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缺货,车厂停产!真相可能比这更严重...
2020年,所谓的魔法元年,似乎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具体的事情是这样的。65438+2月初,开始有自媒体的消息。由于上游企业减产,车规芯片产量开始减少。在最后一个月,一些国内车厂将面临产量下降的风险,甚至停产。
先是曝出南北大众很可能停产,芯片供应被切断,所以ESP、ECU等车载电脑模块无法生产,也就是说包含这些模块的所有车型都无法生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产量大、汽车先进的南北大众自然更容易受到此类事件的影响。
就在这个传言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一些媒体或个人开始向南北询问事件的真实性,得到的回复也大同小异,大致意思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车内部分电子元件的芯片供应受到影响,但仍在正常生产。”
如果简单解释这句话,确实是受芯片短缺影响,目前还能维持正常生产,之后呢?我不知道。
这里绝对没有针对大众的内容。全球化浪潮下,供应链出了问题,几乎没有车企能独善其身。据悉,东风本田、奇瑞汽车等车企将面临不同程度的芯片供应危机。公众之所以特别关注,只是树招风。
核心缺陷的原因
其实在汽车行业出现这种情况之前,科技圈就已经经历了一波缺芯,手机减产,显卡缺货的情况...有救机情怀的朋友应该知道,直到现在,几款顶级显卡都是一机难求。
汽车行业对芯片短缺的滞后反应,主要是汽车企业对市场判断的偏差。
芯片行业的采购周期比较长。一般来说,要提前半年到一年开始向厂家订货。年初国内市场受疫情冲击,车企停产。当时车企普遍对市场失去信心,纷纷减少芯片订单。但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市场恢复的速度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快,产能需要快速补齐。回头一看,芯片库存告急。
芯片不够用,我们加紧订货,订单量爆发式增长,短时间难以消化,部分地区出现各种突发事件:9月底,日本音响IC巨头唯一晶圆厂旭化成起火,82小时不灭火;5438+01年6月,意法半导体三个工会的员工在各自工厂举行大罢工。VX芯片供不应求,代理商价格上涨。欧洲部分地区遭遇恶劣天气,运输不畅,原材料供应减少...
除了影响下游企业生产,芯片价格也上涨了。以汽车芯片行业领先厂商恩智浦(NXP)为例,网上流传一封带有恩智浦商标的提价信,大致内容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面临产品严重短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因此我们决定提高所有产品的价格。
图片来自网络。
简单来说:芯片短缺,价格上涨,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之大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汽车芯片
根据恩智浦提供的数据,目前生产一辆中高端燃油车所用的半导体组件价值约为400美元。但随着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技术的发展,未来这一成本将超过65,438美元+0,200英镑。
这里所有的成本从何而来?
在这里,我们来看看车内的半导体元件:
汽车半导体根据类型可以简单分为功能芯片。MCU(微控制器?单位)、功率半导体(IGBT、MOSFET?等等。)和传感器。
MCU主要用于安全与驾驶、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控制、中控系统显示与计算、发动机、底盘、车身控制等核心方面...
功率半导体的主要功能主要用于电源和接口,如车载以太网和逻辑,在新能源汽车的交流和DC改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传感器很好理解。除了各种雷达,安全气囊,胎压检测等等都会用到各种传感器。
数据来自美国咨询公司StrategyAnalytics。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芯片在汽车上几乎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这种汽车级芯片的技术,尤其是关系到汽车动力和安全的核心芯片,基本都掌握在几大厂商手中。
现在的情况是恩智浦、德州仪器、英飞凌、瑞萨、意法半导体五家汽车芯片厂商,占据了全球汽车芯片市场的半壁江山。如果其中任何一家出了问题,全球汽车公司可能都没有核心可用。
国产芯片要摆脱现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产缺芯风暴芯片-1
真实现状
即使前方黑暗,只要心中有希望,就能带领球队走向胜利。——《任郑飞》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这是任老经常倒的鸡汤。其实挺适合核心缺失的时刻。事实上,华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缺芯。之前卖荣耀品牌,显然是迫不得已,芯片告急。华为选择以仅有的库存优先推出旗舰手机系列,犹如壮士断臂,但又不得不为。
乍一看,华为的缺芯和国内车企的缺芯不能混为一谈。前者主要是美国势力的制约,后者更多的是与市场和大环境有关。
但要我说,站着说话不腰疼,有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发展国产芯片,摆脱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封锁,把芯片价格降到沙子,印上“Made?在?“中国”几个字
充满理想和现实的骨气。
现实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盆冷水。
2019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310亿元,国内相关产业规模为15亿元,换算下来占比不到5%。与此同时,国产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超过30%,差距巨大。
罗兰·贝格《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白皮书》提到,在中国一年2800万辆的汽车市场中,中国汽车半导体产值占全球不到5%,部分关键零部件进口超过80%-90%。汽车半导体行业20强中,中国本土企业只有1家。
.....相关数据不胜枚举,都说明目前中国企业在芯片行业确实没有竞争力。
缺芯风暴中的国产芯片-2
未来是有希望的
对了,只是目前没有。未来,我们值得期待。
今年9月,在科技部和工信部的支持下,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牵头70多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相当于汽车芯片上的国家队。经过共同培养,芯片自主化将成为各整车厂的下一轮发展重点。
其实国内很多车企已经开始自己做汽车芯片了。
北汽集团、畅想集团、翠微股份签署协议,共同成立北京和信达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将专注于自动驾驶芯片和语言交互芯片的研发。
SAIC和英飞凌成立了汽车IGBT合资公司——SAIC英飞凌汽车功率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专注于IGBT的研发。
但在这方面,最强的还是比亚迪。今年由于股价上涨,想把王传福当偶像的家伙大概可以从屏山排到后海了,笔者也算在这里。
早在2009年,王传福就下令斥资2亿元收购宁波中威半导体公司。在此之前,宁波政府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很多人认为比亚迪会被它拖垮,但王传福对这一切都置之不理。
后来呢?经过十年的投资和R&D,比亚迪拥有了国内先进的车辆级IGBT的R&D实力,不仅拥有自主设计国产IGBT的能力,而且国内首条自主研发的车辆级IGBT生产线也出自比亚迪。
不仅如此,一直有传言称,华为还将携手比亚迪,华为海思将把麒麟芯片的机密技术文件交付给比亚迪。虽然目前还不知道合作的细节,但无论是比亚迪代工麒麟芯片,还是两者联合开发车标芯片,都值得期待。
一个是新能源的龙头企业,一个是中国科技的代表。无论走到哪一步,他们在芯片上的合作都会促进国内芯片产业。
暴风雨过后
今年以来,小鹏和理想在美国上市,比亚迪和蔚来的股价屡创新高,让我们兴奋不已。曾经,我们都以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打造上实力遥遥领先。
这一刻,缺芯风波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所有人的头上。回过头来看,我们在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很多方面与国际领先力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真的因为缺芯停产了,我们会承认,但是做不出来。
但是风波过后,国内的汽车半导体行业也应该思考一下了。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