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策划的五大误区你有没有get到?

品牌策划的五大误区:

第一个误区:品牌属于企业

也许是规划的时间太长了,中企总是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请关注消费者,我的品牌能给你带来什么”。不管消费者是否感兴趣,他们投放平面广告、POP、促销活动、宣传活动等。在一个盘子里,搅拌它们,然后分散在市场上,强行向消费者灌输这将生效的信息。

但是,社会在发展,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其实从认知角度来说,品牌是属于消费者的,你在他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品牌,你就是什么样的品牌。

只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将调研成果应用于开发、制造、营销,然后通过广告、促销、现场推广两种方式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使其产生购买冲动,并对品牌形成一定的忠诚度。

第二个误区:品牌就是一切。

当年秦池拿“央视标王”的时候,他老板得意地说:“我们天天开着央视的桑塔纳,开着豪华奥迪。”这种把品牌知名度当成品牌资产,以为只要品牌出名就能创造价值的想法是错误的。

所以企业不惜一切代价投放广告、炒作,却引起了消费者的反感,品牌美誉度大降!

现在秦驰的品牌知名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它的产品能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呢?最终不得不以300万元的低价拍卖。

事实上,品牌知名度绝不等于品牌资产。品牌知名度是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份额,指的是消费者在提到某一类产品时,能够想到品牌的程度。

品牌资产的概念要宽泛得多,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市场表现力五个要素。这五种元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激发价值的。

前四个要素代表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后一个要素代表市场对品牌的反馈。一味追求高人气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是建立在产品质量好、企业形象好等因素上,无异于“自杀”。

所以企业不能一味追求品牌知名度,那些通过恶意炒作获得广泛知名度的品牌往往不能长久。除了提升品牌知名度之外,还要注重提炼和传播品牌产品的卖点和好处,提升产品质量和优化服务,努力提升品牌美誉度和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第三个误区:好产品就是好品牌。

事实上,品牌不仅包括对品牌产品质量的印象,还包括标识符(商标、代言人、吉祥物等。)企业创造的品牌,品牌背后的企业形象、用户形象、消费体验。

当我们问消费者与某个品牌有什么联系时,我们通常得到的第一个答案是对该品牌产品的印象。提到麦当劳也没关系,因为品牌已经提示了。我们真正想知道的是,消费者的需求来源于产品,而不是品牌,但品牌能让他愿意购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很多人认为一个高质量的产品,设计一个好看的商标,请一个名人做广告,就能创造一个好的品牌。这是非常错误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低估两者的关系。产品的质量和外观,甚至包装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了一个品牌的口碑,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同样一个产品,不同的标签对消费者的意义完全不同,甚至换个包装效果也会立马不同。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品牌,往往是解决一个点就够了,然后由点及面解决所有的问题。

误区四:品牌不需要个性。

中国的一些本土品牌也有自己的个性,但不是特别突出。日本有家家居用品连锁店“无印良品”。这个品牌的产品已经成为日本、中国、香港、东南亚很多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人的必备。这个品牌的特点之一就是“环保”和“简约”,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这是品牌个性的胜利。

中国品牌没有个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没有品牌个性的概念;产品创新力度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广告策略单一,没有找到差异化卖点。

第五个误区:打自己。

很多品牌经营战略随意改变,新战略的威力没有发挥出来就草草更换,使得品牌经营战略没有连续性。

很多企业每年都在改变品牌观念,制定不同的战略。做了几年回头看,发现消费者心里什么都没有。今明两天谈,不仅迷惑了消费者,也浪费了公司的财力,消费者和员工的信心,也打败了自己。

我只想盖一栋楼。今天打了地基,盖了几层。明天我会让它退役,然后重新建造它。不知“品牌大厦”何时建成?我们应该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策略,然后一直执行,不要随意改变。

人员的变动导致品牌经营策略的改变,甚至推广实施方式的改变,不利于品牌经营和成长,这是中国广告主普遍存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