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汉字大致经历了七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如下:

1,甲骨文。到了商代晚期,“表意符号”演变为相对定型的“甲骨文”,即刻在动物骨头和乌龟龟甲上的文字。这是“汉字”的第一阶段,也是“现代汉字”的始祖。甲骨文笔画细,直笔多,转折多。

2.金文。西周时期,青铜器开始广泛使用,出现了刻在青铜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金文”,又称钟鼎文、石鼓文。金文的笔法很粗,用很多弯笔,很多硬块。

3.篆书。到了秦朝,文字统一了,有了分寸。宰相李斯将当时的文字收集整理,简化,美化,形成了“篆书”,又称“秦篆”,是小篆和大篆的结合体。汉字发展到篆书阶段,逐渐开始在轮廓、笔画、结构上定型,弱化了象形意义,使文字更具象征性。

4.在西汉时期开始流行的隶书被称为“韩立”。隶书发挥了毛笔的书写特点,出现了一波三折的“蚕头鹅尾”,便于书写。

5.楷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羲之和王献之创造了楷书。楷书借鉴了篆书的圆笔画,又保留了隶书的方、直,去掉了“蚕头燕尾”。汉字的结构基本固定,当时称为“真书”。后人把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改为楷书。

6、草书。从汉初到唐朝,汉字出现了“曹彰”、“今草”、“狂草”等草书形式。草书的特点是书写速度快,流畅,很有节奏和艺术感染力。

7.运行脚本。从晋代开始,在楷书和草书之间出现了一种汉字,叫做“行书”。行书不像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不像草书那样奔放难辨。它优雅开朗,字体灵活贯通,所以它仍然是最受欢迎和最常用的中文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