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黄茶来自哪里?
岳阳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深厚。它不仅是湖南茶叶的重要产区,也是中国黄茶的代表性产区,尤其是君山银针和北港毛尖,是中国黄茶的极品。
据传说,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时,娥皇和女英赶到君山寻找他们的丈夫。当他们听到舜帝去世的消息时,他们抚着竹子痛哭,并在君山撒下茶籽,以表达他们的悲痛和对人民的感谢。这种茶籽经过精心培育,在君山白鹤寺长出了三袋壮实的茶苗,成为君山茶的母书,黄茶的源头。
据瑶族专家考证,炎黄时期,蚩尤部落联盟(蚩尤为苗族,尤其是瑶族所称)与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领域交战,战败后南迁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尧、苗结盟,建立了“左有洞庭,右有”的三苗王国。一些瑶族人进入临湘北部的龙角山种植茶叶。时至今日,龙角山仍有废弃的古村落遗址、悬空屋、石梯、石门、古茶园等遗址,以及泡茶、捣茶饮用的茶具——石壶、石罐、石杯等。
据民间传说,唐朝末年的第二个皇帝李思远第一次上朝时,曾为他捧过一杯茶。当开水倒入杯中,他立刻看到一团白雾升起,一只白鹤缓缓出现。白鹤向明宗点了三次头,然后飞向蓝天。再往杯子里看,茶叶都是直立挂着的,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竹笋。过了一会儿,又慢慢下沉,就像雪花飘落一样。明宗觉得很奇怪,问朝臣们这是什么原因。臣子答道:“这是因为君山的白鹤泉(即刘义井)浸了黄羽。”明宗心里非常高兴,当即决定把白鹤茶做成“贡茶”。阿明人张乾德续写陆羽的《茶经》,并对《越州黄羽茶》进行了补编。这就是君山银针茶的开始。
_湖含膏,是唐代名茶。_湖就是现在岳阳市的南湖,_湖贡茶就是岳阳皇茶北港毛尖的前身。唐代李肇的《唐史补》(约公元758年)中说:“风俗对茶来说是珍贵的,茶的名品对许多人都是有益的。湖南有衡山,越州有_湖。”同时,相传文成公主在西藏出嫁时带来了_湖茶。唐朝末年,诗人兼和尚戚迹说:“_湖只是贡品,何必造福凡夫?”
唐末五代,马殷重赏农桑,提倡纺织,发展茶叶,与中原通商。原属巴陵的临湘,为茶叶设独立郡,可见当时茶产业如日中天。另外,越州的茶碗在陆羽的《茶经》中有所提及,越州瓷与越州、定州、梧州、寿州、洪州并列。其实这些地方都是唐代名茶的重要产地。
北宋樊治铭《岳阳风土志》载:“_旧湖山产茶,谓之_湖茶,李昭所称越州_湖含膏,唐代极重。文章称,如今人们不怎么种,但白鹤僧园有千余份,土地与此园颇为相似。产出来的茶才一年但是一两百两。当地人叫它百合茶,很甜很香。比得上其他地方的草茶,茶园颜色也差不多,只是土人不怎么种。”
明代黄仪征《朱珠事》所列现代茶名99个,其中古茶名101个,其中来自越州的“黄陵茂”、“霜寒”属于古茶名。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也记载了“越州黄羽,含膏寒”茶。到了明代,岳阳茶的种植区域已经从巴陵(今岳阳县)扩大到临湘、平江一带。据《隆庆越州县志》记载,“临湘县贡品,茶芽十六斤。吴芳,茶(来自龙角山,厚于巴陵,陈年16斤),吴芳巴陵县,茶(四都、武都)。”当时湖南贡茶***70斤,其中龙井茶16斤,说明湖南贡茶以龙井茶为主,品质优良。
清代《致富奇书》中有岳州湖产奶茶的记载。清代黄本纪《湖南吴芳志》记载“越州黄羽,岳阳霜,唐宋产茶名”。此时,君山茶是皇室不可或缺的贡品。《巴陵县志》载:“君山贡茶,自州朝乾隆四十六年始,每年付十八斤。”同时,清代也是岳阳茶业的鼎盛时期。湘阴、临湘、平江、巴陵、华容等县的茶叶相继发展起来。光绪年间,岳阳茶叶面积达30多万亩,产量20多万吨。
岳阳黄茶,在君山岛播种茶籽,岳阳从娥皇、女英,由文成公主将此茶带到西藏;从《巴陵县志》记载“军山贡茶自清代以来每年18斤”到成为国礼茶,诠释了岳阳黄茶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传奇品质。
如今,黄茶产业已成为岳阳市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魅力湘茶的一张名片。
岳阳黄茶的产地是湖南省岳阳市所辖的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