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斯电动车商标

作者|郑文编辑|周昌贤

最近汽车界有一种说法:电动车逃逸时代开始了!

的确,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一个极度不安全的时代。

在当前的时代,面对当前的用户,车企面临的问题已经变得非常本质:智能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好的电动车?什么是奢侈?智能电动时代应该存在的设计是什么?一个又一个问题。

世纪设计大师乔治亚罗曾说:“造型设计决定一辆车的命运,这不是空穴来风。”作为“灵魂”,设计是新时代众多重要主题之一。

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在智能电气化大潮的洗礼下,中国自主品牌的设计不断更新人们的认知,同时也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本土设计师。

然而,即使在电智能时代,他们仍然需要回答一个灵魂问题:如何为新时代的设计语言找到独特的生命力?

近日,吉利汽车集团CEO甘和吉利汽车集团设计副总裁带来了一款全新的作品——吉利银河系列原型车——低重心宽体轿跑“银河之光”,试图解答这一灵魂拷问。

拥有20多年国内外设计经验的陈政是中国汽车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为自主品牌的设计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位设计领域的资深人士这样评价他:“陈政是这一代最先进的设计师。

在汽车设计领域,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好的设计有品牌的传承和创新。“银河之光”也不例外,它的设计生命力生长于吉利文化体系。

吉利认为,这个时代的设计需要我们“往文化矩阵里面看”。吉利在中国为用户造车,一直遵循的是君子审美之道。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审美:最好的,最好的,最美的。

基于对中国美学和吉利品牌核心的深入解读,围绕主流用户需求寻找创新灵感,吉利设计团队大胆拆解旧元素,重新组合,使“银河之光”开启了中国电动车全新的设计范式,脱离了电动车千篇一律的设计,打造了“中国智能电动车设计新标杆”。

陈正用一句话总结了这个方法论:“文化审美、品牌核心、用户需求”,这是团队在日常设计工作中反复检查验证方案的一把“尺子”。

“中国设计”的新范式

汽车是从西方引进的,诞生于137年前的欧洲。长期以来,汽车设计都是基于西方美学。要想了解更多的汽车设计,首先要了解西方是怎么设计的。或者说,他们是怎么看待设计的?

黄金比例,斐波那契函数...西方美学取其形式,追求真理和理性。比例、结构、造型、元素、细节层层递进,相互依存,力求还原事物的真实性。

从西方美学的角度来看,车身侧面的几条关键造型特征线也直接决定了汽车的姿态,是运动还是稳重。最重要的一条线是Y0,被称为汽车设计的中心线。这条线决定了客舱空间的大小,顶点决定了客舱高度和乘客的舒适度。

一辆车,几条重要线腰线、肩线、外轮廓线、裙线、引擎盖线等。,一起来确定一辆车的轮廓。其中腰线的走向直接代表了整车的风格特征。

另外,a柱和C柱延长线的交点是整车的视觉重心。夹角越大,视觉重心越低,交点在B柱前方,所以车身的视觉效果会有前移感。交点正上方更优雅;交点在B柱后面,会比较稳。

下图显示了B柱前方、正上方和后方的三个交叉示例:

还有汽车美学的重要因素,比如比例、造型,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舶来品与中国的碰撞下,中国的汽车设计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当初中国汽车设计处于外包模仿阶段。后来,自主品牌聘请外国设计师担任设计总监,如彼得·霍布里、沃尔夫冈·艾格、皮埃尔·勒克拉克等。在此期间,优秀的自主品牌设计师开始涌现,如陈政和张帆。

如今,随着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到来,这些优秀的设计师们开始接受新的挑战——中国电动车设计范式的创新。

中国有最广阔的新能源市场,最包容的新能源用户,却没有“中国味”的电动车?设计师需要重新考虑的是,在“新范式”下,汽车设计还能做什么?

谁都逃不出自己的时代,设计师也不例外。所以,要跟上时代的设计,首先需要看文化矩阵。

“我刚开始学设计的时候,老师告诉我:要想设计未来,就要了解过去。”作为一名实践西学东渐的设计师,陈政对汽车设计有着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西方美学体系是理性的美学,有五个维度,而东方美学有自己的范式,古代有六法。不仅强调外在形式,更要还原观者的“心境”。

陈政介绍,“我们不仅是一个有形的系统,更是一个更高的维度,即‘生动的魅力’。东方美学是有形的,更重要。”

除了上面提到的姿态、比例、表面语言这些核心要素,车辆设计的点睛之笔就是细节。前组合式大灯和后组合式大灯的细节正好可以融入设计师所理解的中国文化。

以“银河之光”为例,在大灯设计上,“飞檐”大灯取自中国传统建筑,飞檐上翘,韵味上升,虎的表情让前脸更加生动。

为了与前脸区分,“飞翼双檐”尾灯更加稳重大气,还能减少风阻。“虎”和“檐”的意象取“灵”和“灵”,都是东方文化中所指。

在内部空间上,“银河驾驶舱·习字水岸”将中国人的浪漫注入智慧驾驶舱。通过贯通式巨幕,营造出银河环绕的科技氛围,在驾驶舱内再现西湖美景,营造出“天上银河环绕,地上西湖荡漾”的氛围。

习字蓝色皮革的浅色,加上天然的竹纤维地毯,犹如西湖荡漾的水面。此外,三潭殷悦、习字滨水、山川等主题元素在舱内交织,人文与科技达到了新的平衡。

灵感来源于西湖三池月的倒影,悬浮声、香味、氛围光融为一体,遥相呼应。

中央扶手箱以西湖之滨为灵感设计,中央扶手箱下部区域如同西湖周围的山丘。吉利创始人李书福的原诗,呈现了吉利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整个智能座舱的一个小广场里,山川意境颇有“醉后不知天在水,船满梦压银河”的惬意感觉。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这份初心是难得的。

是东方审美最独特的特征,也是中华儿女独特的滋养。可以说,在“西湖山水”孕育滋养吉利汽车的同时,习字文化也适时成为吉利设计最具“中国味”的表达。

再来说说侧写。目前市面上很多机型在造型设计上对一些智能硬件做了妥协,效果并不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银河之光”对卫星天线、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流媒体后视镜等科技智能硬件进行了全新布局和整合,外形非常简洁。这符合吉利“人人精品车”的品牌理念。

创新无处不在,传承无处不在。

设计也可以遵循“首要原则”

汽车设计发展到今天,如果只是“工业产品”,在汽车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消费者很难认同这种观点。他们会认为汽车至少是“工业艺术品”。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充分竞争的行业会胜出,但汽车行业很多品牌很漂亮的重要原因。

在汽车设计领域,一般来说,总的框架是,美观是主导,功能实现是基础,政策法规是硬要求。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发动机是核心,汽车设计与发动机的互动是深刻而挥之不去的。发动机需要散热和进气,所以设计上必然要求有“格栅”;为了排气,所以设计了不同形状和布局的“尾喉”;你必须把引擎包在机舱里才能有引擎盖的形状...

电动智能时代,以电机为驱动形式,以智能为重要交互手段,汽车设计能有什么样的改变?

显然,传统的建模语言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变化。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汽车设计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根本原因是部分车型本身就利用燃油车的平台“以电代油”。

但随着众多车企电动平台的诞生,功能的改变导致造型设计有了新的需求。比如电池放在地板下面,地板比较厚;前后悬架缩短后,轴距更大;引擎盖曲面加速,引擎盖前端变短,可能导致尾部变粗。

另一方面,智能电动时代到来后,对设计的机械限制更少,科技加持更多,设计发挥和发挥的空间更大。

有人说,对于汽车设计师来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百年运油车的“经典审美标准”似乎不再是束缚。现在大家都在“百花齐放”,但我们不得不说,有一部分是“没戏”的。

比如燃油车时代,前脸就是六个元素的“排列组合”:上进气格栅、下进气格栅、左右大灯、雾灯。同时,前格栅也演变成了一个品牌最大的标志。

电动车时代,前脸设计最核心的元素——进气格栅没有了,留给设计师的想象和发挥空间更少了。但是,这个被去掉的部分恰恰是品牌最大的logo。最大的可识别性没有了,这也是同质化最大的客观原因。

《银河之光》巧妙地避开了这个坑,用光电手段重新诠释了品牌超级符号“Ripple”前脸独特的韵律美。

燃油车时代,吉利独有的品牌超级符号,水波,荡漾在前脸,让吉利大美中国成为汽车。智能电力时代,元素有了新的生命力,光电手段进行了新的诠释。

“银河之光”跳出了千篇一律的面具脸,换上了吉利品牌超级符号的新时代诠释,成为“光之涟漪”的前脸。

写在最后

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奥兹说,“我们需要谈论现在和未来,我们也应该深入谈论过去,但有一个严格的条件: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不属于过去,而是属于未来。”

中国今天的电动车设计,不仅仅是美化工业时代的外形,更是智能电动时代的创新,必须是“颜值、功能、智能”的融合。

诚然,汽车工业的设计经历了百年发展,设计元素早已用尽。因此,当前的汽车设计创新需要更加注重元素的重新组合,以及设计师对文化的挖掘,对品牌的理解和诠释,通过设计对用户表现出真实的关怀。

“银河之光”作为吉利Galaxy系列的原型,无疑符合这个标准。

我们认为,无论是品牌超级符号“ripple”,还是基于中国文化应用于外形设计的细节,以及驾驶舱内部的理念,都是新时代、面向新消费群体的汽车设计新审美标准。

很大程度上,在智能电动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银河之光”奠定了吉利新能源转型的设计基础。

对于吉利来说,在中国电动车设计的新时代,从“银河之光”开始,他们开启了中国全新的电动车设计范式,为中国电动车行业带来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这篇文章来自100人委员会。旅行。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