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对日本明治维新有哪些影响?

阳明学传到日本是在王阳明死后很久。我现在告诉你,你必须耐着性子看完!!@!!!~!~~

在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上,有一章值得我们专书,那就是中国的阳明学(王雪)在明代传入日本,并在日本产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影响。由此,我们自然会想到浙江余姚的王阳明先生。

王阳明,即王守仁,被称为博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9)。因其曾在会稽建阳明洞,又名“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恢复了300多年来默默无闻的香山学的地位,创立了中国阳明学(王雪)。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复杂的阳明学流派。

王阳明生前虽未到过日本,但其思想游历日本,对岛国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恐怕是阳明先生生前始料未及的。

1.王阳明与日本阳明学

首先说说王阳明和安贵武的密切关系。

在日本,阳明学者出现在17世纪中叶以后。但早在室町时代,日本人就与王阳明有交往。公元1510年,日本佛教高僧,五岳元老之一,前往安古乌(公元1424-1514),87岁(或83岁)前往中国,但因逆风而未果。明武宗朱厚照向其使命进贡后,钦佩其高龄,命其住于宁波鱼王山广利寺,并赐金袍一件。其间,辽安经常与当地文人交往。1513年,王阳明和他的师父徐哀在思明途经宁波时,与尼姑庵相遇。同年五月,王阳明听说安贵武即将东归,是《序寄日本使安僧回国》的礼物。这篇序言没有收录在《王文成公全书》中,但收录在日本相关典籍中,如石曼的《现朝僧人传》、伊藤微山的《邻里信札》、斋藤的《濯堂文话》、伊藤托雅的《柴可录》等《赠序》原本藏于山田寺衙,后流传至塔米藩九鬼子爵旧居。日本学者非常重视这一历史事实。井上哲二郎说:“桂武与阳明的接触是哲学史上绝不能有的事,这是事实。川田铁弥在《朱成留日学的起源》一书中认为:“如果除了桂武的禅宗之外,还学习朱成的余姚学,知行合一是日本王雪所提倡的目标,而在斯!竹内义雄在《儒学的精神》中直接指出:“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始于安贵的启蒙。“但是,桂武回国后第二年就去世了,恐怕桂武在当时也无法为阳明学的传播做出更多的贡献。但是,贵武与阳明学的亲密友谊,以及阳明为他送上这篇精彩故事的序,才真正是日本与阳明学接触的开始,这也可以看作是日本阳明学的起源。

虽然日本在17世纪中叶之前没有阳明学者,但据日本学者柴田五郎考证,日本最早的《手工艺品》版本刻有常青到鲁园的禅宗高僧“坦坦”初版,中江藤树后人流传下来的《手工艺品》有“庆安参与出版中秋风月派”字样,但出版日期不详。但从各种材料可以推断,阳明的文学作品、选集、语录、手工艺品都是在16世纪中叶“后五岳僧”时期传入日本的。当时,一大批禅僧、医生和朱学者怀着对一门新知识的好奇,广泛阅读王阳明的著作。例如,日本斋藤优子学派的创始人藤原启治和林罗山就明显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但这个时候,谭队长就成了日本的阳明学。作为一个学派,日本阳明学派发端于中江藤树。

其次,看《王阳明全集》和日本阳明学的建立。

前面说过,日本阳明学的创始人是藤树中江(公元1608-1648),名原,字顺,号玄默、奕譞。因为我经常在藤树下讲课。被尊称为“藤木先生”。河(今滋贺县)附近的人。又叫“近江之贤者”。32岁之前,藤树基本上信奉斋藤优子教。32岁到37岁之间,他读了王阳明弟子王绩(陇西人)的语录,开始从斋藤优子学转向阳明学。直到37岁时,他“买”了《杨书》来读,沈倩反反复复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豁然开朗,多年的疑惑开始释放。”除了惊讶之外,他还写了一首诗来表达他的抱负:薛虽新,八年未真;上帝保佑太阳,让它来到泰国,现在它似乎恢复了活力。“因此,他致力于阳明的著作,完全转向阳明学。他亲笔写下“致良知”三个大字,揭在门楣上,并让他所有的学生学习《王阳明全集》。作为阳明学者,中江藤树没有重复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而是王力可阳明,他认为“心”是万物的本体。他说:“心是系统的总称,太极也是异名。合理的气,统一的气质...它的伟大不算什么,但它的渺小也不算什么。“因此,成为日本阳明学的始祖是当之无愧的。这也说明王阳明思想第一次在日本开花结果。

第三,王阳明思想与其他日本阳明学者。

日本阳明学在中江藤树创立后,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是内省性很强的德派(救育派),如元冈山、、春日千安等人,其中以元冈山为中心,忠实地继承了藤树的思想。另一派注重实践,是以改造世界为使命的功勋派,如熊泽范山、大钟燕斋、吉田松阴等人。其中,既有领导城市平民起义的人(为达钟燕翟),也有幕末仁人志士(如吉田松阴)。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日本阳明学总体呈马鞍型。也就是说,第一次高潮是以阳明学始祖藤树中江及其弟子熊泽范山(早期阳明学)为代表的。熊泽范山死后(公元1691),进入沉寂阶段,近百年来没有出现有影响的阳明学大家。江户中期,虽然三轮斋戒(公元1669-1744)在1712重印了王阳明的《手艺》,但并没有形成阳明学的回潮。这可以算是一个过渡时期。直到18年末、19年初,也就是江户时代晚期,阳明学才再度兴盛,形成了与斋藤优子比肩古学之后的局面。

作为一个日本阳明学者,毫无疑问,他与中国的王阳明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以下是日本阳明学前后期的几个代表人物的例子。中江藤树已经如上所述。他的弟子熊则山(公元1619-1691)是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热心宣传者。23岁时,他爱上了中江藤树,并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后来通过元岗山了解到阳明学的“良知”理论。任职前,受到诸侯池田博正的高度重视。受熊泽范山的影响,池田博正逐渐倾向于学习阳明学,并邀请中江长子藤树和他的师父一起探讨文武之道。中心人物自然是熊泽山。他曾经为这些人起草过《游园公约》的学习规则。第一个是“今天,各种思想流派的惯例使良心至高无上。”熊泽范山在回忆这一时期的生活时也说:“当时是为了良心的目的而献身的。”后来,饭山随池田博正去了江户,一些知名人士和窗帘收藏家也来饭山求教。就这样,由于番山的宣传,阳明学的影响日益扩大。

后期阳明学代表人物之一的佐藤翟逸(公元1722-1859),利用其在官学(斋藤优子学)中心的法律地位,大力推广阳明学。也可以说,翟逸是在官学的包围中发展阳明学的。翟逸于19年成为幕府的儒生,曾在幕府“官学”的大本营长平泉任教。不少于3000人来到庶人门前。他的弟子中出现了许多活跃于幕末政坛的思想家和活动家,如香山佐助、关、等,为明治维新造就了一代英才。

后期阳明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大钟燕斋(公元1796-1837),本名侯素,本名,本名钟斋,俗称平四郎。他在思想上信奉王阳明的“良知说”,但在政治上却竭力将良知说付诸实践,可以说是近代日本阳明学者中的“实践”二字。1837年,日本“自然饥荒”期间,大阪米商乘机囤积粮食,价格猛涨。饥饿的乞丐饿死在街头。为了帮助灾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们聚集了300名学生弟子、城郊农民和城市贫民,举行了著名的“大延平四郎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达扬本人也自焚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者,传播了平等的思想,鼓舞了人民,影响很大。

总之,从1508,王阳明37岁时,在贵州隆昌顿悟,从而开创了中国的阳明学;到1644年,37岁的中江藤树已经完全转向阳明学,开创了日本阳明学。虽然相隔130多年,但从王阳明与安贵武交往开始,到王阳明在后五山出家时著作传到日本,日本阳明学诞生的思想条件已经准备就绪。日本阳明学者在朱学一统天下的形势下,吸收和宣传了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基本思想,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日本阳明学。这的确是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上值得一书的篇章,需要深入研究。

二、阳明学(王雪)与日本近代史

如前所述,王阳明思想传到日本后,作为一朵理论之花,在日本形成了阳明学。但由于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要求,必然会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在实践中结出丰硕的果实。如果说王阳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作为王阳明的继承者,日本幕府末期的阳明学者们是有意识的在努力的。

众所周知,日本的近代史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所以我们先以王雪与明治维新的关系来讨论王雪在日本现代化中的作用。

首先为明治维新运动准备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在德川时代的200多年间,明治维新前的德川,日本斋藤优子学派始终处于官学的主导地位,而作为下层武士和市民阶层意识形态的阳明学则处于被压制和排斥的地位。尤其是幕府于1790年(宽正二年)颁布异宗禁令后,朱学派被视为唯一的正统思想,而阳明学则被视为反叛的异端学说。然而,在幕府的最后几年,阳明学(王雪)成为改革者普遍相信的哲学,并因此为改革运动创造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领导者。

佐藤翟逸门下人才辈出,如佐佐木香山(公元1811-1864)、横井小南(公元1809-1869),都是当时著名的西方人,同时也是阳明学者。他们以阳明学为解放思想的武器,提出了“东方道德,西方艺术,精与粗,内外兼修”等思想,打破了儒家思想的孤独和陋习,开辟了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的新风,为开埠做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在香山的萨库坚门生中,如吉田松阴(公元1830-1859)、盛海舟等,都信仰王雪。明治初期的启蒙运动骨干,如加藤弘之、津田真道、西村藏树等也出自香山门。

吉田松阴是维新运动时期的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宋寅回忆说:“我曾经读过王阳明的《传记》,挺有意思的。施立的焚书也是阳明学,所以说话要小心。借用日子到《洗心洞札记》,大衍也是阳明学,可以一观。但我并不专研阳明学,但其学是真的,对我也往往是真的。”在阳明学的影响和鼓励下,他积极倡导尊王抗洋,投身于倒幕运动。

吉田松阴以他叔叔的名义在家乡创办了松下村学校。据说他80岁的学生中,有将近一半为明治维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明治维新前后,伊藤博文、城户孝、高杉信作、山县有朋、井上馨、前原一诚、久坂玄硕等许多杰出人物,都出自宋寅门。

高杉信作(公元1839-1867),吉田松阴的高僧弟子,维新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读了王阳明的《列传》后写了一首诗:“王雪振兴圣学,古今杂论湮没无闻。只有能相信良心二字的人,才是在义帝之上的人。”

西乡隆盛(公元1827-1877)是萨摩亚氏族的首领,也是一位献身于王雪的政治家。他以阳明的知行思想为理论武器,积极参与幕政改革和勤王运动;为了把大政还给天皇,他亲自担任总督府参谋,征服幕府将军;为了改革旧制度,他发起了废封建改郡县的讨论;因此成为日本勤王运动中的第一功臣。

正是这些信奉或倾向于阳明学的杰出人士,以阳明学为理论武器,倡导尊王抗洋或推翻建国,推动了明治维新,瓦解了日本封建制度,从而开启了日本社会现代化的大门。而明治的开国元勋伊藤博文和西乡隆盛,受阳明学的影响,直接主张民权、民主、废宗,为日本实现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说:“日本的维新也是王雪领导的。”梁启超也说过:“治日本之变法,学心性也是有用的。”这些论点符合日本的历史。

其次,阳明学与日本对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的吸收。

西方文化传入日本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中野,当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传教士和商人来到日本,传播中世纪南欧的宗教文化(主要是基督教)和一些实用技术(如枪炮和火药的使用),与现代科学文明接触甚少。当时称为那满之学,简称“满学”。但17世纪初,德川幕府开始禁教,到了30年代,从禁教发展到禁西书,实现了“锁国”政策。至此,与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被压抑了近一个世纪。

但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后,虽然西学传播大受挫折。但纯科技类的书籍不在禁书之列。1720年,德川幕府第八代将军下令“放宽禁令”,采取积极态度引进西方书籍,欧洲文化重新传播。这次传入日本的欧洲文化称为“蓝雪”,主要指荷兰人和荷兰书籍带来的欧洲文化知识。此外,来自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编纂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书籍也介绍了西方科学和文化。但直到19世纪初,自然科学知识主要在日本传播,如医学、动植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社会科学几乎无人知晓。因此,这一时期传播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仍然是片面的。

最后补充一点,网上问这些不太合适。如果你真的对历史和政治哲学感兴趣,我推荐这本书,《王阳明与日本关系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