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国外品牌以创始人名字命名我们觉得高大上,而中国品牌以创始人命名却难接受?
有这个疑问,无非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翻译时的,品牌形象美化
高大上的只是翻译成中文的汉语品牌而不是名字英文本身。例如,Smith,史密斯,如果被翻译成铁匠,你还觉得高大上吗?再如,如果Lanc?me 不是兰蔻而是懒寇,你又觉得如何?
当然也有由高大上的翻译变土失败的例子。相信很多女生记得Red earth 这个口红牌子,一开始在国内翻译成嫣泥,很像是一个高雅女生的用品,后来昏招改成了红土地,结果品牌形象大打折扣。一个知名的外资快餐品牌MacDonald,我们都知道叫麦当劳,也有过新闻说改名叫金拱门的,后来也就没有继续关注,只知道各大门店还是叫麦当劳。
著名的制药公司Johnson&Johnson, 译音是强生,如果改称约翰的儿子和约翰的儿子,你又觉得如何?
高大上的是这个品牌背后的产品
仔细研究一下就清楚了,每一个高大上的品牌背后都由一系列高品质的产品作为支撑的。如果公司的产品出了问题,再高大上的品牌一下子都到变成人人唾弃的地步。产品好了,服务上去了,无名小卒也会逐渐高大上起来。
崇洋媚外心理作怪。
当然这部分的因素,随着我们国家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大幅改善,认为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园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对国内和国外都有客观的认知。但也不排除一些消息闭塞的人还是继续保留着这种想法。
总之,任何一个高大上的品牌,无论是翻译美化也好,心理作祟也好,其背后隐藏的硬实力是坚实的产品质量和强大的营销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文字游戏。没有优质产品和服务支撑的品牌都是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