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徐和谊?

文字?|?李一帆

比预期晚了两年,2020年7月的最后一天,BAIC·徐和谊时代正式结束。

7月31日,BAIC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宣布徐和谊将卸任BAIC党委书记、董事长,由原金隅集团董事长姜德毅接任。

徐和谊执掌北汽集团14年,奠定了合资品牌的坚实基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利润,也带着集团尝试了各种新领域。可以说,没有徐和谊,就没有BAIC的今天。

徐和谊喜欢与人交流,爱在媒体面前谈笑风生,能在直播镜头前双击666,爱在集团内部谈策略。他每年都要来一次北汽集团的战略发布会,讲几次。

这种气质也让徐和谊在职场上留下了很多金句,那种听完笑完忘不了的金句。

今天,我们不妨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借用徐和谊的四句话,回顾一下“金句之王”北齐的仕途。

“汽车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

“在汽车史上,有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发明汽车的卡尔·奔驰;发明装配线的亨利·福特;精益生产的发明者丰田一郎。不过都是汽车1.0时代的人物。未来的汽车属于2.0时代。百年后,世界应该记住的是——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

这是2014,北汽集团总裁助理容晖在一个论坛上的发言。

虽然这句“金句”不是徐和谊自己说的,但几年后回头看,徐和谊对自己和BAIC的目标和期望大概也不过如此。

用这句话来接近这个人似乎很合适。

北汽集团被徐和谊整合。这是毫无疑问的。

2006年徐和谊上任的时候,很难说BAIC是一个烂摊子,但至少是一个烂摊子——没有像样的品牌,没有自主的轿车SUV,没有可靠的人才团队,没有可以利用的技术平台。

自从徐和谊在BAIC上任以来的18年里,他至少为集团做出了两项伟大的成就。

一个是成为覆盖集团几乎所有利润的合资品牌。

引进现代和奔驰是徐和谊对BAIC最大的贡献。

2002年,45岁的徐和谊辞去北京市经委副主任,空降BAIC,成为BAIC控股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同时兼任新成立的北京现代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那时的BAIC是什么样的?全集团年产量不足654.38+0.8万,奄奄一息。BAIC在徐和谊上任前刚刚接触的合资品牌现代汽车是当时唯一的救命稻草。

如何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是徐和谊转行汽车行业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北京现代合资公司成立后,没有足够的资金新建工厂。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北京轻型车公司的工厂,该工厂已经全面停产。据当时媒体报道,北京轻型汽车公司厂房内杂草长到一人高。为了显示效率和决心,徐和谊直接带领100号部队,买了一批镰刀去厂里割草,清理了厂里的道路,开始了北平近代“披荆斩棘”的第一步。

当时因为韩系车在中国的影响力极其有限,在三四线城市几乎没有知名度,北京现代其实并不被看好。

然而,在徐和谊日以继夜的推动下,北京现代创下了中国汽车行业合资合作的三项新纪录,其中从双方正式接触到正式签约224天,从公司正式揭牌371天,从第一条轿车生产线下线436天。

仅仅两年后的2004年,凭借伊兰特等热销车型,北京现代成为中国销量第五的车企。

从零到百万销量,北京现代只用了63个月,速度为中国汽车行业之最。

有了北京现代的成功经验,2005年,徐和谊牵头北汽集团与戴姆勒合作,北京奔驰成立。

最初几年,北京奔驰在ABB的三个豪华合资品牌中一直排在最后。徐和谊做得最多的是推动梅赛德斯-奔驰将更多畅销车型引入中国。后来北京奔驰超越一汽大众奥迪,位居ABB国内销量第二,甚至一度冲到第一。

在北汽集团,北京奔驰逐渐成长为收入最高、利润最多的子品牌。2019年,北京汽车收入17463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北京奔驰的营收为65,438+0,556,5438+0.5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88.8%。

第二是BAIC的集体化。

外界经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当年北汽集团的成立,就是“先有儿子,后有老子”。

因为BAIC看起来有很多子品牌,但它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不用说,北京现代和北京奔驰这两个合资品牌早已名存实亡,先放一放。据说当时发展最顺利的商用车北汽福田,实际上只拥有北汽福田3.94%的股份,虽然名字前面有“北汽”二字。还有一些摩托车及零部件相关企业,BAIC的股份没有超过50%。

是徐和谊一步步帮助BAIC清理包袱。

2007年4月,徐和谊成立BAIC资产管理公司处理金融债务,19家濒临破产、入不敷出的零部件相关企业被纳入BAIC资产管理公司,从而扫清了BAIC的债务障碍。

后来,徐和谊成立了一家零部件公司负责相关采购,以避免合资品牌垄断零部件业务。

就这样,BAIC从一个“身体国家”成功分组,开始轻装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徐和谊在北汽集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十多年过去了,徐和谊唯一的遗憾是,它从未带来自己品牌的BAIC。

他从未停止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甚至用了几乎所有他能使用的方法。

“特斯拉不会成为汽车行业的苹果。

我们将在明年年底。

推出不止模型?s产品”

徐和谊建立自己品牌的雄心全都写在了她的脸上。

这是徐和谊在2014博鳌亚洲论坛上对特斯拉和自己投资产品的看法。

“埃隆·马斯克不会成为汽车行业的乔布斯,特斯拉也不会成为汽车行业的苹果手机。我们是做汽车的,特别是新能源,包括特斯拉。肯定不会是苹果。”

徐和谊这样说是因为他下定决心:“我们将在明年年底之后推出一款车型?s产品。”

徐和谊指的是当年BAIC投资的电动车公司的产品。

2014,1年6月,BAIC大举投资来自硅谷的造车新势力Atieva,获得其25.02%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BAIC入股Atieva的原因是徐和谊深知自主品牌的艰难,因此希望通过与Atieva的合作,打造国内第一款高端新能源汽车,成为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从这一点来看,徐和谊想做的事情有点像蔚来,他的理想很丰满。

老铁确实花了不少钱。当时曾表示,“北汽集团将向合作项目无偿提供包括R&D实力在内的所有资源,以达到快速省钱的目的,为项目的成功竭尽全力。”

同年,BAIC甚至联合乐视入股Atieva,表示将与乐视战略合作,打造互联网智能汽车,提高新车的智能化程度。

为了表示合作的诚意,徐和谊还表示愿意为乐视的“超级汽车”代工。

那一年,徐和谊和北汽集团走在了电气化的道路上。

可惜现实骨感。多年后,乐视早已成为“下周回国”的泡影,阿提耶娃从2016至今杳无音信。都没了。

"电动汽车的电池寿命是300公里。"

这是徐和谊在2019的一次采访中说的。言论一出,引起轩然大波。

事实上,徐和谊的话是有背景的。他在演讲的前半部分说,如果换电的技术普及,人们可以像今天开油车一样到处换电站,甚至比加油还方便,所以300km的续航完全够用。

当然,即便如此,逻辑上还是有些问题。且不说现在就算是油车,300km的续航也是恶心的,更何况这个前提还在遥远的未来。这样想的话,当太阳能可以随时边走边给车充电的时候,还不够续航100km吗?

但我不怀疑“一辆电动汽车的电池寿命是300公里”,徐和谊可能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

因为北汽新能源的短寿命入门级电动车曾经很火。

BAIC是首批进入短续航入门级电动汽车的车企之一。完全可以进军新能源市场,抢先一步站稳脚跟。BAIC的新能源依赖低端低价的车型和市场策略。

徐和谊最初对BAIC新能源的定位原本是“以价换量”,阿蒂耶娃被赋予了“做特斯拉”的任务。对于自主品牌的新能源,徐和谊的想法是“不做特斯拉,做福特”。

为了攻占大众市场,北汽新能源的定价策略异常普遍,不少车型的补贴价格甚至跌破5万元。此外,BAIC新能源还推出了“车电分离模式”、“租售并举模式”等各种花式运营,只为在新能源市场多分几块蛋糕。

凭借EC系列等A0级车,BAIC新能源曾连续六年位居新能源销量第一。即使在2018年,补贴开始下降后,EC系列依然年销量超过9万辆,占BAIC新能源总销量的57%。续航300公里的廉价汽车是BAIC新能源不可阻挡的武器。

但是,人们并不总是需要续航里程为300公里的廉价汽车。

曾经有人会买,因为价格太实惠,还送了车牌,不白不要。但随着补贴的下降,特别是2019以来,国家对产品续航里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限制了电动车指标的发放(在京),BAIC EC系列没有即时优势。

没有技术壁垒,单纯靠价格和补贴积累的销量每分钟都是一地鸡毛。

这一打击实际上已经让BAIC新能源再也没有完全回过销售的滋味。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不知道徐和谊续航300km这句话是前瞻还是悲哀。

”董明珠不干了。

红旗是政府的车”

徐和谊曾经为北汽新能源不惜血本,但也在北汽新能源损失惨重。

但对于BAIC自主品牌这么多年的失败,BAIC新能源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2009年,面对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徐和谊进入了自主品牌的成长之战。北汽集团斥资2亿美元收购了萨博的部分资产,购买了萨博的技术,并花重金购买了“萨博”商标(萨博早期进入中国时的名称),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品牌BAIC萨博。

当时的徐和谊意气风发,开出百万年薪、百万住房补贴、北京户口等重磅福利条件,只为寻找一个真正有能力的团队。

由于蔡建军等一批营销高手的加盟,BAIC Sic Bo在自主品牌腾飞的前两年,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然而,徐和谊的趁热打铁也是紧密相连的,很快,BAIC自己的品牌将扩展到各地。

北汽(BJ)、北汽碳化硅、北汽新能源、北汽昌河、北汽王维、北汽印相...几年前,你闭着眼睛都能数出这么多北汽自主品牌。北汽印相以下,分为北汽幻速和比速两个品牌。

一个自主品牌没有找准门道,把它做大做透。很自然可以想象六七个自主品牌同时跟进的结局。(现在大部分已经消失了。)

正因为如此,BAIC的自主品牌战略自2010上线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早在五年前,徐和谊居然就发出飓风,称“自主品牌不能再止损了,负责这个业务板块的管理层将被要求收拾东西走人”。“显然,我们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可惜市场不管集团老板允许不允许,销量盲目下滑。BAIC自身仍在亏损。

因此,很难说徐和谊是痛定思痛,还是真的对自己的品牌束手无策。2018,在一次媒体沟通会上,徐和谊说了两句话。第一,“任何企业都不应该是多面手。格力的董明珠已经完全不玩车了,她拿不到银隆。”第二,“政府车给红旗,我们不争。”

徐和谊意味着BAIC将专注于自身优势,从此将专注于两个品牌:京(BJ)牌越野车和BAIC新能源。

在分析BAIC自主品牌分崩离析、无一幸免的原因时,媒体提到最多的原因,就是研发投入不足,以至于产品竞争力不够。

以BAIC新能源为例。2017年度仅投入R&D费用1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0.13%。相比之下,研发费用只有比亚迪的四分之一。更不用说2017年,BAIC新能源获得国家和地方新能源补贴49.59亿元。

或许正因如此,2019,10年6月,在BAIC自主确定北京、北京越野车、ARCFOX三大品牌并行发展战略后,徐和谊宣布未来五年投资200亿元用于R&D费用。

这可能是徐和谊为自己的品牌所做的最后努力。

现在,徐和谊在BAIC的职业生涯已经结束,但200亿元的投资才刚刚开始。

BAIC靠自己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希望这200亿元能让BAIC独立的后徐和谊时代重现辉煌。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