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诗人代表作品。
李白(701—762)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紫。祖籍陇西季承(今甘肃秦安县)。祖先在隋朝因罪迁居中亚。白生于长安元年(701),安西(今托克马克,苏联)都护府人。五岁左右,随父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县)。
李白少年时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背诗书,观百家,写诗学剑术,爱好广泛。他十五岁时就写了一篇优秀的文章。20岁以后,我在四川漫游,领略了四川壮美的风光,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眼界,培养了热爱祖国、豪放爽朗、热爱自由的思想,也种下了游仙消极思想的根。
开元十四年(726年),26岁的李白离家远游,开始了为期16年的安陆(今湖北)漫游,足迹遍及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和漫游生活,如《丁度守歌》、《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岳重访古》、《洛城春夜闻笛》等。,风格成熟。
天宝元年(742年),42岁的李白被朋友推荐,要被发配到北京拜翰林。被召之初,李白十分激动,写下了《笑着出门,我们是蒿人吗》(《南岭子弟不进京》)这样的诗句,以为自己会实现政治抱负,但现实无情地击碎了他的幻想。当时的唐玄宗昏庸颓废,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诗人“有智而肯助之”(《戴寿山答孟少府传文》)的愿望没能实现。结果被排挤,失望而愤慨地离开了长安,结束了不到两年的帝都生活。这一时期虽然不长,但诗人接触到了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写下了许多抨击现实的诗篇,如《古色古香》、《难于上青天》、《傅亮吟》等。这些诗抨击了权贵,表现了诗人的思想道德和反抗精神。
天宝三年(744)春,李白离开长安。带着幻灭的痛苦和愤慨,他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涯,自适诗酒”(刘《唐代翰林学士》),但他还是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有朝一日重登朝廷。天宝三年秋,分别在洛阳、汴州与杜甫、高适相遇,三人结伴而行,游梁园、济南。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秋眠醉,与日手拉手”(杜甫《与李十二求迷十隐居》)。这一时期诗人的创作最为丰富,代表作品有:《梦登天目山》、《入酒》、《北方流行》、《梁园诗》等。深刻的现实暴露和强烈的反叛精神是这一时期作品的显著特点。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愿望,李白加入了王勇李林的队伍。没想到,王勇和苏宗争夺皇位,苏宗淘汰了李林的队伍。李白被判有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诗人无声地哭了:“这辈子,幸好半路上遇到了大赦,被释放了。《朝发白帝城》这首诗描述了当时的心情。
商元二年(761),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秋李光弼领兵追击史朝义,决定从军,却因病回金陵,说“天道夺壮士心,送别”(《听说派百万赤军到东南懦夫处申请伐纣,我仍留金陵崔奉御十九韵》),并于宝应元年(770)
李白虽然在政治上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诗歌创作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继承和发扬了自屈原以来积极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将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他经常用无拘无束的激情来表达他战斗的雄心,以及他扶贫和稳定国家的理想。诗人以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傲慢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李白虽然与府的人民没有广泛的接触,但他也同情劳动人民。在《鼎都湖歌》里,我写了船夫的血泪。在《秋浦之歌》中,我写了渔民和冶炼工的艰辛。在《妾的不幸》、《长征》、《北方流行》等诗歌中,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安史之乱后,他哀叹“白骨化为丘(一为“掩”),庶人何罪”(《赠蒋好屠户》),表达自己“申请包裹却哀痛七日”(《奔向死亡之路》),“半夜四五声叹息,常为大国担忧”()。
他用大量的诗歌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寄托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在诗人的笔下,陡峭的蜀道、奇峰怪石、奔腾的河流、飞瀑,都是壮丽动人的。
毋庸置疑,李白诗歌中也存在着求仙、访道、炼丹吃药、传道授业解梦、及时行乐等负面情绪,需要加以鉴别。
李白的诗是自由放置的,他要坠入天空,天空在地下。实在是虚无缥缈。奇异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童话,奇闻,传说都融合进了诗里。但他的诗如出水芙蓉,非假雕。构成了其典雅豪放、瑰丽洒脱的艺术风格。他最擅长七言律诗和绝句。他的绝句被后人视为唐代绝句的典范。杜甫对李白印象很深,曾经对他的诗给予很高的评价:“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送十二白韵》)。
《李太白全集》代代相传,有990多首诗。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和现在的李白济《屈退元朱金城校注》。可以参考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王运喜的《李白研究》,尧尧的《李白》,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编的《李白诗选》。
杜甫(712-770),字美,祖籍河南珙县。祖父杜是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他游历江浙、河北、山东,两次与李白相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唐玄宗的科举考试。由于奸臣李的阻挠,没有一个考生被录取。从此没有办法上进,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他才得到“由卫领府入”的职位,负责看守兵工厂。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正在凤县(今陕西蒲城)探亲。第二年,把家安在鄞州(今陕西省富县)羌村,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起义军俘虏,带到被占领的长安,期间目睹了起义军的杀掠暴行和人民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年)四月,他才冒险到肃宗的暂居地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被授予官职左。不久后,他因帮忙看家,被贬为参军化州书记。此后,他对现实政治非常失望,放弃了官职,举家西移,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他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名曰杜甫草堂。后来,他被严武推荐为校勘部的科员和员外郎。严武死后,离开成都,一家人住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从夔州到江陵、衡阳。唐太宗五年(770),诗人死于湘江一舟。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以丰富多样著称,时而豪放奔放,时而阴郁悲凉,或绚丽多姿,或质朴无华。他擅长格律诗,也是新乐府诗风的开创者。他的诗节奏和谐,遣词造句精炼,“醉心于人间性善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誉为“诗圣”。他的1400多首诗流传至今。这是杜少陵。
杜甫草堂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河畔,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居住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770),字美,号少陵夜老,因任工部督学,又被称为杜工部。河南珙县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最终失败。因其诗歌创作的辉煌成就,被誉为“诗圣”,至今流传诗歌1400余首。
公元759年冬末,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流亡成都。第二年春天,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美丽的浣花溪旁建起了一座小屋,就是他诗中所说的“万里桥西府,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生活了近四年,留下了240多首诗歌,如《春夜喜雨》、书香等名篇,其中《茅屋被秋风吹破》是千古佳作。
杜甫在成都生活交游,诗文书画,奇葩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陵秋雪,吴栋万里船停门口。”这首《四绝句(第三)》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草堂看到的伯家的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不得不忍痛告别成都。
如今的杜甫草堂经过多次修复,占地240多亩,是成都最集中的旅游景点之一。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流蜿蜒,桥亭交错,柴门花径,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秀丽。建筑从正门开始,依次是大庙、诗史殿、柴门、工部殿。其中大庙和柴门是杜甫诗中提到的草堂的原始建筑。诗史殿正中是杜甫的塑像,殿内有历代名人题写的对联和匾额。工部神龛里有一幅杜甫画像,同行的还有陆游和黄庭坚。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各种资料图书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时期杜甫诗歌的精刻、影印、手抄本,以及各种现代印刷本,还有15种语言的外文译本和韩国、日本出版的120多种中文版画。杜甫一生写了1000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吏》。杜甫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臭路冻死骨!”这首不朽的诗被中国人民世世代代铭记。“节约的时候敢爱死,孤独的时候又害怕!”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表现,也是他的诗歌广受欢迎的原因。杜甫的爱国热枕在他的《春望》、《皇军收复黄河两岸》等名作中也十分丰富。在《三官》《三告别》中,他歌颂了广大人民群众忍受各种痛苦的爱国精神,甚至向读者展示了他那颗爱国爱民的童心。出于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必然会对统治阶级奢侈放荡的嘴脸和祸国殃民的罪行产生强烈的仇恨。这一点,在不朽名作《车店》、《两为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必然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杜甫的一些关于事物和风景的诗,甚至那些关于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都渗透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朝衰落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地、忠实地、深刻地反映了极其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什么样的险恶形势,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杜甫诗歌的认知功能、借鉴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是不可企及的。
杜甫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往往把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描写中,让事物自己打动读者。比如《两为道》中,诗人并没有直接斥责杨兄妹的放荡,但从他们的衣着、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写中,作者的爱恨态度已经充分显露出来。
杜甫的诗朴实、通俗、写实,但技巧性很强。他还经常使用独白和谚语来突出人物的个性。
杜甫的诗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特别擅长描写细节,比如有一段描写北伐战争中妻子儿女的话。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抑扬顿挫指的是文章的深层意蕴,而顿挫指的是感情、语气、音节的起伏。
这些都奠定了杜甫在中国三千多年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地位。
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