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民俗有什么特点?
年画之乡。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享誉海内外。被文化部1993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木版年画)之乡”。绵竹年画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其制作规模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顶峰。绵竹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内容主要是避邪迎祥、风土人情、戏曲故事、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绵竹年画被邀请到欧洲、亚洲、南北美洲50多个国家展出,受到国外艺术界的青睐。
四川朗曼集团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世界第四大磷酸盐生产商。
绵竹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沿山自然风光,特别是4万亩梨园等资源,着力打造“春赏花、夏乘凉、秋赏果、冬观雪”的观光休闲乡村旅游精品。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七届绵竹年画节、九届四川绵竹梨花节、绵竹水果鉴赏节和首届柚花节。银杏沟、楠木沟和玄朗沟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剑南春“天一老”酒厂遗址的发掘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建南老街、胡云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正在建设和开发中。正所谓:“世上有其事,戏中有其事;戏里有,画里也有。”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戏剧艺术和绘画艺术都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绘画只属于艺术,而戏剧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语言等在内的综合艺术。舞台布景、脸谱、服饰、道具是绘画艺术的戏剧性表现。
但画中有景,用画表达戏剧内容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我们可以在四川汉画像砖上看到很多后来形成戏剧因素的上百种戏剧、舞蹈的场景,如《看基斯》、《跳丸》、《杂技》、《骆驼舞》等。尤其是目前,我们在挖掘整理传统川剧艺术的时候,也可以从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大量石刻、木刻、绘画中,发现一些从未被发现的剧目,或者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正因为如此,在收集和研究著名的绵竹传统年画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过去和现在关于川剧的一些信息,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文字。
一、绵竹年画和戏剧
四川绵竹年画历史悠久。续绵竹县志说,绵竹年画早在明代就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其实早在唐宋时期,成都就出现了木刻版画,北宋于世贞(1008-1084)所写的《成都古今录》就描述了当时成都十二月中旬的符涛城,也就是年画市场。成都符涛的大部分年画都是由绵竹、夹江等周边县的年画作坊提供的。这是因为绵竹和夹江是著名的产纸之地,雕版印刷也相当发达。绵竹县汉代因绵水河两岸多竹而得名,即如《绵竹县志》所载:“竹纸之利,若不足,则印为书,制成桃题(年画)。据考证,绵竹年画始于宋代,兴盛于清代,衰落于民国。在清朝,是最繁荣的时期。当时全县城乡有年画作坊300多家(城市最集中,约90家),全县从业人员1000多人。大大小小的画市摊位绵延十几公里,盛况空前。当时,年画畅销云南、贵州、甘肃、陕西、湖北、青海、西藏等地,还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绵竹年画题材广泛,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驱魔、民俗、生活生产、花鸟虫鱼、浪漫人物、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创新,这些年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构图完整饱满,人物夸张扭曲,线条古拙,色彩鲜明生动,符合画面主题和群众欣赏习惯。绵竹年画在色彩上也与其他著名年画有较大区别,擅长手绘,与其他以套印为主的年画有所区别。
绵竹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清初戏剧活动十分繁荣。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绵竹县令卢继永曾在一首《支竹词》中写道:“村社戏为戏神楼,铁板谭槽满人;学校里的秦声浑不断,有时低低地说着吹腔”。乾隆年间,罗江进士李也在《新寻神记》中写道“绵竹东岳庙有个以会玩著称的沙弥,忽然偷师一千块钱,逃到班中中学”。这说明在那些日子里,绵竹的戏剧活动一直很活跃。绵竹年画作为一个与传统戏曲齐名的民间艺术品种,也与传统戏曲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最晚在清朝乾隆年间,《西厢记》等戏曲年画问世。
二、绵竹年画中的绘画
由于年画属于民间艺人的作品,在封建社会被视为质量低劣的“工匠画”。所以流传下来的年画很少,大部分都是年年换,没有保存下来,给我们今天研究年画发展史带来了困难。幸运的是,建国以来,国家采取措施抢救民间艺术,尤其是许多艺术家。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就先后深入绵竹城乡进行绵竹年画的收集和调查,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传统年画。同时,60年代由县政府牵头成立了绵竹年画学会和绵竹年画研究会。通过长期的挖掘和收藏,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传世佳作。截至目前,已收藏清代年画版画100余幅,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品种的年画近千幅。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年画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以戏剧为内容的素描。
三、戏曲画与民间生活戏曲年画,在没有影视的旧社会,是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最喜爱的画。俗话说“画中有戏,百看不厌。”过去,农民每年春节都会买毛巾和年画。他们喜欢从龙门、厅门到卧室门贴满年画,有些人甚至在卧室和客厅贴上有趣或吉祥的戏剧年画。辛苦了一年,一家人围坐在房间里,常常忍不住哼起看过的川剧。孩子们似乎对每年都在变化的戏剧性的年画更加新奇。他们经常缠着父母问关于画面内容的问题,大人们也经常津津有味地聊起戏来。毫不夸张地说,旧时代的戏剧年画是群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孩子在入学前就受到了年画和年画中的戏剧的影响。他们“赢得童年的欢乐,灿烂辉煌”的社会功能不可小觑。
绵竹年画中存在大量戏剧年画并非偶然,它反映了历代作家对地方戏剧的欣赏和偏爱。只有当他们的编剧热爱并熟悉川剧时,他们才能抓住剧中精彩而典型的情节,构思并体现生动的戏剧画面。这些戏剧性的年画都是写实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光绪三十年著名绵竹年画画家黄瑞格创作的年画。在这幅年画长卷中,忠实地描述了在传统的高桩平台上表演的五个川剧故事,如邱江、香莲的进宫、抢伞、雨荷桥和漪汾的西游记。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绵竹县春节的情景,从画面、人物、服饰的组合,以及面具、服饰都体现出写实的手法。同时通过热闹的节日场景,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晚清绵竹人的戏剧生活。
长期以来,年画通过戏剧增加艺术魅力,戏剧通过年画传播更广。这种相得益彰的传统婚姻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近年来,绵竹年画社创作印制的许多戏剧年画在广大农村仍然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