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伦理是什么?

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少、最普遍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工作者正常、有序、健康生活的最基本条件。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公民应当具备的道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讲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字眼明确规定了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1,礼遇

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人们相互交往中,愉快的语气、亲切的称呼、真诚的态度等都是相互尊重和友谊的表现。俗话说:“一句好话暖三冬,一句坏话伤六月人。”所以,讲礼貌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友谊,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道德桥梁。

讲礼貌是社会文明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志之一。人的行为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每一个有自尊自爱的人,都应该把注重个人礼仪作为取得成功的品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会看到各种不礼貌的现象。比如,有些人经常出言不逊,说脏话,不为自己的无礼道歉,无理取闹,凶神恶煞,骑自行车就走,坐车互相较劲,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或带小孩的妇女不让座...等等,都是不礼貌的,必须认真克服。

文明礼貌包含许多内容和要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礼貌的要求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的。比如,中华民族历来有待客的传统,“客来门当户对”,但在现代社会,不仅要悄悄敲门,还要提前电话预约。此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们与外国朋友的接触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对方的风俗习惯,尊重对方的礼仪。

2.帮助他人。

当一个人有困难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帮助别人,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给予温暖真诚的帮助和关心。这是在帮助别人。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这些都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更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能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帮助他人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那么你就可以随时随地得到他人的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主动去爱和帮助别人。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我为大家”。每个人都应该从乘车让座、帮助残疾人过马路等小事做起,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二是“患难与共”。意外会发生。当别人有不幸和困难时,热情地帮助他们,为他们分忧解难。三是“危难之际相救”。比如,每个公民在遇到歹徒、欺凌、突发危险等危急情况时,都应该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弘扬正气。近年来,我市涌现出秦炳奎、张东景、左宝忠、盛晓红等一批模范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四是热心公益。社会福利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关注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多奉献爱心,多添真情,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热心人,如救灾、捐资助学、无偿献血、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等。,这样才能赚钱,做出强大的贡献。

3.爱护公共财产

公共财产包括公共场所的一切设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各种服务和便利的物质保障。对待公共财产是爱护还是保护,是浪费还是破坏,这是一个公民是否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体现。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产。第一,要爱护本单位的公物,公私分明,不占公物,不把公物变成私物。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在乎机器设备;有的人在家里尽力节电节水,但在工作中对“长明灯”和“流水”不管不顾,视而不见;有些人甚至把公共事务变成私人事务,随意占用公共财产,认为“公家的东西不是白拿的。”第二,要爱护公共设施,如电话亭、路灯及相关通讯线路、交通设施等。,也保护文物古迹,为更多的人服务。有些人不爱护公共设施。我们遗憾地看到,街头的公益广告牌被人故意损坏,宣传橱窗的玻璃被人肆意破坏,新城区公园里设置的梅花鹿、小山羊,有的已经“残废”;有的人就是喜欢在公园、文物古迹写碑文;甚至有人把公共设施当成“发财的源泉”,恶意偷井盖,导致夜间行人受伤致残。第三,要敢于同侵占、破坏和损毁公共财产的行为作斗争。有些人经常抱怨公共设施差,但对随意破坏或损坏公共设施的行为漠不关心,视而不见,不问不问。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反对侵占、损害和破坏公共财产,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爱护和珍惜公共财产。

4.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黄河长期断流、沙尘暴频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意味着保护我们自己。保护环境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

保护环境,首先要增强环保意识。有人认为这是初级阶段,先发展经济,再处理环境问题。难道不知道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已经远远超过前几年污染企业产生的“效益”了吗?据有关部门测算,太湖治理至少需要投入2000亿元,其中的利害关系可想而知。但是,还是有少数人认为:天那么大,放点烟不算什么;河流那么多,排点污水没什么;世界如此之大,一点噪音算不了什么。每个公民都要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其次,要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自己和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养成自觉节约能源、反对浪费、不乱倒垃圾和污水、不损坏各种环境卫生设施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此外,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保护绿化成果。

5.遵守法律

俗话说: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对于一个公民来说,他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他的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是否强烈,反映了他的精神和道德观。守法也是保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要守法,首先要知法。随着“三个五年计划”和“四个五年计划”活动的深入,公民的法制意识普遍提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人,因为对法律的无知,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相打架,互相伤害,甚至造成危及生命的案件,成为终身遗憾。这种惨痛的教训并不少见。因此,每个公民都应该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首先要学习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搞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法律允许什么,法律禁止什么。其次,我们必须遵守法律。少数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提倡自由竞争。因此,一些人忘义逐利,盗用他人专利或商标权,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有的甚至制售淫秽音像制品。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三是保护法律。有些人还相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违法犯罪行为不损害自身利益时,认为“事情与自己无关”,不必多管闲事。如果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安全,不去斗恶、避恶,甚至在看到有人与罪犯搏斗时不去帮助,就会让主人公流血流泪,就会让邪气上升,让社会不得安宁。今天,流氓们侮辱了路过的妇女。如果你不问,明天可能会发生在你的家人身上。今天,小偷偷别人的钱包。如果你不阻止他们,明天,也许那只邪恶的黑手会伸进你的口袋。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敢于扶正祛邪,与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努力为他人和自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