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维玻璃秤商标

我只有地理复习大纲。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1,中国地位的优越性:

半球划分: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方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最东端东经135度2分30秒,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

最西端是东经73度40分,帕米尔高原的乌兹贝里山口(乌恰县)

曾母暗沙位于南沙群岛最南端的北纬3度52分。

最北端的纬度是黑龙江(漠河县)主河道漠河以北53度33分

2.中国幅员辽阔:

陆地国土: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邻国14个。

海洋陆地:邻近海域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主要岛屿有台湾省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有六个国家隔海相望。

渤海附近有中国最大的盐田——路畅盐田,东海有中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南海的鱼产量以及石油和天然气产量都是最大的。

图片见教材第4页。

3.行政区域:

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图7教科书的页数

教材10页列出了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4.人口:

中国总人口为6543.8+0.295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中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5人,是世界(每平方公里39人)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各省各地区面积和人口对比见14页。

5.国籍:

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在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数最多。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是云南省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一些民族习俗:蒙古人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孔雀舞;藏族群舞和藏历年;韩国人民的长期鼓励等。

6、地形和地貌:

中国的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大。

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西部是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是平原和丘陵。中国地形有三级台阶:第一级台阶(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级台阶(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级台阶。

每一步的大致情况、海拔高度和地形特征见教材第22、24、26页,主要看主要山脉(走向)、高原、盆地、平原及其相对位置。

中国地形的阶梯状分布对中国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形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潮湿气流向内陆推进,给我国广大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形必然造成我国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河水从较高的台阶流向较低的台阶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东流的大河连接了中国东西部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联系;楼梯交界处的高山山脉成为中国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于第一级台阶上的,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终年积雪,有冰川;内蒙古高原:高原平坦开阔,西北多沙漠、戈壁、肥沃草原;黄土高原:黄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谷众多。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岩溶地貌显著。

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昆仑山和天山之间,包括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中国第二大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纬度最高;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位于巴颜喀拉和祁连山之间,海拔最高,也是大盆地中唯一位于第一级台阶上的盆地;四川盆地: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佳条件,素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被誉为“天府之国”。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广阔的黑土区;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3%,高原占60%。山区常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见教材第29页。山区开发与保护应注意的问题: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

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山脉——武夷山山脉;台湾省山区。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7.南北温差:

在冬天,中国的南北温差很大。1℃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5438年6月+10月漠河镇与海口市平均温差接近50℃。冬天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镇。

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部分地方气温普遍较高。夏天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中国从北到南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温度带的划分见教材第33页。

8、事物干湿的区别:

年降水量总的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一个地方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反映了那里气候的湿度。中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中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见教材第35、36页。干湿地区在景观、建筑和农业方面的差异,见教材第36页和第37页。

9.气候: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变化显著,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冬季寒风干冷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湿润,形成了中国的雨季。

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将中国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见教材第39页。主要是降水量的差异,主要是海陆的位置和地形造成的。

中国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见教材第42页。

很多特殊天气:主要是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等。许多干旱和洪水。洪水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分布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10,江湖:

内河、内河、外河、外河的分布见教材第44页。流入面积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3,但水量只占全国的5%。流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水量占全国的95%。

内流区: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和天山冰雪融化的水。内陆湖一般是咸水湖(青海湖)。

流出区:河水来源主要靠降水。有三个主要流出区域。

(1)太平洋流出区域

中国出流河流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南部地区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北方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流入渤海。上游水力资源丰富,可用于发电和灌溉(宁夏平原已成为“江南”和河套平原)。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下游河道变宽,坡度减缓,水流减缓,泥沙堆积,河床抬高——“地上的河”。流域水系,见教材第48页。上游修建大型水库,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黄河和冰凌。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流入东海。是中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被誉为“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长江的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流域水系,见课本第53页。段落和支流的名称。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洪涝灾害:降水集中,中上游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长江河道弯曲,中下游湖泊萎缩(围湖造田)使其蓄洪能力下降。

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早的人工河。它自北向南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中国五大淡水湖(按面积排列)分别是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浙交界)、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2)北冰洋外流区(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

(3)印度洋流出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孟加拉湾)。

1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并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回收的自然资源。(土地、森林、水利水电等。)

不可再生资源:总是使用一些较少的自然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可以永久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应该珍惜和节约使用。

中国的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将继续减少;资源使用不当、保护不力和管理不善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不当破坏和浪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12,土地资源:

按照土地的用途和利用方式,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都是农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中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和林地不足,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见教材第67页。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土地利用程度高。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丘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地分布广泛。畜牧业在西部内陆地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表见教材第69页。

土地资源的利用: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被人类合理利用或破坏,就会造成土地资源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我国土地利用中对土地的破坏包括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和土地沙化。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依法用地、规划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开展“保护土地、耕地和环境”的宣传活动;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乱占耕地。

13,水资源:

地球上97%的水是海洋水,人类需要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水的2.5%。淡水资源多为极地和高山冰川,其余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中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在110之后。全国普遍缺水。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布和区域分布很不均匀。从时间分配上看,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容易造成洪涝,冬春季降水偏少,容易造成干旱缺水;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南方水资源占80%以上,北方不足20%,尤其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修建水库可以有效调节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如三峡(长江)、小浪底(黄河),在防洪和水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汛期蓄水,减缓下游洪水,枯水期防水,增加下游水量,具有防洪、发电、灌溉和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不同地区水资源分配不均的有效途径。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在缓解中国北方严重缺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水北调工程是将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输送到缺水严重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分为三线:东(扬州-京杭运河-天津-河北-山东)、中(丹江口-京津冀)、西(雅砻江、金沙江-黄河上游)。引滦入津是将滦河水引入海河水系,以缓解天津缺水问题;引黄济青。

从整体上看,我国水资源利用,一方面供应紧张,缺水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利用率低,浪费惊人;此外,水污染严重。节水和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措施见教材81页。

14,运输:

现代交通是指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和其他工具的运输。

交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交通也被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锋”。

铁路线、公路线、航线、航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东部地区交通网络密度高,西部地区交通网络密度低。中国交通网见教材第89页。其中,要注意大城市所缺乏的交通功能,即交通枢纽城市属于哪种类型,是单一的交通枢纽,还是铁路-公路枢纽,铁路-航空枢纽,还是多种综合枢纽。

中国的高速公路建于1984,也就是上海-嘉定。主要高速密集区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区城市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资金充裕,有建设高速公路的需求和物质需求。主要公路的分布见第90页。

铁路运输是中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主要铁路线分布见91页。掌握一些主要铁路线和铁路枢纽,每条铁路线的起点和终点代表哪个城市。

南北方向:京哈线、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哈大线、刘娇线、宝成-成昆线、青藏线。

东西方向:京包兰线、陇海-蓝欣线(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国段)、沪杭浙赣湘黔昆线、向莆线。

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景光、陇海)、武汉(景光、象屿、长江水道)、南昌(京九、浙江、江西)、徐州(京沪、陇海)、兰州(陇海、宝兰、蓝欣)、宝鸡(宝成、陇海)、株州(景光、浙江、江西)

选择运输方式时,要考虑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如速度、运费、运输量等。,以及出行目的、货物性质和数量、运输距离等。

15,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所有利用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产品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图片见教材第98页。

中国农业的区域分布主要是东西、南北差异。东西以年降水量400 mm线为界,见教材第100页。

种植业、林业和渔业是东部的主要产业。东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区以种植为主;林业集中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南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是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是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由于西部降水稀少,种植仅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山谷和绿洲。

四大牧区: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牧区。主要牲畜品种:三合马、三合牛、滩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第二大牧区。主要牲畜品种有:细毛羊、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和田羊、伊利马等。西藏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业区。主要牲畜品种有藏牦牛、藏绵羊和藏马。青海是中国第四大牧区。

南北差异主要是降水和热量的差异。农作物有粮食作物(水稻,南方适宜麦稻,北方适宜小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主产区),糖料作物(南方种植甘蔗,北方种植甜菜),棉花(南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三平原:东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甜菜,受气候条件限制,一年只种一次;华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和温带水果,多为两年三季或一年两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稻、棉花、油菜和甘蔗一年可以收获两三季。见教材第101页。

因地制宜:考虑自然条件(地形、土壤、降水等。)和社会条件(离城市远近、市场需求、农业技术装备、农民受教育程度等。).

挑战与对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防止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

16,行业:

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获取自然资源,并对原材料(矿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过程。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因素,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和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工业分布:以沿海、沿江、交通线为特征。

京广、京沪、哈大铁路沿线的工业基地;黄河流域是重要的能源开发产业带。在长江沿岸,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区。沿海地区集中在长三角、辽宁中南部、京津唐、珠三角,以及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工业分布见教材110页。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北京中关村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实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产业,其产品科技含量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科技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比例显著;在销售收入中,很大比例花在研发上;产品更新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不同地理位置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不同的产业发展重点:沿海地区依托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重点发展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边境地区依托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地缘优势,发展贸易型产业;大陆将依托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更多与军工密切相关的产业。见教材第114页。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上海:优化调整了产业的产业结构。上海工业的变化;北京:快速的增长速度推动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中关村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网购、SOHO一族、网络社区等。)

补充知识:

1,说出下列地理现象差异的原因:

(1)中国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的特殊景观得益于气候(季风带雨热)。

(2)长江中下游与青藏高原大致处于同一纬度,但气候差异巨大的原因是地形(青藏高原海拔高)。

(3)长江中下游与阿拉伯半岛大致处于同一纬度,气候的巨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和(夏季风)的影响。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纬度大致相同,但降水量相差较大。(海陆位置,夏季风)。

(4)在不同的温度带种植不同的果树;不同的温度区有不同的内部烹饪系统;南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也有所不同。原因是(纬度因素,热量(温度))。

(5)东西部植被不同;东西部的农业类型不同,东部以农耕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西方建筑的屋顶结构不同,东南为坡屋顶,西北为平屋顶。(不同降水量)

2、复杂多样气候的影响:

(1)使得中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2)形成不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3)人们的饮食习惯也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寒冷潮湿,喜欢吃辣椒;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

(4)人们的服饰也是五颜六色的,因为适应了气候。比如西藏的藏袍,就是为了适应西藏日差(地形)的气候特点而设计的;

(5)建筑特色因地而异。北方屋顶坡度小,墙体厚,南方屋顶坡度大(温度,降水)。

3.黄河各河段灾害的成因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上游:草地退化、沙化严重;气候趋于干燥;植树种草。

中游:水土流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众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遇到暴雨,大量泥沙和雨水流入黄河。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下游:地面上的河流;黄河进入平原下游,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使河床逐渐抬高;加固黄河大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