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防伪措施?
老虎符号的组合
秦朝统一天下之前,各地割据,战乱不堪。掌握军权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以发号施令,可以调兵遣将。为了防止有人假传军令,古人发明了“虎符”,用铜铸虎形,背面镌刻铭文,分为两半。皇帝出兵前,把完整的虎符一分为二,一半交给统帅。
微妙之处在于,两半特别设计了“四合扣”,验证时必须完全一致,成为第一层防伪。老虎符号上做不规则的凸点、凹坑、线条,就像密码一样,成为第二层防伪。此外,虎符上还有一种错误的金铭文,即先在上面刻上铭文,再在铭文中嵌入金丝,最后将整体打磨抛光形成铭文。有了这些防伪措施,别人想伪造老虎符号就没那么容易了!
签名或画十字
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书信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每个人的笔迹不一样,特点也不一样。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简单的笔迹防伪,而在商业贸易和法律中,则上升到了签写的防伪技术。
虽然当时还没有现代高超的指纹识别技术,但是聪明人已经发现每个人的指纹和掌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成为身份的标志。古代商品交易的书面证据,认罪服法的罪名,都要签名按手印。这种方式,我们现在还在用,但是数据库已经从纸质进化到了互联网。
书画防伪
唐代文人众多,诗书画艺术占主导地位。很多书画家为了证明“原创”,会在作品上做一些密记或者盖章。相传,唐代画家戴嵩擅长画牛。他在一个池塘边观察牛的时候,发现牛的眼睛里有一个牧童,所以他后来画的牛的眼睛里都有小牧童,和今天的微缩技术很像。
戴嵩不是唯一使用这种方法的艺术家。很多书法家在完成作品的时候也会刻上自己独特的印章,贴上。
古人的“身份证”
最早的“身份证”出现在秦国,商鞅发明了一种“照片贴”,将持有人的姓名、职业、肖像和公章写在竹板上。据说商鞅出逃的时候,因为拿不出自己的“照片帖”,被人举报抓了起来。
到了唐代,“身份证”的样式更加丰富,有自由符号、鱼符号、龟符号、龙符等。其中,鱼的象征最受欢迎。鱼符号分为两部分,左边的符号放在皇宫里作为存根,右边的符号由持有者携带作为识别。宋高澄《事纪元》对此有所记载。
为了防止“身份证”被盗,还发明了一种防伪标识——给鱼符号配一个鱼袋或者制作不同的“身份证”来代表不同的人。同时,必须有一个袋子来证明身份。后来武则天把鱼的符号改为龟的符号。唐诗里有:无缘无故嫁个有钱老公,让祥子失望。这里的有钱老公指的是有金龟符号的人。
钞票防伪
古代没有安全线、水印等防伪技术。硬币是如何防止伪造的?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四川发行。宋朝为了防止假钞,印制钞票选用“军皮”四川纸,不允许私人购买——这是专门的纸张防伪法。
十字图案由“木制人物”组成,图案框架做在外面,复杂,造假者很难模仿。后来用红、蓝、黑等颜色套印图案和公章,大概就是双色、多色套印——图案防伪法的开始。
元代纸币不仅使用特殊材质、特殊图案和管理机构印章,还在中央显著位置印制“伪造者斩首”的警示信息,起到震慑作用。
商标防伪法
随着商品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一些初级的“商标”也出现了。相传宋代有个鞋匠叫任一郎,手艺高超,生意兴隆。然而,假货很快出现扰乱市场。为了打击假冒,任一郎在自己做的鞋子里藏了一块布。布上不仅写了鞋子的制造时间,还有相应的编号,简直就是现代的防伪商标。这部《商标打假法》也被企业界模仿。
古代也有一些打击制假的立法。比如唐朝对食品安全有全面的监管,对造假者制定了详细的惩罚措施,甚至还有“退货”制度。
水印
到了明清时期,防伪技术更上一层楼,尤其是对于“圣旨”。圣旨的布料非常考究,都是上等的丝绸织锦,绣法精湛。圣旨两端有飞银龙作为“防伪”标志。丝绸布上布满祥云,就像今天的防伪水印。而且所有诏令开头的第一个字都要印在右上角的第一朵祥云上。为了显示圣旨的真实性,会加盖皇帝的印章。印章的材质、封法、布局都极其精细,除非被盗,一般很难伪造。
测试键
清代晋商采用加密技术防伪。密码学,简而言之,就是汉字代表数字的一种密码学。设置一个看似无关的语言系统,在外人看来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天书,其实是暗藏玄机,通过一定的规则可以读出日期、银量等秘密信息。每隔一段时间,密码就会发生变化,增加解码难度,从而达到“防伪”的效果。
例如,日升昌银行在九十五年期间将300组密码从1826更改为1921。据史料记载,并没有出现被冒名顶替的现象。
从这些历史上的打假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技术都在设置一个“门槛”,防止被复制和模仿。然而事实上,即使在今天,大部分防伪技术也没有真正达到“易识别难仿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