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端午节屈原”的演讲

端午节前后,世界各地的华人经常举行龙舟比赛。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纪念屈原。但闻一多有考证,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

一般认为中国人的祖先以“龙”为图腾(也有反对意见认为“饕餮”是最古老的图腾),但由于“龙”是一种古老的图腾,所以龙舟的出现早于屈原。所以闻一多的指扇是有道理的。饰以“龙”的船,应该与图腾观念及其使用和(心理)价值有更紧密的联系,不太可能出于一种实际的“救命”活动。

闻一多《端午考》说,一千多年前吴越水乡就有划龙舟的习俗。其目的是通过祭祀龙图腾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灾害。祭祀的日子是端午节,在水域中争夺雕有龙饰的船只是“龙祭”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很多古代民族的图腾一般都是具体的植物或动物,而中国的图腾崇拜却不是。这些图腾都是虚构的产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众所周知的龙,一个超自然的神,他把手变成云,用雨覆盖他的手。这可能与水旱灾害一直困扰着中国人民密切相关。如古代大禹治水的传说。所以“龙旗”“龙舟”的出现及其最原始的“功能”可能确实是从图腾和宗教观念中寻求的。

闻一多认为,屈原在汨罗江投江自杀和端午节“龙舟节”是巧合。但仅仅是巧合,却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后来纪念屈原的说法可以代替赛龙舟的本来功能——“祭龙”。

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人魅力取代了上帝的地位——信仰宗教有多容易?还有,“龙”的外在形象是危险的,成为图腾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中国人却喜欢把形象凶悍的龙当祖宗,喜欢自称“龙的传人”?

文史专家同意前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领域有一个术语叫“神话的历史化”。

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中国的古人习惯于把古代的神话传说作为真实的人来记录。比如后羿,夸父...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之神,在后来的记载中大多已经失去了色彩,更像是真人。

神话的历史化表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古代人对“神”的态度并不是很严肃和虔诚。《论语》说“孔子没有谈到怪力的困惑”。

读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神”的谱系不清,与人的形象大相径庭。这与古希腊神话完全不同。古希腊诸神最终发展成为完整的神族血统,所有古希腊诸神都有人类的血肉。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从形象到本质,都具有强烈的、不可预测的特征。但这样的“神”是怎么落到地上变成“凡人”(如“夸父不自量力,与太阳同驾而去”的说法)的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图腾的“龙”作为早期宗教思想的产物,曾经拥有“无穷的魔力”来决定人的幸福或不幸,但中国古代人对神的极端务实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看到,进入阶级社会后,“龙”的功能迅速萎缩,它后来成为了皇族的象征——只有皇族成员才能自称“龙子子孙”,当然也不会承认普通人也是“龙”的传人。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皇室似乎不太关注这个徽章的“商标注册”和“侵权”问题。所以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在中国,民间的“龙”总是可以随便讨论、描述、勾画的,也可以作为摆件,所以像“叶公龙浩”这样的寓言就可以一直流传下来。

中国古代没有形成像样的宗教。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者们众说纷纭,这个复杂的问题被忽略了。不过,把它解释为实用主义的古老根源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因为我们对信仰不认真,纪念屈原就有可能成功替代“龙祭”的初衷。如果古人真的对龙虔诚,屈原是不可能代替“龙祭”的。时至今日,提起赛龙舟,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与祭祀“神灵”有关,这也反过来印证了古代中国人对神灵的不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隋书地理》说:屈原投江后,“士子追至洞庭,不见了。湖大船小,是不可能过湖的。这是一首歌,唱着‘我们怎样才能渡过这个湖?’所以,争鼓归鼓,亭台竞秀,取长补短,就是一场赛车的戏。其快,唱,水陆,观众如云,郡县直。尤其是南郡和襄阳。"

很明显,龙舟竞渡的纪念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纪念变成了民间比赛。

宋代陆游《归州重五》诗说:“斗阁红旗满激流,舟窗眠守望。曲坪乡重五倍,不比常年多。”陆的诗是说纪念屈原的活动因为有了赛龙舟(打葛)的元素而更加壮观,和过去我们只是把粽子扔到河里的情况大不一样了。

斗笠,赛艇比赛,非常热闹,喜气洋洋,完全改变了以往祭祀活动的一切庄严肃穆的气氛。

其实早在唐代,龙舟比赛的性质就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热闹,连政府都介入了。这种干预的后果在中唐张的《族族之歌》中表现得很明显。

诗中说:“五月五日,艳阳高照,江边花唱小莺,使县未出县村,江早闻和声。.....鼓声打三面红旗,两条龙跃出水面,韩波影飞向万剑,鼓声打浪,惊起千雷。鼓声越来越近,两条龙的目光如一瞬间。坡上的人被雷声震住了,挂在竿头的彩虹令人眩晕。前船中标下水,后船失势挥手。第一战痛眉血未定,失岸友人心在燃烧。只奖励胜负,双方十舟五交。一会儿什么都玩,一会儿把纹身脱了求书。我今天仔细看了一下这场角逐,和舒在权力上相持不下。不考虑上岸,就该毁车了。”

唐代赛龙舟的冠军是一个银碗,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赛艇锦标赛”。

赛龙舟并非来源于纪念屈原,但人们已经忘记了“祭龙”的由来,只知道赛龙舟来祭祀屈原,这无疑是对屈原的高度赞扬。

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很大,所以政府也介入了民间祭祀活动。官方的介入必然会进一步疏远这一民间活动。张的封建诗描绘了激烈的竞争场面,记录了失败者脸红脖子粗的挫败感,以及失败者“心如火烧”的拉拉队的表情。更耐人寻味的是,作者最终还是换了笔,将这场角逐的场景与官场的权钱之争联系起来。

龙舟的“竞技性”居然能激发出张封建主义的奇怪联想,可见龙舟的竞技性特征已经明显压倒了纪念性。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龙祭》的这一变化呢?

在这里,古希腊“马拉松”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马拉松的故事和纪念屈原的划龙舟最相似,就是两者都和“爱国”有关。

马拉松是第一个进入现代奥林匹克殿堂的项目。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一项流行的、高度商业化的运动,而古希腊的使者也因为这项运动的全球化而家喻户晓。然而,按照希腊人最初的想法,他们希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永远留在希腊。如果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同意希腊的提议,那么不难想象,现代奥运会绝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大的影响力,马拉松跑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其实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力远超欧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奥运会。

与马拉松相比,龙舟赛只是这方面的反例。虽然今天也有所谓的“国际龙舟赛”,但实际上这项运动仅限于华人社区。

据1993报道,2008年8月,中国大陆将有一场盛大的华人聚会,世界各地的华人将分别在岳阳、九江和北京举行龙舟系列比赛。目的是“以舟会友,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同时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龙舟赛还是民族的。所以屈原和希腊使者自然比势力范围小很多。现在很多人意识到,把一项民间竞技活动带入世界竞技圈,是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最好方式。于是韩国人想尽办法把跆拳道塞进奥运会,中国人开始琢磨怎么把武术塞进奥运会,这样才能拿更多的金牌。

“龙祭”的变化,说明我们的祖先对“龙”的重视,所以它成为了一种图腾。后来对龙的态度没那么严重了,可以用纪念屈原来代替划龙舟。

古代的“龙”没有善良,丑陋而危险;

“中世纪”的龙是皇家徽章;

皇权被推翻后,“龙”再次成为国旗。

但从“龙祭”的变化过程来看,冒充“龙子龙孙”实在是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