的变化。走在去开发区的路上,会看到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翻斗车忙着运土,工人们在没日没夜的修路。废弃的盐碱地变成了繁忙的综合工业园区。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点区域和我市对外开放的迷人窗口。
这里,正在书写葫芦岛乃至环渤海经济发展的篇章。
艰难的开始
什么叫“万事开头难”,在开发区创业的人最有体会。葫芦岛经济开发区在没有参照样本和经验的困难时期起步。
从开发区成立到现在,竞争压力一直伴随着。与省内其他点相比,葫芦岛经济开发区起步较晚,对外知名度较低。同时,基础设施配套任务重,成本高,比较优势不明显,入园企业少,招商难度大。
开发区总规划建筑面积35平方公里中,属于海洋的面积约20平方公里,约占58%。土地面积超过14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42%。即使是陆地,因为地处沿海,大多是海滩和盐田,需要大量的土方回填处理。
从开发区核心区综合产业园的用地情况来看,用地类型复杂是其特点之一。综合工业园区10.5平方公里范围内,有旱地、林地、盐田、滩涂、河道、养殖水面、居住区等12类。
拆迁补偿难是第二个特点。集中在万亩盐田上。不仅涉及到对包工头的补偿,还涉及到村里提出的土地补偿要求。其他村民承包耕种水面,星罗棋布,数量众多。由于产权主体和使用主体的多样性,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容易引发纠纷和麻烦。截至目前,开发区已与村民签订盐田、虾池、鱼塘补偿协议10余份,协议金额达13万余元。
摆在开发区面前的困难很多。化压力为动力,是开发区人自上而下的认识。专注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象塑造和管理服务。自4月开发区17成立以来,创业者们迎难而上,在这里不断探索、实践、拼搏,在困难中发展,在困难中起步。
在开发区成立之初的加快建设发展动员会上,葫芦岛市委常委、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爱军要求开发区全体干部认清形势,知难而进,锐意创新,付出百倍的艰辛和努力,发挥优势, 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新突破,向全体员工提出了“高起点谋事、高效率办事、高质量办事”的总体要求。
去过开发区的人都知道,开发区在贫瘠的盐碱沙滩上起步是非常困难的。以开发区核心区综合工业园区为例,它是在原有的万亩盐场上回填的。平均回填标高达到3.5米,回填土量需要3300万立方米,需要大量资金。同时,财力毕竟有限,基建投入难免会有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区不遗余力地节约资金,用5000万元贷款助推了2.5亿元的项目投资。
“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有重点,不能到处摆摊、遍地开花,占用大量资金。”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开发区广大干部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科学组织、高效运作、厉行节约、确保质量”的基本原则,认真履行“务实高效、创新和谐、廉洁奉公”的工作要求。
在项目管理方面,开发区先后制定、调整、完善了10多项规章制度,确定并完成了今年的基建项目建设计划和项目预算,工作方向和计划性进一步加强。根据入园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调整土方回填工程。今年将主要回填周渡路以西和中小企业园区域,最大限度减少资金沉淀。同时,开发区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对回填指标进行合理调整,仅降低竖向标高,就可节约3000多万元。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开发区是改革创新的产物。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以最低的价格使用最合格的团队。这是开发区在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方面取得的制度创新。
开发区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本着公开透明、节约资金、保证工程质量的基本原则,通过平衡商务标和技术标,实现了以最低的价格、最合格的队伍进入施工现场的目标。这种管理方式是对招标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创新。如在排洪沟、排水明渠招标工作中,通过查最低合理价,选出了高质量的中标队伍,一次性节约资金80万元。目前,施工队已进场施工。
开发区以每立方米17元的价格购买土源,实属不易。5年前,运费和燃料价格相对较低的时候,土源价格还在每立方米22元。现在,开发区干部经过反复论证和测算,利用市场机制科学制定土源价格,使土源价格比5年前每立方米低了5元。仅此一项就能节省上亿元。。
此外,项目建设已完成周都路、5号路、3号路、宗彝路4条主要规划道路的招标,全长14.58km,总投标额1.1亿元。5月20日,施工队在规定时间内向开发区缴纳保证金后进场。目前,所有道路已完成路基回填土石方60.6万立方米,强夯面积达到654.38+09.4万平方米,预计9月底建成通车。“开发区的项目要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每个环节都要公开透明,打造阳光工程。”这是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对广大干部职工提出的廉政要求。
为加强廉政建设,葫芦岛市委从市纪检监察部门抽调专人到开发区担任纪工委书记,负责开发区各项工程的监督管理。开发区所有的重点项目,纪委书记都参与其中,全程监督。比如,纪委书记在招投标领导小组、物资采购领导小组、拆迁补偿领导小组、开发银行贷款使用管理工作小组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开发区成立之初,各项工作都很复杂。但是,我们始终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发区干部根据区域发展初期的具体情况,围绕涉企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有效开展了信访调解、拆迁补偿、手续代办、基础数据调查等工作,基本完成了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服务格局。
群众利益是否得到保障,群众是否支持和拥护开发区建设,是开发区建设成功的重要体现。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维护群众利益为第一责任,注重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探索多种途径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切实保障了群众利益。
针对群众提出的土地补偿、工程扰民、渔船出海、鱼塘吸潮等实际问题,开发区干部依法耐心细致解答,所有合理要求不推不拖,限期处理。
前不久,当地几个农民找到开发区,称施工方在爆破取土过程中噪音大,影响了他们的家禽家畜,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要求赔偿。当时群众的言行很激进。按理说这是施工方与群众之间的问题,但开发区的干部为了大局着想,在耐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为了得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开发区邀请施工方和群众面对面交流。同时,他们还找到了动物检验部门,组成了动物检验专家组,到农户家中进行了现场检验,并做出了科学结论。最后,经过八轮协调谈话,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建设方和人民群众对开发区所做的工作非常满意。
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三个多月来,开发区* * *接待上访群众50余批,300余人次,群众的合理诉求基本得到妥善解决。
拆迁补偿是一项直接关系到群众利益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制约开发区建设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两个月来,开发区一方面全面梳理前期拆迁补偿工作,按照商定的时间顺序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另一方面,严格依法依规处理拆迁补偿问题,组织召开协调会9次,办理新增拆迁补偿项目5项,商定金额360万元。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实、更细,开发区的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认真测量、检查,坚持不欺民、不留隐患的原则,及早处理。
知难而进,锐意创新。通过100多天的日夜奋战,开发区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了良好开局。
燃烧的创业激情
在开发区采访,总是被这里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所鼓舞。
在企业服务局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份周工作报告单,上面写着:
上周完成的主要工作:鸡农补偿已初步落实;排水渠搬迁相关数据已丈量完毕,虾池合法性已基本调查完毕,排水渠征地手续已开始办理;修订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更好地服务入园企业;建立入园企业档案数据库;办理入园企业的立项和环评...短短一周,企业服务局四个人做了17件大事。
在开发区,不仅是企业服务局,紧张有序的工作场景随处可见。4月开发区17成立以来,所有干部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周五,各局要总结一周的工作。周六,开发区召开全体干部大会,听取各局本周总结汇报,安排下周工作。开发区的决策会议是主任办公会议。目前,开发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召开了五次主任办公会,一系列改革都是从这里集体研究制定的。广大干部的精神始终是紧张的。用他们的话说,这叫累并快乐着。
开发区的现状是人少任务重。整个开发区的29个机构负责3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迎难而上,只争朝夕。开发区干部职工像珍惜血液一样珍惜时间和速度,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效率和效益。动人的创业场景在开发区流动...
按照“拓宽思路、创新机制、提高实效”的总体要求和“点线面结合、远近结合”的具体要求,开发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一切工作的龙头,明确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地位。两个月来,开发区集中开展了8批大型招商活动,完成了开发区网站建设,编制制作了开发区幻灯片和招商画册,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开发区,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是开发区人的原则。前段时间开发区一个领导去上海谈项目。第一天,他10出发,却吃不上午饭。他下了飞机,和商家谈判。第二天回到开发区14。有的同志去外地谈项目到后半夜,第二天早上赶回开发区开会。在开发区,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这两个月,规划建设局的同志都被黑了。“头顶烈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他们工作状态的最好写照。因为开发区的主干道都在紧锣密鼓的施工。规划局正式编制只有4个人,今年要完成的工作量就要达到7-8亿元。规划建设局的同志不仅白天去工地,下班后也去现场解决问题。许多同志天黑前从未回家。通过全体同志夜以继日的工作,开发区高标准、高起点地完成了区域总体规划、次功能区详细规划、其他单位工程设计等11规划设计工作;制定完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和工程预算,科学调整土方回填工程指标,创新工程招投标管理方式。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以超常规的速度推进。
6月29日,面对大范围、高强度、长时间的暴雨,开发区完善泄洪预案,确保园区及周边相关区域泄洪排涝畅通。当天主要领导亲临一线指挥,相关人员冒雨组织泄洪。经过一整天一夜的连续奋战,施工现场秩序井然,周边村庄安全,开发区防洪工作经受住了考验。
企业服务局的同志经常说两句话:“服务入园企业没有前提条件,不怕跑断腿,不怕破嘴。”“今天能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任何小事都不会耽误在我们手里。”现在,企业服务局的同志帮助入园企业限时、快速、圆满地协调工作中的问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事事有结果。天宇钢构这种入驻园区的企业,会因为规划图的调整而直接影响施工进度。企业服务局的同志放弃午休时间与相关部门协调,不到一天就顺利解决了问题。葫芦岛松大方食品有限公司办理工商执照预登记,企业服务局协调市行政审批中心、市卫生局。本着依法简化程序,特殊事项办理的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企业解决办理手续中遇到的问题。投资者对开发区企业服务局的工作效率非常满意。
区域建设,电力先行。围绕第二次变道搬迁问题,开发区组织参加了13协调会、2次土地听证会、5次走访金良供电局,多次与龙岗供电局、建设单位直接对话,督促加快工程进度。协调龙岗区及相关街道、村,全面做好拆迁补偿测算和群众工作,确保施工现场有序。
秉承企业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开发区建立健全了开发区企业流程化服务体系和注册首问责任制,通过服务形式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反过来反映开发区服务工作的进度和服务业主的工作效果。按照千方百计为企业着想,为企业减负,营造诚信、快捷、礼貌、热情服务环境的基本思路,开发区严格履行承诺,说到做到,全程为企业办理各项手续,实现“一站式”服务,依托市行政审批中心开发区“绿色通道”,实现“一站式”办公。确保各项收费减免落到实处,明确减免的收费坚决减免。暂时没有明确规定的费用,宁愿由开发区先行垫付。坚持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开发区分管主任和主管部门每天都要去工地几次,与企业深入座谈,及时了解情况,重点项目跟踪到底。
前不久,开发区召开了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调度会议,目前入驻园区的15家企业的18代表全部参加了会议。会上,企业提出的关于基础设施配套、审批程序、收费标准等近40个问题,由分管开发区的副主任一一解答。会后,开发区主要领导带领部门负责同志深入企业现场办公,针对企业提出的供水、供暖、道路运输等问题,敲定解决方案,逐一解决,受到各企业好评。
开发区还建立了现场办公日制度。建立了开发区企业服务热线,24小时提供服务。企业服务局除了平时坚守一线办公,每周二走访入区企业,实地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现场帮助入区企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让入区企业充分享受亲情式服务。
短短三个月,开发区所有项目进展神速。基础设施配套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核心区——综合产业园周边陆域面积达到2.7平方公里,形成路基18公里,完成土石方900万立方米。主干道及部分规划道路14.58km黑色路面,总投资1.1亿元。正在进行路基填筑和路面强夯,计划9月前通车。8万KVA二级变电站主体基本完工,同期开工的3台35吨蒸汽锅炉进展顺利,锅炉房主体框架工程完成;供水管道已铺设9500米,区内5000立方米蓄水池和泵房已开工建设...整个工业区配套基础设施投资近3亿元。
项目引进方面,开发区成立以来,在工业区实施项目16个,总投资1.23亿元,其中已完成项目2个,投资2300万元;在建项目7个,计划投资7.68亿元;拟开工7个项目,计划投资4.4亿元...
这是一片激情燃烧的热土。每一个镜头都让我们怦然心动。变化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对自己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感到敬畏。
希望从这里升起。
“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沃土、干部创业的热土、干部成长的净土。”这是葫芦岛市委常委、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爱军的一番话。
如今,开发区充满激情的人们正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秉承诚信理念,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蓄势待发。不辜负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重托。他们正在努力实现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新突破,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体制创新的实验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和美丽的新城区。
在加快沿海经济带建设方面,市委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全力打造“三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三大重点经济区40平方公里起步区,实现项目区全覆盖,使之成为全市临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 承接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全市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带动全市经济腾飞的先行区。 “十一五”末,沿海经济带将初具规模,并以此为引擎,实现葫芦岛市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