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为什么草根文化受到所有人的喜爱?
现象:草根文化的崛起
从2005年到2006年,从“超女”热潮到“拥抱”热潮,从北京的郭德纲到上海的蔡家良...来自民间的“草根文化”,活泼泼辣、朴实无华、肆无忌惮的风格正以惊人的速度流行开来。
“网牛”胡歌和史上最重要的“馒头”。“一个小小的馒头引发了触目惊心的血案,一个无辜的孩子却被一件小事扭曲了...案情扑朔迷离,请看法制在线2005年专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2006年6月5438+10月1,网友胡歌制作的搞笑版娱乐史上由他酿造的最有分量的“馒头”,也让著名导演陈凯歌对他提起诉讼,随后引发无数文化争议和各种法律解释,点燃了2006年的第一把“火”。
郭德纲,一个风靡全国的“天才”。“大家好,我是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从5438年6月到2005年10月,郭德纲这个名字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很快成为国内各类媒体曝光率最高的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人们看着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草根艺人,变成了比李咏还忙的名人,还摆出了“垂死”的传统相声。可以说2005年最火的女生是超女。2006年年终盘点,至少可以把上半年风靡一时的辣子鸡送给“超级男孩”郭德纲。
蔡家良的访谈节目,全是答案。如果要问目前上海最受欢迎的地方是哪里,那么答案既不是酒吧聚会,也不是电影院剧场,而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茶馆脱口秀。在郭德纲领衔的《茶馆》相声红极一时之际,上海的“草根文化”也随着这股民间热潮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知晓。从不久前风靡全城的“土家掉渣烧饼”,到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南方喜剧演员蔡家良的脱口秀,一向标榜时尚的市民们毫不掩饰对这种流行文化的喜爱。
讨论:草根文化能登上高雅舞台吗?
为什么看似老生常谈的“草根文化”会吸引人?著名喜剧演员严顺开曾为郭德纲写过一句结束语:“不要低估北京天桥的威力和上海世界的诡计。越是从这个地方走出来的草根艺人,越明白观众喜欢看什么。”有道理。“草根文化”不同于“庙堂文化”。它不需要所谓的“板着脸说教”的高雅艺术,它成功的最大资本是它与下里巴人的零距离、心连心。植根于民间、自然生长的“草根文化”对广大受众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其“民间”身份更容易被大众认可。与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相比,“草根文化”显然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更富有生命力,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草根文化”以“英雄”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当一切低俗、无聊、恶搞都被贴上“草根文化”的标签,进而“身价百倍”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草根文化”并不是优秀文化的代名词,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原生态的东西不一定优秀,有生命的东西不一定值得提倡。
然而,清本草根,何以登大雅之堂?这首诗道出了“草根文化”的现实困境。因为草根文化的代表,无论是“超女”还是郭德纲,都被视为“低俗”。有名家批评郭德纲为了剧场效果,用各种段子,从而丧失了艺术,汪洋起诉郭德纲和解时,提了一个条件:“郭德纲和德云社保证不再讲低俗相声。”针对在上海走红的蔡家良,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也表示:“他们不是专业演员。作为主席,我只想说三点。一是蔡家良等人的不易;第二,他们说的不是曲艺;第三,他们自己也承认说的不是曲艺。”看看这个,让基层觉得心寒。
“俗”还不错。今天艺术大厅里供奉的许多“高雅艺术”也是“草根文化”。从《诗经》到国风,从宋词元曲到被称为国剧的京剧,都来自民间,都经历了从民间到官方、从草根到庙堂、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很多“草根文化”的表面之下,有着深刻的文化本质。
相关评论:别让恶搞糟蹋文化。
大诗人屈原居然成了某猪饲料的“品牌代言人”!这不是笑话,而是几天前发生在屈原去世的湖南岳阳市的一则新闻。此事经媒体披露后,舆论一片哗然。
当地很多人表示愤慨:工厂老板打着屈原的牌子卖猪饲料,还有对文化的尊重吗?工商部门如何通过这样的商标?一些文化领域的专家认为,恶搞和亵渎祖先,无疑是在毁灭我们的文化。
“优秀作品”连连“鼓掌”
网络内外恶搞之风愈演愈烈。
恶搞闹剧不止一场。不久前,中国东北的一个城市举办了一次海鲜节。一个卖臭豆腐的小贩居然在摊位上放了一张鲁迅的照片。旁边四个大字醒目:臭了好久,还有个广告说:鲁迅尝了三天臭豆腐,不知道肉的味道。面对这样的“创意”,很多人表示:这样的臭豆腐不能吃。
事实上,像这样怪异的“创造力”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中都并不少见。这两年,网络上悄然兴起了一种恶搞,而且愈演愈烈。记者注意到,近日一个“文学剧本”——《无聊的盛宴》在网上广为流传。剧本讲述了一个只为富人盖房的房地产老板,在娱乐记者的策划下,改名换姓进入娱乐圈的故事。在“剧本”中,近百名文化名人、娱乐明星、地产名人或“炖”、“煮”或“蒸”,集体上演了一场“娱乐大餐”。
除了文字,用图片、短信、漫画等就更时髦了。来恶搞一下:百姓心中的清官包公变成了“好色之徒”,忠厚的关公变成了“流氓”,孙悟空变成了“私生子”...在网络上,类似的“大作”一经推出,往往“叫好不叫座”。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个人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恶搞并非洪水猛兽。只要不触犯法律,不侵犯他人隐私,拿父母的小故事、小趣闻来逗大家开心也不错。如果题材选择得当,手法新颖,甚至可能警示那些不讲文明,无视公德的人和事。但目前的问题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一些人的作品越来越低俗,把无聊当好玩,把油当幽默,玷污了人们原本美好的性格。更糟糕的是,恶搞的传播效应也激发了一些精明的商人,就像上述的“猪饲料”、“臭豆腐”,他们为了经济利益,用文化名人做噱头,追求不伦不类的广告效果。
关爱根源,滋养后代
我们应该敬畏优秀的文化传统。
有些恶作剧者可能是生活中不开心,想通过这样一个出口来表达自己。但无论出于何种动机,拿一些真实的名人进行恶意玩笑都是不合适的,有些甚至可能涉嫌侵犯他人名誉权。
有专家表示,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庄重典雅的东方韵味构成了文化的基因和主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严肃大气的风格历久弥新。虽然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它的根还是需要细心呵护的。说白了,我们的文化包含了太多的深层元素,文化名人作为其传承符号之一,经不起恶搞,更不能诋毁。
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空间,彻底根除恶搞似乎不太现实,只能加强引导。即使纯粹作为一种娱乐形式,恶搞也要有所克制和限制。请不要随便拿我们的文化。相关主管要把好关,多点文化歧视。幸运的是,一些文化遗产开始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但是,法律不可能覆盖文化海洋的每一个角落。只有人们内心的道德规则和对文化的敬畏,才能起到自律的作用,否则,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受害。
有网友表示,“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无论历史、社会制度、财富多少,都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荣。文化需要补充健康的血液和营养,才能健康发展,代代相传,滋养后代。没有任何规则的恶搞,对于优秀的历史文化将意味着什么?若干年后,如何将这一篇章展现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