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酒吧和葡萄酒
电视剧《正阳门下的小妇人》播出后,人们对北京的酒吧有了一些记忆。《正阳门下的小妇人》是文学创作,不是历史,创作者的想象力可以在剧中自由运用。但是,由于该剧涉及酒吧,人们对北京的轶事和历史典故感兴趣,尤其是老北京的酒吧...
酒吧和酒店
在老北京时代,北京的酒馆是分等级的,分别为不同的饮酒者服务。大酒馆叫“大酒坛”,中酒馆,小酒馆。大酒坛开在街上,小酒坊多开在胡同里。有的大缸一般有菜有饭,比如刀削面、面条、饺子,有的大缸和所谓的“二荤铺”等饭馆融为一体。因为小酒铺大多位于胡同里,流动酒客不多,而且大多是邻居中酒量不错的。所以只有简单的配菜来陪酒,比如炒蚕豆,花生,豆腐干。至于“熏鱼”(猪头肉)等荤菜,小酒铺就不准备了。如果喝酒的人需要,可以自己带或者让服务员买。
北京也有中等规模的酒馆,比如孔乙己经常喝酒的咸亨酒店,还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合资,都属于文化品位较高的酒馆,所以有美丽的传说和悲壮的故事。但这并不是发生在北京。老北京的酒馆,比如六泉居、六必居,后来都改变了经营内容,六泉居卖菜,变成了饭店。六必居改成了酱菜专卖,他们的酒馆地位也就被遗忘了。据艾辛吉罗·敦成《清代四宋亭集》记载,敦民、敦成与曹雪芹交好。他们兄弟住在玄武门太平湖附近,他们家有个“淮园”。有一年秋天,曹雪芹从西郊香山拜访城里的朋友,碰巧遇到了敦敏兄弟。这一天,天气恶劣,到处都是萧瑟凄凉的景象。三人见面后,在一家酒馆喝酒叙旧,以“三杯两盏,莫问前程坎坷”的气势“雪芹酒渴如狂”。三人在苦秋之夜大呼小叫,畅谈古今,抒发* * *之感,通宵达旦,《秦雪桓长歌》的豪迈自然显示了“颜氏不胜酒力”的豪爽精神。清代北京有几家文人酒吧,一直流传到清末民初。学者金寿深在他的《老北京有欢乐的味道》一书中介绍了四义兴酒店,四义兴是一家酒馆。书中说,四宜兴是东、西、南、北四家宜兴酒店的统称。其中城北的北义兴,“在甘家的时候,生意很好。因与已婚宫(今酒精宫)为邻,且程子是著名书法家,喜诗爱酒,常带小酌到北义兴,在嘉庆六年写书。”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营好的中型酒馆合并成大酒缸或两家肉铺,经营不好的则沦为小酒坊。老北京经营小酒坊的多是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他们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努力工作,因为来这里消费的人不会是文人和达官贵人,喝酒的人多是货郎的马前卒,比如人力车夫、泥瓦匠、苦力。店铺的合伙人平日不准喝酒,所以看不到。小酒店到处都很小,一般都是一个卷首。房间里最多有两三张桌子和几条长凳。在这里喝酒的人酒量很大但是消费能力差,一般只有两三两。稍微有钱的酒友可能要一盘冻皮或者炒蚕豆,缺钱的可能要带一袋花生或者一根黄瓜来陪酒。至于那些认识酒楼掌柜就能赊账买酒的,什么菜都不要,脖子一仰就喝两杯酒,因为要为“嚼谷”努力,不会坐在酒楼里谈塔谈山,再谈北海西单一整天。
小酒铺充满了乐趣,接地气,充满了普通人的生活气息。过去,在东四朱轼街的南边有一个小酒店。店主姓郝,大家都叫他老郝。他是一个严肃的山东商人。他的小酒楼上午比较清闲,午饭后人很多,四张小桌子都坐满了人。人们坐在这里聊天而不是喝酒来消磨时间。这里喝的酒主要是山东黄酒,还有一部分坛子里的酒是一种叫烧刀的白酒。小酒铺里很少有“醉”疯的人。小时候家里穷,但父亲还是有喝两两酒的爱好,有时候缺钱,就经常让我赊酒...好在老郝是小生意,来这里赊账喝酒的人不在少数。而且人都是诚信为本,一有钱就还债,绝对没有赖账的。那时候离小酒店很远就能闻到淡淡的酒香,尤其是冬天的晚上,外面天寒地冻,而小酒店里面却温暖如春,弥漫着酒精、水汽、劣质香烟的味道,生活充实。大家围坐在火炉旁,喝着小酒,烤着炉火,忘却了一天的烦恼和疲劳,消磨了冬日时光,十分惬意。
北京的小酒馆也被称为“黄色酒馆”。正如1935发表的《中国梦在北京》所说:“黄酒馆大多是山东人开的。50年前,北京海关外就有黄色酒馆。情况不大,但很优雅。”在黄色酒馆,“喝酒的人能喝个够,想吃就叫出来。”他们用半碗量酒。虽然是半碗,但实际上落在酒碗里,还是满满的。“冬天人们有喝温酒的习惯,所以黄酒馆“用火锅烫一下,再倒进酒碗里”。然而,黄酒馆“在光绪中叶前后逐渐衰落”城里的黄色酒馆也日渐减少。如今仅存的是西四牌楼北面的六泉居和正阳门外煤市桥的白静楼,不过这两家当初都是纯黄色的小酒馆,不过最近都变了。"
《京中花梦录》出自香山坚瑞营旗手穆如改(1884—1961)之手。他是饮茶专家,解放后任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1949。他对北京的酒馆和酒有很多研究和体会,书中对黄酒馆的记述是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大酒罐
老北京人把大酒馆叫大酒坛。顾名思义,这家酒馆与酒坛关系密切。在·红娘的《北平风光》中,对大酒坛有明确的描写。他说:“大酒坛是卖酒的行当,家里却没有桌子。无论地方大小,家里都堆满了埋在土里的‘大酒坛’。”坛子顶上有一个涂着红漆的木缸盖,周围放着四五个凳子。这个酒罐是一张桌子。在《北平味道》一书中,也有对大酒坛的描述。按照作者的说法,“北京内外城几乎每一条街道或繁华小巷都有一个大酒坛”。
瓮中卖酒的方式也与今天不同。他们卖酒的时候讲“一”。一个是一杯,一杯是两两。“酒杯都是锡做的,后来才改成瓷杯。喝一杯再来一杯。走的时候,按玻璃算账。”以前大酒坛不卖热菜,更不卖米饭,是个“纯饮”的地方。人喝够了还要吃饱,所以“四九城里的大酒坛就在它前面,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不管是固定的店铺还是推车,卖什么吃什么。”只要喊一声“想吃什么,有什么”,就很方便了。
一开始大缸卖的酒只卖白酒,也就是高粱酒。后来大酒坛“卖、山东黄、良乡酒,还有艾草、莲花白、玫瑰露”,酒的品种也多了,顾客也多了。当时人们对大酒坛是有感情的,很多知识分子都对大酒坛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有人写道:“冬天下雪天,或者黄沙扑面,西北风呼啸电线的时候,你在街上缩着脖子,双手插在口袋里走路,掀开大酒坛上挂着的厚厚的蓝色棉帘,走进去。你可以在任何角落占个位子,让它白白干两三碗。叫服务员在门口卖羊头肉的柜子上剪几毛钱的羊脸,用一张旧报纸撑着。肉片大如纸,撒细盐,手吃,不用匕首,三碗下肚,驱寒。"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缸也变了。一些大桶改变了以卖酒为主业的经营模式,转而卖饭。很多都在家乡加了刀削面、猫耳朵等主食。横河清,几十年前位于东四牌楼南路以西,是远近闻名的大酒坛。不仅卖山西汾酒、竹叶青,还卖啤酒等各种酒,还卖山西面食,成了一家有山西风味的饭店。一度,它的业务蒸蒸日上,文革后它被关闭了。
茶可以滋补,酒可以淫乱。北京是文化古城,还挺有民族特色的。在老北京,酒馆,酒楼,黄酒馆,大酒坛等。不会被女人管,连“正阳门下的小女人”都不允许,酒馆里也不会有女人喝酒。所以古城的民风淳朴而持久。
北京的葡萄酒
历史上,北京不是大规模生产白酒的地方,也没有名酒,但有很多酿酒作坊。老北京卖的“二锅头”、“南路九韶”、“西路九韶”,都是北京产的,北京人管它叫“烧刀子”。酒坊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至少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清代光禄寺有个“善酿部”,专门搞酒礼。今天,在王府井大街北部的九韶胡同和朝阳门的九韶胡同曾经有白酒作坊。前者是明代光禄寺酒作坊,后者是民间酒作坊。清朝中叶以前,清官经营的酒厂用玉泉山泉水酿造,酿出的酒清纯如玉,故称“玉泉酒”。英法侵略北京时,烧了三山五园。玉泉酒的作坊在劫难逃,被外国人夷为平地,人们再也没有见到玉泉酒。所以很多年前溥杰先生在曾云,清朝没有酒楼,也就不会有御酒。社会上买卖的“清宫御酒”和“爱新觉罗酒”都是赝品,与清朝无关,爱新觉罗家族也从未酿酒。曾经的“皇室兄弟”溥杰说,历史是真实的,不可能有错误。
在北京,除了二锅头酒,莲花酒最有名,据说是慈禧最爱喝的酒。莲白是由莲芯和药材制成的。白酒香甜,最好是当年海淀仁和酒铺做的。老北京当年的黄酒有五种,南黄酒、内黄酒、黄井酒、仿黄酒、西黄酒。南方黄酒是浙江绍兴黄酒,孔乙己喜欢喝;北京黄酒是北京抄来的绍兴黄酒;西部黄酒产于山西,它和汾酒是山西人开的大酒坛里的主要酒。与清宫有关的内黄酒,叫“内府黄酒”,可能不是本地生产的,可能是绍兴的贡酒,而这种黄酒“在清宫退位后就消失了”。据1940统计,日伪时期北平市场上的酒分为料酒、清酒、雕花、女贞子四大类。因为日本侵华,日本清酒占了便宜,北京人却不感兴趣,以为只是白酒加了太多水。只在日本浪人和韩国人开的“居酒屋”卖。
近年来,北京生产二锅头酒的作坊变成了酒厂,至少有三四家,牛栏山、红星等品牌为北京白酒增色不少。
在老北京,有烟酒专卖制度。白酒大致可以分为官酒和私酒。“官酒是有牌照的卖家。私酒自然是未经官方许可,却是流氓,私自贩运,为的是从中渔利。”“官酒虽然贵,但质量可靠,私酒也不完美。”据史料记载,民国以前,私酒贩子将酒捆在猪尿泡里,晚上爬城墙进城,所以会有人因此受伤或致残。当时广渠门外有很多制作私酒的“锅”。酒商从这里卖酒进城,爬崇文门城墙,酒商坠楼身亡事件在这里频频发生。
老北京的商人深知规矩,所以在清末民初就成立了与酒类交易相关的行业组织,不仅起到了自律的作用,也对维护酒类市场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1919统计,北京酒类商会有7家大店,北京油酒醋酱商会有191家店。至于卖酒的油盐副食杂货铺,还没算过。历史上北京的洋酒无人问津,被称为“日本酒”。1919年,北京只有两家洋酒商行。一个是法国人办的大丰洋行,一个是意大利人办的威利古纳洋行,垄断走私洋酒。这家商店位于东交民巷,不受中国烟酒专卖法的约束。啤酒进入北京的历史只有100年。那一年,老北京把啤酒叫做“马尿”。1914山东人开的双合盛五星啤酒开业后,北京人才喝啤酒。喝洋酒和啤酒是100多年前的新事物。现在洋酒遍地,啤酒种类多,酒吧也多,什刹海、三里屯的“酒吧一条街”也形成了,但是京味的酒馆不存在了。虽然酒吧、酒馆在北京无处可寻,但对于好酒友来说,回忆老字号的酒吧、老北京的酒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冒险:Timu?宝坻?技术工人
不满使用肖像和名字,主持人马东被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