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三义的历史发展

童三一,位于前门大街路东,是一家以秋梨膏闻名的干果食品店。清朝嘉庆年间,一位姓李的山西商人在通州开了一家南货村,取名三义镇。专营干鲜品和江南运来的海鲜制品,生意十分兴隆。在北京,他托人在一家有名的餐馆里找了一家破产的布店,买下了位于前门大街东的店铺。清嘉庆二十年端阳节,开店,取名通三义干果海鲜店,意为通州三义镇分号。通三义由三个立面组成。明清时期,密集的人群为前门大街成为繁华的商业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优势,这也是通三益生意越做越好的条件之一。其次,服务态度很重要,童三意讲究四个字:笑、招、忍、淡;笑,就是相视一笑,送走。诀窍是打招呼。耐,就是你做生意要有三分耐气。轻,就是你给顾客拿的零钱和东西,一定要温柔的交给顾客。同时这也是店规,谁也不能违反。这也是童三义做出一举成名的秋梨膏的原因之一。

清末民初是通三义干果食品店最繁荣的时期。民国初年,童三益参加了在北京太庙举办的食品展览会,并专门注册了“秋骊膏”商标。此后,人们看到了一种全新包装的“醉翁牌”秋骊面霜,受到人们的好评,成为展会上的畅销书。后来,醉翁牌秋梨膏在南京和山东青岛展出,海内外人士争相购买。从此,通三益秋骊膏名扬海外。解放后,童三一改“前店后厂”的旧传统。秋梨酱曾经是崇文区一家食品厂生产的。文革期间,童三义的牌匾被摘掉,直到1982才重新挂上老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