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阿弥陀佛好还是念菩萨名号好?哪个效果更明显?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往生品第七

白佛言。世尊四十余年所说经中。常说应念应称佛名。如药师佛阿弥陀佛。以心相念。以相舌称。得何功德。

(佛教徒常常念诵佛号,如药师佛,阿弥陀佛,在心里念,在口上说。有什么好处?)

佛言。天王。有四种义。一者亲近大圣。二者愿乐圣□道。三者加受圣助。四者因缘圣入。以如是义。说功德大。

(天王,有四种原因大义,所以应当念佛,一,亲近善知识。二,愿意听从圣道。三,圣人加持。四,与圣结缘能入佛道)

白佛言。世尊复说常念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弥勒。是亦云何。

(我们有念观世音菩萨的,有念地藏菩萨的,又有念药师佛的,又有念阿弥陀佛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佛言。天王说。念观音此菩萨从耳根圆通。起大智慧。其智慧体。即大慈悲。其慈悲心。即大行愿。是即一切诸佛道体。一切众生如是行道。念文殊者得大智慧。念普贤者入大行愿。念弥勒得者得大慈悲智。悲行者。佛道大纲。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东西南北上下诸佛。及其大法。无一入悲智行。佛法无一如来非智行得成佛者。无一众生非非悲智行当成佛者。若说智悲行外有一成佛之法。是外道说。非七佛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为智悲行。难行苦

行。度自化他。已成佛道。当成佛道。无有一佛及一菩萨不自修行智悲行道。而依他佛他菩萨力得成佛道。若说有不自修行功。依他力。得成佛道者。是波旬说。非说佛说。

(名号差异,其性为一。皆是为了洗去心中尘垢,使大慈悲智显现出来。念观音者起大智慧,念文殊者得大智慧,念普贤者入大行愿,念弥勒者得大慈悲智,慈悲是佛法的大纲。念佛就是为了培养慈悲力。)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诸善功德及观佛称名。往生净土。其故云何。

(为什么修功德,观佛庄严相貌,称颂佛名,能往生净土?)

佛言。天王。初心菩萨。及下根士。大恐于此娑婆国。行六度万行。及修开悟佛知见道。或有倦劳。或有退转。以佛方便。净土成就根力而还。此土欲令成满万善大行。而说此义。

(有初发道心的有情众生,以及下等根性的人,很恐惧现在所处的这个国土世界。听闻过佛所说六度万行,修行开悟以及佛知见后,还是要么怠倦,要么退却。佛怜悯此类众生,就设立方便法门,为求无上道的人建立一个好地方,只要称阿弥陀佛名号,此身将死之时就能往生净土。这个国土是为培养各种大德大有作为者而建立的。所以佛就为我们说此念佛法门。)

于如是类修行人中。有二种机。一者今生得利胜义。二者后生得利劣机。

(于念佛法门中,有两种水平的人,一种称为“今生得利胜义”,另一种称为“后生得利劣机”,也就是说一种念佛人今生就能得到大利益,并且悟到佛法超脱之义,另一种念佛人则是来世才能得到利益,并且因为根机较为逊色还需要累劫修行的。)

何为今生得利胜机。初心中有利根敏慧。开见经道。即解彼佛阿弥陀及我释迦佛。建愿示诲。劝往生者。是即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说其真实。为令诸众生修行普贤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贤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萨。

(什么是前一种利根呢?就是这个人初发心就很有智慧,开经见道,能解佛理,知道佛所开念佛法门是一种善巧。比如某人问路,路人就说,想去佛地,先要到净土,看见阿弥陀佛以后,再往问问他往哪走。念佛法门就是如此,慧根知道净土不是根本地,也不是解脱地,是一个落脚点,中转站。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他就不停留在求生净土上,而是直接寻求佛地,向圣人大道而行,也就是六度万行,就会成为大根性的菩萨。)

或有菩萨为往生故。观佛身时见己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时。顿知此土时全是净土。不转是身。即是佛身。应时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真行方善。或有菩萨。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弥勒菩萨问之所答。是十念者。一切菩萨修行本念。为念佛故。常修十念。念念通彻于十念者。即得成就菩萨大行。不借往生。直行万善。或有菩萨。为往生故。修行三心。无暴。无散。无乱。无垢。无邪。是得至诚心。于其心相。无伪。无欺。无焰。无妄。无疑。无贪。无嗔。是施是戒。是智是理。是慧入悲。是敬是让。是义是理。是观音心。是即佛心。得大深心。于其心相。无粗无动。无散无乱。无卒无暴。无暗无迷。是忍是定。是慧是觉。是见是辨。是明是审。是慎是虑。是文殊心。入即佛心。得发愿心。于其心相。无厌无倦。无懈无休。无退无转。无放无逸。是进是方。是愿是力。是勇是猛。是活是发。是格是致。是普贤心。是即佛心。是三心者。菩萨真行。心心成就。即得大道。不借往生。直行万善。或菩萨能知佛虑。能闻佛说。为往生故。修往生行。闻说唯称佛名。修有福者。皆得胎生。或宫殿中。或莲华中。经五百岁十二劫。不见佛身。不闻正法。若有开悟五大智者。即得化生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所宝座之上。即见如来。即闻正法。即发信心。速解五智。所谓佛智者。心佛众生。圆通根本。普贤菩萨法界大智。不思入智者。菩萨所住。不思议解脱。菩萨大权方便自在大智不可言智者。真空妙空。文殊菩萨般若大智无等无偏最上胜智者。诸佛知见。观音菩萨一乘大智。往生修行菩萨。欲得彼化生故。修行五智。阿弥陀佛以本愿力。加被开悟。如是五智。即证诸佛无上大道不借往生。直行万善。如是四辈名为今生得利胜机。

(即心即佛,心净土净之理,难信难解。上文多佛至理,鄙人不才,故不多言。仁者至诚修行可悟。)

何为后生得利劣机。若有下根愚痴菩萨。虽见如是诸佛方便。不解不觉。不志菩萨大修行道。唯念著于彼佛国土快乐长寿。愚人是也。或有菩萨。唯称名号。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一心不乱。唯入此道。不见他人是非好恶。不思他法胜劣高下。不对住他行。毁誉信难。不向他教远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恶。唯忏自已散乱粗动。唯责自己无道无法。唯愧自己不正不和。修一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见。及忘邪智。无罪无逆。自然作成孝养慈悲柔和质直安乐之心。命终时

至。远离诸执诸著。即离生死。往生极乐下品莲华胎生之中。无苦无恼。安乐欢喜。经多少劫时开莲华。即见彼佛无上相好。即闻彼佛说一乘法。渐开圣悟。次得圣位。

(什么是后生得利劣机?有笨一点的觉悟众生,虽然知道这样的方便法门,但是不理解,也不觉悟。所以不能立志行于大菩萨道。只是一门心思地想着念佛能生净土极乐,能“不受诸苦但受其乐。”这就是愚痴人。还有另一种稍微明白一点的菩萨,就是一心称念佛号,一心不乱,看见别人的过错也无所谓,见到别的法门也不诽谤也不嘴馋,心中常常呵责自己没有智慧,有一点点不和不正动粗散乱的心态就愧疚。这样长久下来,此菩萨就会修成大慈悲智,无复凡夫恶习邪心。最终此菩萨命终就能远离执著,远离生死轮回,往生在极乐下品莲花胎生中。等多少劫后,莲花打开,就能看见此界佛陀,听闻大乘佛法,渐渐就开悟,成就圣位。)

或有菩萨强欲强恶。常作杀生。深著肉味。偷盗他财。大求富福衣服殿屋。美色乱行。忧悲短命。强求长寿。欲无顶绝。不知世理。暗心迷倒。圣人下教。贤人示化。尚不云何如是愚人。随于其人。其性其意。闻说极乐世界妙事百宝庄严。宝珠充满。百味饮食。甘露涌勃游行自在。无不随意。菩萨众生。寿命无量无数沙劫。神仙不及。人相好妙美。绝口天女。欢乐无尽。无昼夜春秋不来。无寒无热。如仙宫年。尚于彼宫。绝出无对。言语道断。心行所灭。令诸愚人欲所欲

达愿乐往生。渐渐增进佛境界。乐改恶行。善合于圣道。远离邪毒。现世安乐。命终如愿。即往极乐。莲华胎生。时至开华。见净土相。绝出人间仙宫天堂。所愿满足。修菩萨行。终至菩提。如是二辈。名为后生得劣机。

(又有一种前期沉沦五欲,心中邪恶的觉悟者。从前干很多坏事,还希望大富大贵,美女绕身,感觉身体不行了就又求长寿。欲望多的没有尽头。而且这个人还没有智慧,不知世理,心迷颠倒,圣人的教化,他也听不懂。就是这样的愚人。随着自己的性子,突然听说了有极乐世界这回事,听说那里有各种宝物,还有各种人间没有的美食,还有从来没喝过的饮料从地上涌出来。而且那里的人都是好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寿命又长,神仙都比不上。人都长的美若天仙,一起嬉戏玩耍没有什么找不到得乐子。而且这里没有昼夜寒暑,四季如春。想去吗?那就念佛吧。言语道断,心行灭处。这些愚人就十分希望往生到这些极乐世界去。渐渐就增进到佛境界,把之前的恶习改了。现世就能成为善人,安居乐业,命终后如愿以偿往生极乐。)

人相有如是等。二种得利。大利益故。来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痴无智。不知道理。闇昧之心。而忘了解圣教义理。以自为胜。以他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为胜。于其最上胜行。云何除之。是谤正法。背彼如来诸佛如本愿故。云何背彼本愿心也。彼阿弥陀佛常说一乘。常念一乘。而唯欲令下方一切众生等。悟一乘妙道。不以劣行。为其本意。入守常护。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极乐住安修行。为其本意。但发弘愿。令得往生一心。愚人不堪于此修行成。故尔。不得止。立往生愿。彼佛心念。无隔娑婆安养之思。娑婆安养。一通平等。此界他界。更无有差。彼佛心念无隔。念念他之心。何以故。尔一佛众佛。众佛一佛法身一体。此佛他佛。无有差故。人间大君。尚无我。而念自念他。心不作差。何况于果满地如来。梵王果报尚清净。而天上天下。目不见差。何况于果满地如来。

(以上所说种种人品相貌,今生后世利益。总说则是为大利益,往生佛国。不应为它,应当以破除自身痴愚,培养聪明智慧为要。阿弥陀佛常说一乘妙法,念佛也是一乘法,为摄一乘众生故。二乘亦念佛拜佛则非一乘。所以念佛真诀,当以佛心为本。佛心即是慈心,修慈者即是念佛。如慈母关爱众子。大君爱戴百姓。平等而无差别。无我而能利他。这是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