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有52个学生社团。俱乐部的类型分为四类:思想理论俱乐部、科研实践俱乐部、社会公益俱乐部和文体俱乐部。各级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吸引了许多学生参加,对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绿色力量环保志愿者协会、天地人环保协会的科尔沁环保检查系列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三农学会响应党的号召和时代的需要,多次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推动新农村建设;红丝带协会协助开展“* * *筑爱迪堤”活动,积极宣传爱迪预防理念;思齐教师技能协会深入基层传道授业,服务基础教育...通过不断努力,学校的“三农社团”、“绿色力量环保志愿者协会”、“创业实践协会”连续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社团”荣誉称号。
我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已成功举办了社区文化节、嘉年华系列活动、“雇佣兵天下”、“走遍天下”企业能力训练营、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健康骑行、雪碧“我秀我”和“我是乐王”、“锦绣世家”新年晚会等多项选秀活动。其中嘉年华系列活动是协会打造的品牌活动:
社区嘉年华系列活动在每年的五月举行,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年。“嘉年华”是指同类优秀经典的集中展示。嘉年华集中了师大社团的活力和魅力,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精彩的内容深受广大社团和学生的喜爱。嘉年华系列活动形式多样,有红色思想理论社团组织的大型校级辩论赛,也有主题鲜明的演讲比赛;不仅有高校社团、协会的风采展示,还有精彩的立体宣传展;这里不仅有蓝色科研实践社团浓郁文化底蕴的书画作品展,还有橙色爱好社团、绿色社会公益社团引领的趣味运动会...嘉年华旨在搭建校院社团与社团之间的桥梁,建立校院两级社团之间良好的交流体系,为师大100多个社团搭建发展平台,在比赛中交友,在比赛中提高,用青春的激情挑战年轻的战场,展示最丰富多彩的社团。
红烛志愿者协会是一个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志愿服务组织。成立于6月1994,6月1。是全国首批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之一,也是全国第一个实行商标注册的学生团体。注册志愿者8000多人,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 *分支机构21家,年均活动约320次,总服务时数约2208万小时。
十几年来,红烛志愿者协会先后三次获得“中国100家优秀志愿服务团体”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10家优秀志愿服务团体”称号。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组织”;被中共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成为全国两所获此殊荣的高校之一;同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助残先进集体”,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在“让我们相约雷锋三月”志愿服务活动中荣获“志愿爱心使者”、“吉林慈善爱心志愿服务组织”、“第六届亚冬会志愿服务团”、“十佳优秀志愿服务团”等多项大奖。
红烛人始终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继承优良传统,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科学高效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探索形成了“教学相长、社区服务、游戏服务、环境保护、互助互济、扶贫济困”等六大长效服务项目。社区学院、爱心学校的品牌社区服务项目;“箭牌”文明礼仪推广精品同伴教育活动;多基地、全面、持续的教与学活动;亚冬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汽车博览会、农业博览会等大型运动会的志愿服务活动...
1.支持学生,互相帮助,保护环境
该协会长期在中小学开展教学和学习。与60余所中小学保持服务关系,与100余个团支部、班级开展“班主任、学科教师、团队辅导员助理”活动,* * *培训中小学教师460余人;协会累计捐赠扶贫款65438+万元,与长春市多家养老院、孤儿院、军队离退休干部形成长期服务关系,多家组织志愿成为红烛基地;长春市精神卫生办公室主任张燕池、新语热线主持人于海波、省社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秉正教授、环保人士宛平、特级劳模王树明等多位社会名人莅临学校,为同学们做了精彩的演讲和报告。协会逐渐形成了“带着希望的蜡烛火炬团队行动”、“持续联系中小学”、“假期”等大型品牌特色活动。其中“走进吉林生态”大型科研宣传活动和“走进吉林中小企业”活动得到了原省长洪虎的重要批示。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红烛志愿者协会迅速发起“慰问四川学生,为汶川地震募捐”活动,为四川地震灾区人民捐款捐物,表达师范大学学生对受灾地区和人民的爱心。截止到06年5月16日14,本次募捐活动已收到捐款302081.78元,衣物112袋。震后两个月,一支由51红烛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奔赴四川开展志愿服务。
2.社区服务和扶贫
协会一直坚持社区志愿服务。2007年,我们以师范大学生的视角关注生活,解读民生,开展了社区学院和爱心学校两项活动。努力通过爱心课堂、心理咨询等形式向社区弱势青年群体传递爱心,通过文艺演出、健康大讲堂等形式向空巢老人传递爱心,通过科技健康支教、奥运知识宣传等形式向每一位社区居民传递爱心。这样才能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区,为免费师范生提供实践平台。
3.赛时服务
近年来,随着长春举办的大型比赛越来越多,红烛志愿者积极参与第六届亚冬会、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农博会、长春电影节、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复赛)等大型比赛,为这些比赛的顺利举办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2007年第六届亚冬会上,红烛人用他的热情和微笑向世界递出了一张最美的城市名片。赛事期间,184红烛志愿者参与了赛事的接待服务、口译、会议资料发放等工作,保障了赛事的顺利进行。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了志愿者,并合影留念。在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队伍中,我校10名学生经过层层选拔加入队伍,成为吉林省100名奥运会、残奥会京外志愿者中的一员,参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
东师青年记者团是协助团委进行平面媒体宣传的学生组织。东师青年成立于4月22日,1999。“全面报道学生工作,真实展现学生风采,积极探讨热点问题,服务学生成才”是东师青年记者团不变的宗旨。《东师大青年》记者团积极做好各方面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发挥学生报在推动学校宣传工作蓬勃发展、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引导作用。
“传承东师精神,倡导鲜活生活,弘扬主流文化,打造新锐媒体”是东师青年记者团不变的理念。她紧跟时代脚步,追踪最新潮流,聚焦校园热点,贴近师生生活,是学生解读东师大精神、开阔文化视野的重要途径。
《东师青年》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聚焦学生的需求和诉求,力求以全新的视野和严谨的态度向学生介绍校园新闻和社会热点,解答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疑惑。东师大青春2006年3月全面改版。以“尽我所能帮助你”为口号,开设了“董卿解忧咨询台”和“董卿咨询台”两个栏目,为东师大学生提供一个解决后顾之忧、传递心声的服务平台。如实反映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给学生满意的答复。2006年3月17日,东师青年携手红烛志愿者协会,为东师学生赠送董卿日日记,张贴在学校每一个学生公寓的公告栏,让师生每天都能及时了解学校和国内外的最新动态,提供天气情况,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艺术团立足校园,以发展高雅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群众文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努力营造清新自然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宗旨和目的,为校园文化增添艺术活力。大学生艺术团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主要有: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礼仪团、主持团、校园民间剧团、民族艺术团等。
艺术团长期致力于普及艺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成员都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本科生。他们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不断活跃在校内外的文艺舞台上,使大学生艺术团不仅是一个学生表演团体,更是学校文艺骨干的培训基地。至今,艺术团已成功举办了多次集舞蹈、歌曲、戏剧、诗歌朗诵、校园民谣、合唱等为一体的大型主题晚会。,如迎新晚会、“艺韵为东师——青春圆舞曲”艺术作品展、“青春放飞梦想,爱带希望”艺术作品展、两个校区2008届毕业晚会一颗心在手。
大学生科研实践中心是服务于广大学生科研学术和实践活动的学生组织。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展示当代大学生风采,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挖掘高素质科研人才为目标,以自愿、公平、公正、高效为原则,以团结互助、勤奋创新为理念的高凝聚力组织。
为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实事求是、努力学习、勇于创新、提高素质,在几年的发展探索中,大学生科研实践中心开展的多项活动已成为东北师范大学学生科研实践中的品牌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是东北师范大学为提高学生科研和学术讨论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而设立的学生科研项目专项基金。“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的“奥林匹克”。《希望之星》是东北师范大学面向学生的学术研究期刊。通过广泛征集本科生学术研究文章,遴选出学术性强、思想性丰富的优秀论文发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以致用
三年来,* * *资助学生科研项目589个,社会实践研究项目200多个,投入大量资金直接参与学生4000多人。学生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26篇被SCI收录,1篇学生论文被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杂志《美国化学学会学报》收录。在共青团中央举办的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被誉为中国青少年科技最高奖)中,该校学生凭借突出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连续三次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第九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学生科研作品获得特等奖,学校组成绩居吉林省高校第一,东北三省高校第二;在第十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学生科研作品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高校中排名16,首次获得“优胜杯”;在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学生团队获得1银奖和2铜奖。
2008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之一,由各学院51名师生组成的“心系灾区”志愿服务团先后抵达地震重灾区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梓潼县和平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援助灾后重建。志愿者们克服了余震、天气炎热、蚊虫叮咬、断水断电、水土不服等困难,开展了教学辅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师资培训、社会调查、物资搬运等志愿服务。他们总共进行了3000多课时的教学辅导,每人参加劳动60多小时。他们还从学校出版社捐赠了价值3万多元的图书,并与四所中小学签订了“共建大学生社团”。服务团的认真工作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认可。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中国教育信息网、中国志愿者网、腾讯、共青团中央工作快报、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德阳电视台等50余家新闻媒体对本次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了全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