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智商

这篇文章讲的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概念——智商。我们之前一直在用,但是一直没看懂,不是不想看懂,而是没碰到一本说清楚的书。《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傻事》这本书把这个问题问得很透彻,但我还是要吐槽一下。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还是有点像标题党,导致我的同伴只看了一眼题目就说我在看《心灵鸡汤》。

作者提出了一个“三重加工心智模型”,全书围绕这个模型做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和说明。智商只是其中之一。了解了这个模型,我们就知道如何修正“参数”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我们真的可以变得更聪明!

大脑的运作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功能不同,各有利弊。

自主思维是一个自动处理的过程。当一个人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或刺激时,会先被触发,无意识地执行,比如面部识别、语言理解等。比如有人趁你不注意拍你后脑勺,会立刻引起你的愤怒等等。,这些都是自主思维自动完成的。这些操作一般都是无意识完成的。

这种反应模式具有速度快、自动化、计算量小、能耗低、无需分析所有可能情况的特点。而且不同个体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除了这个研究领域的专家,没有人会在意这种水平差异。如果有问题,通常是先天或后天脑损伤,导致某些认知模块出现问题。于是,我们经常会提到自闭症、失读症等现象。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自主心智理解为人类的本能。人类所有的本能都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然后代代相传的。不仅个体之间差别不大,而且还相当稳定。比如孔子,距今已经有2568年了,但是儒家对人性的各种解释,似乎还是很准确的,我觉得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佐证。

算法思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智能”这个概念。下面我就直接把“算法头脑”换成“智能”。

“智商”是智商的缩写,是通过测试人的智力得到的分数。小时候,我不懂。本以为把一顶充满各种电极的神奇帽子戴在人的头上,打开电源,然后交给电脑终端进行各种操作,结果就出来了。然而,现实并没有那么神奇。其实就是让被试做各种类型的题。分数越高,智商越高。虽然这种测试也一直有争议,但它基本上能准确反映一个人在“智力”方面的能力,即大脑运作的水平。那么我们说的那些智商比一般人高的人到底是指哪些人呢?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很重要,因为认知解耦能力的差异。什么是认知脱钩?

我们知道,人类在从事智力活动时,大多是脱离现实世界的。想想我们中学学的数理化。在学习这些科目时,我们很难直接从生活经验中找到直接的映射,只好在大脑中进行各种模拟,暂时“脱离现实世界”。我们把现实世界在大脑中的直接映射称为“初级表征”,“次级表征”是初级表征的副本,但它与现实世界是分离的,所以可以被操纵,也就是被模拟。一般来说,人类的智力活动是通过屏蔽初级表征而在次级表征下进行的,这样的过程就是“认知解耦”。

从认知能力来看,处理二级表征,即维持它们的脱钩状态,需要很高的认知能力。进化论在这方面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在我们逐渐进化成严重依赖认知模拟的动物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能长期“离开”这个世界。因此,处理世界的初级表征必须具有独特和特殊的地位。脱钩的难度会表现在一些行为上,比如我们在努力思考的时候经常会闭上眼睛(或者仰望天空或者转移视线)。这种行为旨在试图防止主要表征改变,从而干扰正在模拟的次要表征,并避免将真实世界表征与假设场景混淆。

所以可以看出,这些操作在保持模拟和解耦表征的同时,体现的是大脑的计算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智能差异。另外,人的智力特别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人类智力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认知解耦能力的不同,还体现在工作记忆上。工作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是用来暂时存储信息的,所以它是思维过程的一个基本支撑,就像计算机没有记忆就不能运行程序一样。书中关于工作记忆的解释不多,只说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心智加工模型已经完成了两个,还有一个“反射性心智”。什么是反思的头脑?

我们想,如果一个人拥有正常的独立头脑(本能)和高效的算法头脑(智能),我们能说他是个聪明人吗?恐怕不行。否则一个人是否聪明,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那读书还有什么意义?一个人智商高,说明他认知解耦能力强,大脑计算能力强,但他不聪明,否则作者不会说“聪明人会做傻事”。作者这里说的是狭义的聪明,即“高智商”。如果你想变得真正聪明,你需要在“反思你的头脑”上下功夫。

反思性思维对应的是人的“理性思维”。聪明的人一定很理性。理性从何而来?显然不是天生的,但是很多天生的本能总是不理智的,因为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一些对于原始社会来说是理智的行为,在文明社会就会显得非常愚蠢,这应该是* * *学问。毫无疑问,如果我们想要变得理性,我们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得知识,这样知识才能帮助我们变得更加理性。我们把这些能让我们变得更加理性的知识图像称为“心智程序”。

“心智程序”这个概念很形象。就像我们的电脑,仅仅配备一个高计算能力的CPU和内存是不够的。没有一个可运行的程序,它就不能被人使用,所以我们需要给电脑安装各种app来完成各种任务。人也一样。复杂的社会使我们不可能简单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运用概率、逻辑、经济学等多种思维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这些知识或思维方式,就是我们需要的各种“心智程序”。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既可以来源于智力(算法思维),也可以来源于思维方式(反思思维)。换句话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包括两个方面:算法头脑和反思头脑。

通过以上三种心理加工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有三种不同的心理特征。首先,我们需要具备算法心智层面的认知能力来维持抑制和模拟活动。其次,在模拟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所需的心智程序。

在这三种心智中,自主心智对每个人来说基本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智能和反思心智。好在智力是正态分布,没有太大差别。非常高和非常低的智力是罕见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反思心智,因为每个人安装的心智程序都不一样,导致有的人充满智慧,有的人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