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的故事
公元759年冬,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举家从陇右出发。(今甘肃省南部)去了四川,来到成都。760年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小屋。公元761年春,茅屋建成,称“成都草堂”。
杜甫终于在成都草堂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秋天,刮起了大风,杜甫的小屋居然被大风吹破了。屋顶上的茅草被大风吹得四处乱飞。风很大,一些草被风刮得很高,缠绕在树枝上。有些草漂得很远,掉进了小溪里;其他人已经漂到了河对岸。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不得不与家人和家人告别成都。两年后,他在三峡的荆、湖南等地生活。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被毁。唐朝大历年间(165438+766年十月-65438+779年二月),草堂大部分被时任四川省使崔宁的妃子(浣花夫人)作为私宅。
1952年,杜甫草堂全面整修,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杜甫纪念馆成立。
扩展资料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原为杜甫所建,后五代前蜀中诗人韦庄发现草堂旧址,重修草堂予以保存。杜甫草堂在宋、元、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最大的两次正在重修。
正是在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基本奠定,演变为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故居风格于一体的博物馆。仅杜甫墓和杜公庙,历代吟诗就超过60首。
少年时期,杜甫先后游历吴越和赵奇,其间还到过洛阳。三十五岁以后,在长安考第一,最后一名。后来,他向皇帝献礼,赠送给贵族。官场失意,见证了唐代上层社会的奢靡和社会危机。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陷,杜甫迁居多地。
甘源二年(759),杜甫弃官入川。虽然逃离了战乱,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但他仍然关心整个人生,关心国家大事。创作了《上山》、《春望》、《北伐》、《三官》、《三别》等名作。杜甫虽然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他的代表作《饮酒八仙之歌》中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和干云。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着“使君尧舜上位,进而使风俗纯洁”的宏愿。杜甫在世时名气虽不显赫,但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大约有65,438+0,500首被保存下来,其中大部分被杜工部收藏。
大历五年(770)冬,杜甫病逝,享年59岁。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是深远的,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人称他为杜士毅、杜工部,也称他为杜少陵、杜草堂。
百度百科-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