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这句话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说,人要以自己的行为作为参照来对待他人。人要有宽广的胸怀。与人交往,不要心胸狭窄,要大度,要原谅别人。如果把自己讨厌的东西推给别人,不仅会破坏和别人的关系,还会让事情陷入僵局,一发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个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关注自己的存在,还要关注别人的存在。人与人是平等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于一个命题,要综合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逻辑上并不意味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逻辑上看,原命题成立,该命题的否定命题同时成立,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否定命题,否定命题不一定成立。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如果对方想要,就不属于“给予”的范围。自己想要的,别人不一定想要,所以不能强加给别人。
一般来说,无论你是否“随心所欲”,你都不能“给予”你强加于他人的东西。你给别人的东西,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他们愿不愿意,我们不能按照我们的标准强加给别人。
你不想要的,不一定是别人不需要的;你对别人不做的事,是你有不想要的东西时的个人看法;你以为你不要早餐剩下的包子,却是旁边乞丐难得的一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说的不是早餐剩的包子凉了(可能对胃不好)有点脏,就不应该给别人当饭吃,而是不应该把个人观点强加于人(早餐剩的包子凉了,可能对胃不好,有点脏,就不应该给别人当饭吃)。它有主观的内容和意义。你不给别人的,是你不想要。
健全的社会包括三个方面:以宪法为核心的健全的法律体系;国民素质相对较高;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其中,国民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知识、技术技能、身体素质,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
社会越发达,对信用的需求越高。信用度高,成本低。因此,伦理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社会资源。
假烟、假酒、假商标、假学历、假数字...前段时间报道的毒大米、饼干,假得“祸国殃民”。人们痛心疾首,深感信贷资源被严重浪费。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底线伦理”是最保守的道德规范。不能“利人利己”,至少不要伤害别人。所谓“利己不损人”。这是最低要求,也是很高的要求,很难达到。
健全的社会包括三个方面:以宪法为核心的健全的法律体系;国民素质相对较高;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其中,国民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知识、技术技能、身体素质,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
社会越发达,对信用的需求越高。信用度高,成本低。因此,伦理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社会资源。
假烟、假酒、假商标、假学历、假数字...前段时间报道的毒大米、饼干,假得“祸国殃民”。人们痛心疾首,深感信贷资源被严重浪费。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底线伦理”是最保守的道德规范。不能“利人利己”,至少不要伤害别人。所谓“利己不损人”。这是最低要求,也是很高的要求,很难达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理念相似、志同道合的人,排斥其他异类。如果你想和善良大方的人交朋友,你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所有的想法最终都会回到你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过一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谛。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去推别人;你想怎么活,你以为别人也会想活;如果你不想让别人对待你,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希望自己能在社会上站起来理解,我也会帮助别人站起来理解。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己及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来说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和中国民间常说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的人对别人的看法那么好?
真正的原因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你将获得一种人格;播种一种人格,你将获得一种命运;播种一件好事,你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播种邪恶的行为,你将得到一个坏的结果。
确切的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一个文明人是不容易的。正因为这是一个很高很难的要求,所以我们现在的社会总是在反复倡导“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出现过很多先贤,推己及人。大禹治水的故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尚典范。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娶了土山石的一个姑娘。当他想到有人被淹死时,他的内心就像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和不安。于是他告别妻子,带领27万防汛群众日夜开展抗洪救灾工作。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经过13年的战斗,疏浚了九条大河,洪水入海,消除了洪水,成就了千古不朽的丰功伟绩。之后有一首民谣叫《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十三年,致力于为民解难。
实地观察和调查,团结勤奋听取意见。
3.过屋不入,废寝忘食。
河道疏浚,洪水被摧毁,所有人都乐于灌溉农田。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我一定比禹干得好。只要我疏通河道,让洪水流向邻国,岂不是轻松很多?孟子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如果把邻国作为集水地,洪水会倒流,造成更大的灾难。有仁心的人不会这么做。这就是“以邻为壑”这个成语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水利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想到自己,没有想到别人。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错误观念是不可避免的。大禹治水通海,虽然辛苦,但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难,也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难。这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敬佩和效仿。
“设身处地”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在国际红十字会的总部里,挂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人类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美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反对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的手段之一是将无辜的人作为人质。当你不能达到目的的时候,你就以杀死人质为例。美国派飞机攻击,是为了警告或报复伊拉克企图暗杀前总统布什。如果打击了杀人未遂者,伸张了正义,这样的行动是可以得到大家认可的。但事实上,他们杀害了无辜的人。这种行动与恐怖主义无异!从反对恐怖主义开始,最后成为恐怖分子,也是因为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得太远。
一名美国士兵被杀,美国控制的新闻机构大肆宣传。白宫和国会反应强烈,立即在外交上反映出来。一个索马里公民被杀,新闻说的轻描淡写,甚至一句话也没说,好像刚踩死一只蚂蚁。从这些比较中可以强烈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不平等。这种行为,决定是错误的。
如果当地人民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会有内乱和饥荒。另一方面,如果当地民众不知道或不愿意执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无论国际社会如何干预,动乱都不可能完全平息。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会明白,国际社会对索马里的帮助只能限于减轻人民的痛苦,而绝不可能是平息内战。近年来,联合国的军事行动非常频繁。这些操作的目的是什么?它的边界是什么?一方面要从过去的军事行动中吸取教训,更重要的是要从法律、伦理、哲学的深度去理解儒家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道德信条,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检验,如今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哲学智慧。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可以让世界和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不要把自己不想做或不想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这是不道德的。这句话在古代汉语中经常出现,是古代大思想家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听起来是那么的合理和正义。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胸怀,但谁能做到这一点,谁能无私地为人民服务,从不抱怨呢?这样的人可能有,但在12亿人中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在这个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激烈竞争。记得初中政治课上老师曾经说过:“社会的各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个人和别人激烈竞争的同时,关系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我们是父母可爱的女儿,是爷爷奶奶可爱的孙女。我们在他们的手心里长大,没受过什么委屈,也没干过什么粗活,就这样养成了一种被宠坏的自私的性格。所以我们很难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学校里,我们都是自私的,除了学习,除了该做的事,好像和自己无关。我们都想把自己不想做的事,不想做的事毫无保留的强加在别人身上,但是我们这个年纪谁会默默承担呢?在这个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丑就有美。有自私的人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也会有无私的人把自己不想要的拿下来。如果我们身边的承担者多一点,给予者少一点,人就不会那么疏离,人的私欲就会减弱,大家都会无私地为人们服务,从不计较。世界将会多么和平!我觉得这句话不仅是人做人的标准,也是国家做人的标准,否则会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满。比如,当今世界,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的主体,国家利益确实应该是每个国家的首要考虑。受益。也正是基于这种想法,美国以所谓“流氓国家”的导弹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为借口,不顾可能给世界安全带来的后果,加强了实施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人们不禁要问,美国在谈论自己的国家利益时,是否也应该考虑和尊重其他国家的利益,而不应该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当时,林肯总统领导的美国联邦政府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与制造“两个美国”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在斗争中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美国人民在地球上所占据和生活的土地,只能作为一个民族家庭的家园,而不能作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家庭的家园。”今天,美国的一些人应该从这段历史中吸取教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的行为会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不满。
为了世界和平,为了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让我们努力成为“我们不想要的东西”的承担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