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美食好不好,乾隆美食怎么样的全部点
乾隆美食事实是可以分为官菜与民菜,官菜就是了呈献皇帝的奇珍美玉,如平桥豆腐、文丝豆腐、秦园小笼等;另一种民菜,较多是传说,都是乾隆微服私访庶民生活时,在不具名情况下品尝的百姓菜肴,这些菜肴因为有家族后人传承,所以多以商标店家存在,如接下来提到的黄狗猪头肉、车轮饼、赖月月饼、奥灶面等。
宿迁名菜黄狗猪头肉的第十代传人黄金德,正在宿迁契作养猪户里视察肉猪的生长状况,百年来,黄狗猪头肉的历代传人被要求必须亲自挑选猪肉品质,亲自下市场采购,现在店里生意更好了,黄金德因此干脆直接和猪户契作,而且无论每天黄金德多忙,他不在,这道菜绝对不上客人面前,因为亲自在后厨烧制这道菜是传承人的要求,且烧制工艺里加了秘而不宣的家族秘方。
乾隆在黄金德口中还是称呼为“乾隆爷”,他感激乾隆赏了黄家这口饭吃,当初因为老祖宗乳名为大狗,既姓黄,乾隆干脆名为黄狗猪头肉,这招牌是乾隆赐的,也让黄家百年来衣食无缺,但最初,为了继承这块招牌,他恨透了父亲!对传承人的严格要求,已经不是单纯的精神压力,动辄打骂乃是常事,如今撩开黄金德的袖口,还能看到一道道几近自残的刀疤,对父亲强迫学习的恨意却在父亲逝去,真正继承黄家招牌后,转为感激涕零的怀念,黄金德的伤疤,不光光仅是乾隆美食的继承,更多的是对亲情的眷恋。
黄狗猪头肉
中国因为地理气候关系,南米北面是大致的饮食习惯,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南米北运,使得京津地区对稻米为食的接受度事实上比北方(除东北外)其他地区更能接受,这也解释了乾隆南巡时,为何对南方米食料理并不排斥,单单一条大运河的运输便利,突破了地理的限制,连饮食文化的接受融合更加混搭,也算是京杭大运河带给中国饮食文化的附加价值。不过,乾隆毕竟还是北方人,对于面条的钟爱还是无法改变的。
同样顶着传说中乾隆给的招牌,江苏昆山的奥灶馆传说是乾隆微服游历昆山玉峰山后,途经路边品尝过的小面食,这小面食以浓重红油龙须面条驰名,面心软硬适中,尤其最传统的爆鱼更是一绝。传说乾隆品尝后大喜,连忙差太监去厨房询问制法,却因为厨子的昆山土话让太监听不懂,便对乾隆说此面之奥妙在灶上,因此,奥灶面之名不胫而走。另一说法是,昆山土话的鏖糟是不干净的意思,传说最早经营奥灶面的面馆既小又脏,但其面食却美味至极,因为鏖糟读音同奥灶,为求雅名,才命此面为奥灶面。
另一个乾隆美食的面条,最知名的就属镇江的锅盖面,巧的是,故事和昆山奥灶馆一样,也是乾隆微服途经镇江品尝后得出的小食,传说因为擅煮伙面的张嫂子因忙乱,将锅盖连同面条一起下锅煮了,未料却因为面条于锅盖下,水在周边沸腾又不外溢,水与面条间无空隙导致面条十分筋道,反而更加好吃,乾隆赞其美味,所以锅盖面的神奇煮面方法从此成了镇江面食最佳代言人,乾隆不啻又为这地方小吃推了一把美食宣传。
锅盖面
镇江是江南运河的最终段,金山寺是这里之名的佛教宝寺,自梁武帝举办水陆法会开始,金山寺一直有着许多神秘传说的色彩,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的故事背景也是发生在这里,当然,如今雷峰塔下镇的不一定是白蛇娘娘,但寺内留下乾隆访金山寺的七块御碑,证明了金山寺对乾隆有着无比的魅力,吸引他不断前来,在离金山不远处的焦山,也是乾隆行宫,乾隆对镇江的喜爱不言可喻。
乾隆每次南巡,除了最后一次外,都会来到南京明孝陵祭祀朱元璋,也会顺道前往栖霞山的栖霞寺驻跸,因此栖霞寺又名栖霞乾隆行宫,可见乾隆每到南京,必住栖霞乾隆行宫,也因为有这段渊源,乾隆南巡毕回京后,特赐绣上133条金龙的紫衣袈裟,袈裟背后印有“清乾隆帝五幸栖霞行宫御赐金龙袈裟永镇山门”字样,使得栖霞寺至今依然是所有乾隆行宫当中,因此百年袈裟而格外令人注目的古寺行宫,而这镇寺之宝至今仍存于寺中。
栖霞山对面,隔着长江就是如今的南京六合区,离栖霞山并不太远,传说乾隆曾经过六合瓜埠,适逢中秋,因此夜宿太平寺赏月,当时住持赖月和尚呈上自制月饼供乾隆品尝,这月饼不同于坊间油腻黏牙而显清爽,深获乾隆喜爱,因为这月饼仅是赖月和尚自制供寺内僧众食用,并未取名,所以乾隆直接将赖月法号用在月饼上,此后六合瓜埠的赖月月饼就成了皇帝贡饼,一跃成为乾隆系美食之一,而乾隆于太平寺赏月应属事实,至今依然记载于太平寺寺志中。这月饼个头巨大,特殊之处在于融合苏氏及粤式月饼饼皮的作法,将月饼外皮如桃酥般扎实酥脆,如今整个瓜埠仅一家月饼厂生产赖月月饼,而外皮的黄金比例至今不外传,依然掌握在瓜埠一位王姓家族当中,该家族世代都做赖月月饼。
乾隆南巡,从1751年至1784年,***南巡六次历时33年,路线几乎差不多,为此,乾隆还写了“南巡记”一文,在文中,他自认此生最大功绩,一是西师,二是南巡,乾隆南巡实则利弊相间,一来修筑石堤、拔擢才士、减免税赋,都是利民的表现,但弊的是,每次南巡浩荡2000多人,沿途官员逢迎拍马,屡建行宫,百姓实则苦不堪言,乾隆不但未能阻止,还嘉奖建行宫官员“各赏银两万两充用”,使得乾隆所到之处,除了美景行宫外,美食也是必然讨好之物,加上盐商富庶,这江浙两淮一带自然就成了乾隆系美食聚集之处,而这影响至今依然不减。乾隆这自命为“十全”的老人,大抵无法想像,他南巡所造成的影响,在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一支擅于说故事的美食脉络,而这脉络或真实或传说,无论如何,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乾隆在人们的心目中,以现代语言来说,或许就是个饕客,更形象些,就是个吃货吧!
这些乾隆美食的传人,或者有着家族不外传的美食秘方,或者有传子不传女的习俗,又或者历经刻苦磨难的学习过程,但总结来说,他们代表着中国人勤奋朴实内敛的性格。手把手打底而出的乾隆系美食,或许在下一个百年,依然是人们传说中的帝王美馔,而他们身上与心里的伤疤,也会持续传承到下一代,终成乾隆美食皇食之道的证明。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