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心理学案例

1924 165438+10月,霍桑工厂的科研人员在我厂继电器车间进行了一项关于光照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见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光照强度的增加或减少,效率都可以提高(有两个女工,即使在光照减少到几乎是月光的情况下,也能维持生产效率)。随后,研究人员还测试了不同工资、福利条件、作息时间比例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没有发现预期结果。

1927梅奥等人受邀参与这项工作。从1927到1932,他们以“继电器组装组”和“云母剥离组”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进行照明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高产出。研究人员从这一事实中认识到,参与实验的工人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并促使团队成员培养高度的团队精神。这说明员工的士气和群体中的社会心理氛围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人在1928 ~ 1932采访了工厂的2100名员工,对士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开始他们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提纲提问,了解员工对工作、薪酬、监督的意见,但收效不大。后来的采访改成了员工自由发表意见。因为面试过程既满足了员工的尊重需求,又给员工提供了发泄不满和提出合理建议的机会,员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增。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研究者在1931 ~ 1932期间对该群体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正式群体中存在着一个非正式群体,既有无形的压力,又有天然的默契,还有天然的领导者,它制约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史上,霍桑的实验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放在首位,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极大地促进了管理心理学的形成。梅奥根据霍桑的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管理。人际关系管理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的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具有推理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人员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意识,工会和工厂以外的其他力量对员工态度的影响。

“延迟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实验,叫做“延迟满足”实验。实验者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告诉孩子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你等20分钟再吃,你会得到两份。有些孩子迫不及待地马上吃糖;还有的孩子憋着脾气,闭上眼睛或把头靠在胳膊上睡觉,有的孩子自言自语或唱歌转移注意力消磨时间来克制欲望,从而获得更丰厚的奖励。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用毅力获得两块软糖的孩子,到了中学阶段,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自信心和独立精神;那些经不起忽悠诱惑的孩子,往往屈服于压力,回避挑战。在随后几十年的追踪中,也证明了那些有耐心等待两块糖的孩子,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恰当地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确保目标实现的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一项“感觉剥夺”实验:在实验中,给受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调发出的单调声音来限制他们的听力;手臂上戴纸套和手套,腿和脚用夹板固定,限制触觉。受试者独自呆在实验室里,几个小时后,他们开始感到恐慌,然后产生幻觉...待在实验室三四天后,受试者会出现许多病理和心理现象:幻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要几天才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说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都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多与外界接触,人才才有更大的动力,才能更好的发展。

情感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个孩子生的两只小羊放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一只小羊在水草田里和羊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只和另一只小羊拴在一起的狼总是能看到面前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恐慌的状态下,他根本吃不下任何东西,很快就死于恐慌。医学心理学家也用狗做嫉妒实验:一只饥饿的狗被关在铁笼子里,笼子外的另一只狗在它面前吃肉和骨头。笼子里的狗,在急躁、愤怒、嫉妒的负面情绪状态下,有一种神经质的病理反应。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对、冲动等负面情绪是破坏性情绪,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会导致身心疾病。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越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就越能化压力为动力。

实验——迷宫中的白鼠

迷宫里的白鼠

设置一个非常复杂的迷宫,迷宫的尽头有一个非常丰富的奶酪,把老鼠放在迷宫的入口处。起初,老鼠凭借其独特的嗅觉和灵性,很快找到了通往迷宫的最佳路线。后来,科学家在这条路线上设置了障碍物,老鼠按照记住的路线跑来跑去。当他们确定这条路线找不到奶酪时,就开始探索其他路径,直到最终找到奶酪。

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基础心理学中常用的实验

大西洋的心理学实验

大西洋的心理学实验

1900年7月,一位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医生独自驾着一只独木舟驶入了风大浪急的大西洋。他在进行一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心理学实验,他准备用自己的生命付出代价。

林德曼博士认为,只要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他就能保持身心健康。当时德国全国上下都在看这场独自横渡大西洋的悲壮冒险。65,438+000多名勇士先后横渡大西洋,但都失败了。没有人活着。林德曼博士认为,这些受害者起初并没有在身体上被打败,而是主要死于精神崩溃、恐惧和绝望。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他不顾亲友的反对,亲自进行了实验。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多次濒临死亡。他甚至眼前出现幻觉,动作感麻木,有时真的感到绝望。但这个念头一兴起,他立刻大声自责:“懦夫,你想重蹈覆辙,死在这里吗?”不,我会成功的!“生活的希望支撑着林德曼,最后他成功了。回顾自己成功的经历,他说:“我从心底里相信我会成功。这种信念在困难中与自己融为一体,充斥着我身边的每一个细胞。“他的实验表明,只要人不对自己失望,充满信心,精神就不会崩溃,就有可能克服困难,生存下来,取得成功。

在中国1976唐山大地震中,很多死者死于绝望而非干渴和虚脱。据观察,他们身上没有任何伤痕——除了被自己双手覆盖的伤痕,他们在极度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一对夫妇在被困地下三天后活了下来。在他们被埋在地下的日子里,痛苦和饥饿几乎要了他们的命。丈夫找来一把菜刀,试图挖出一只张开的手,但四周都是水泥地面。菜刀除了切掉一点灰尘,没有任何作用。但是菜刀砍在水泥地上的声音让他的妻子振作起来。她一直问丈夫:“快了吗?”是不是快挖出来了?”丈夫也满怀希望地说,“很快,很快。"

聪明的丈夫用“希望”拯救了妻子和自己。

心理学家从大量的观察事实中发现,在危险的情况下,往往是那些乐观自信的人活了下来,因为他们从未失去希望。

对于希望效应,心理学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他们让许多人回答“你的希望是什么?”问卷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越有希望的人(无论是大是小)越自信,越注重生活的乐趣,越有活力。那些没有明显希望或希望不大的人往往表现出冷漠、悲观和抑郁。一个富人在试卷上只填了一句话:“我没有希望了,我所有的希望都满足了——除了永生。这能算是希望吗?”经查,该富豪患有重度抑郁症。心理学家联系了他,建议他从事一些特定的活动,并列出一个阶段性的时间表,比如训练孙子,支持一个足球俱乐部。经过引导,通过不断的和各种希望的“煎熬”,财主在精神上有了改变。

希望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欲望。一些刚刚步入社会和人生道路的年轻人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多是因为对生活失望,甚至积累绝望。而一个对生活抱有希望的人,无论环境多么艰难,都会在环境的改造中发挥自己与环境竞争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地位。

让我们一起寻找生活的希望,让她带领我们前进。

双耳听力实验

在一次实验中,Cherry (1953)将两种材料同时呈现在被试的耳朵上,要求被试大声地跟着从一只耳朵听到的材料走,并检查从另一只耳朵获得的信息。前者称为随耳,后者成为非随耳。结果表明,被试从非跟随者耳朵中获得的信息很少,当英文原文材料以法语或德语呈现时,或者文字颠倒时,被试几乎找不到。这个实验表明,从跟随耳输入的信息因为被关注而被进一步加工处理,而从非跟随耳输入的信息因为不被关注而不被接受。

1960年,在一次实验中,格雷等人通过耳机将一些字母音节和数字依次呈现在受试者的耳边。左耳是ob-2活性的;右耳:6-jec-9。受试者被要求跟随一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并在刺激出现后做出报告。结果表明,受试者的报告不是客观的和6-jec-9的,也不是客观的6,2-JEC和TIF-9的,而是客观的。格雷的实验证明,一些来自非跟随耳的信息仍然被处理。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有趣的心理实验

从65438到0993,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立即进行空间推理测试,发现大学生的空间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角度思考促进大脑功能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听音乐等传统上被视为“休闲”的活动可能对大脑潜能的开发具有一定的价值。

音乐:神奇的力量科学家发现,当人们听到18世纪欧洲的巴洛克音乐时,他们的心跳、脑电波和脉搏会逐渐与音乐的节奏同步,从而变得缓慢而和谐;血压也会相应下降——此时整个人会有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同时,实验证据也表明,经常听巴洛克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一些心因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虚、失眠、糖尿病等。

戈登教授发现莫扎特效应后,他们对小学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让一群小学生在钢琴训练后弹奏一首关于比例和乐谱的数学电子游戏;另一组小学生在英语培训后玩游戏。结果发现,接受过钢琴训练的小学生游戏成绩比接受过英语训练的小学生高15%。如今,研究人员发现,音乐不仅对小学生的成绩、百分比运算能力和时空推理能力有促进作用,而且对阅读理解、言语记忆等心理能力也有重要影响。

有科学家认为,音乐欣赏包括空间感知和空间推理能力,这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可以强化人脑中潜在的神经结构,从而提高相应的数学能力——就像肌肉训练可以强化人的运动能力一样。其他科学家认为,音乐可能与我们的右脑活动更相关。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加强音乐训练,就能相应地促进右脑活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音乐的魔力不止于此。医生经常发现,帕金森病患者的行动和反应都很慢,但当他们听音乐甚至脑子里想着音乐时,他们可能会奇迹般地恢复一些功能性天赋,一旦音乐停止,他们就会变得无法动弹。这说明,虽然“莫扎特效应”等发现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证实,但音乐在促进大脑功能方面的神奇力量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于已经失去了意志和行动联系的患者来说,音乐可能会重新连接起断裂的“链条”。

锻炼: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过去,在人们的印象中,锻炼和智慧似乎是两个对立的东西。人们总以为“四肢发达”就一定是“头脑简单”。但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不仅运动和智慧可以相互协调,而且运动还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家发现,对婴儿进行适度的、有规律的摇晃,可以促进其大脑的发育,尤其是前庭系统的功能。前庭系统在正常心理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每天都参加体育活动,包括旋转、跳绳、做操、翻筋斗、打滚、在平衡木上行走、在操场的一些低矮的运动器械中攀爬、滑行、翻滚和跳跃,以及在教室里参加集体游戏,将有助于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科学家认为,这些游戏有利于儿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前庭感觉等的发展。,并统一他们的感官,从而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

对于孩子来说,适度参与体育活动,会有效促进大脑的发育,使许多重要的心理功能快速发展。即使是成年人,闲暇时参加体育活动,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也能缓解大脑的工作压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工作。

泽纳克效应

泽格尼克命令受试者做20项指定任务,其中一半被允许完成,另一半被中途叫停,没有完成。科目***32人。实验结果表明,完成作业的记忆优于已完成作业的记忆。比如RC代表已完成作品的召回件数,RU代表已完成作品的召回件数,P是两种召回件数的比值,即RU/RC,用来定量表示哪种作品容易召回。如果P等于1,两个作业的记忆是一样的;如果P大于1,完成的工作容易回忆;如果p小于1,则完成的工作容易回忆。实验结果p的范围从0。八比三。5,平均1。9,即RU的内存几乎等于RC的两倍。

为什么未完成的记忆量要比完成的作品好?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未完成的工作带来的情绪冲击。但是,如果工作以三种方式处理:一种是允许完成,另一种是中途停止。结果显示,半途而废后给予已完成工作的回忆量优于上述两者,这意味着半途而废引起的情绪只能用心理紧张系统是否解除来解释。已经完成的作品造成的心理紧张系统还没有解除,所以回忆比较多。半途而废的未完成的工作不仅容易回忆起来,而且在做了其他工作后往往会重做。

心理实验:你是喜新厌旧还是越来越喜欢?

人们常说“喜新厌旧”。似乎人们更喜欢新鲜事物,却对熟悉的事物感到厌倦。

真的是这样吗?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隆兹做过一个实验:他给参与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有的照片出现了20多次,有的出现了十几次,有的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看这些照片的人会评价他们有多喜欢这些照片。结果发现,参与实验的人看到一张照片越多,就越喜欢。他们更喜欢看过二十多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换句话说,你看它的次数增加了你的喜欢程度。这种现象叫做“见得多”。

多看的效果不仅在心理实验中有,在生活中也经常发现。比如我们认识的新人中,有时候会有长得不好看的。一开始,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很丑,但是在见过这个人很多次之后,我们就渐渐觉得他不丑了,有时候甚至会觉得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亲友之间经常联系可以增进感情,否则可能会逐渐疏远。另外,如果你仔细观察,可能会发现,经常出现在领导身边的人,往往更受领导喜欢。这可能也是看多了的效果吧。

所以,想要被别人喜欢,别忘了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多“看”你。但是,请注意,多读的次数是有限制的。太熟悉可能会产生厌烦情绪。(《中国青年报》)

心理学领域的痛苦实验

心理学领域的痛苦实验

-

许多最痛苦的实验都是在心理学领域进行的。从65438到0986,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赞助了350种实验。该研究所只是资助心理学实验的联邦基金会之一。这个机构用来直接操纵大脑的实验是11万美元,500万美元用于药物对行为的影响,300万美元用于学习和记忆的实验,大约200万美元用于睡眠剥夺、压力、恐惧和焦虑的实验。这个美国机构每年在动物实验上花费超过3000万美元。

心理学领域使用的实验方法是电击。它的目的可以是找出动物对不同惩罚的反应,或者训练动物执行不同的任务。在这本书的第一版中,我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实验者如何电击动物。现在我只举一个例子:

在匹兹堡兽医医院工作的雷和巴雷特曾经电死了65,438+0,042只老鼠的脚。然后用杯状电击棒强烈电击小鼠的眼睛,或者用电击夹夹住小鼠的耳朵,引起痉挛。他们报告说,一些老鼠“成功完成了第一天的训练”,“在第二天训练前生病或死亡”。

现在,当我写这本书的第二版时,距离他们提出他们的报告已经快20年了,但类似的实验仍在进行,但他们想在侧面细节上做一点小小的改变: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Rieks和Danny将老老鼠放入迷宫,当它们误入歧途,3秒钟内未能做出正确选择时,他们使用电击。他们总结道:“这个结果显然让人想起了早期的一个老鼠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老鼠被电死在T型迷宫选择点前面的杆子上,以测试老鼠是站着不动还是后退。..... "(换句话说,新的实验只是在选定的点上电死了老鼠,而更早的实验是在选择之前电死了老鼠——这真的没有什么重要的区别。)实验者接着引用了1933年和1935年直到1985年的实验。

下面的实验只是为了证明发生在人身上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老鼠身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Kurt Spence和Larry Squier在同一个实验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电击,来测试“抽搐性电击”对老鼠记忆力的影响。一个盒子分两面,一面有光,一面没有光,鼠标放在有光的一面。当老鼠从光亮的一面走到暗淡的一面时,它的脚会抽搐和受到冲击。经过“训练”后,老鼠接受了“抽搐性电击”...每四次,中间休息一小时...而且每次都抽搐。”结果,痉挛引起了倒退性失忆,持续了28天。Spence和Squier说,这是因为老鼠不记得要避免进入黑暗面,所以受到了惊吓。这两人表示,他们的发现与施奎尔之前对精神病人的研究“一致”。他们承认,实验结果不能“有力地支持或否定”健忘症的理论,因为“不同的种族群体有很大的差异”。然而,他们宣称:“这些实验扩大了实验动物和人类之间健忘症的相似性。”

在不来梅化学工业公司美国分公司(位于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工作的佩特尔和米尔格勒训练老鼠和猴子通过压条来获取食物。然后,在鼠猴的脖子上套一个铁环,每得到一粒食物,就电击一次。只有等3个小时再按栏吃饭,才能避免触电。老鼠和猴子花了八周时间,每天六小时,才学会如何用这种方式避免电击。据说这个实验创造了一个“冲突”的情境。然后研究人员给猴子喂食药物,看它们是否会忘记之前学到的“教训”,并因为药物的影响而再次受到惊吓。实验人员报告说,他们也用老鼠做了这个实验,这个实验“可能有望帮助找到抗焦虑药物。”

限制实验已经进行了85年。1982年,纽约“动物联合行动”协会披露了一份报告,有1425篇关于动物束缚经典实验的论文。遗憾的是,威斯康星大学一群实验者发表的一篇论文揭示了上述论文大部分是无用的。苏珊·马尼卡和她的同事对140只老鼠进行了电击。在一种情况下,他们可以逃脱,在另一种情况下,他们不能逃脱,为了比较他们之间的恐惧程度。以下是他们做这个实验的借口:

从65438到2005年,大量的实验旨在研究它们在暴露于可控和不可控的恶劣条件下的行为和生理效应之间的差异。总的结论是,暴露在无法控制的恶劣条件下会使机体更加抑郁。

在老鼠受到各种电击后,有时它们能逃脱,有时它们不能逃脱,实验者仍然不确定是什么导致了所呈现的结果。然而,他们说,他们认为他们的结果很重要,因为“他们对15的数百次实验的可靠性提出了一些问题。”

换句话说,动物被电击15年,没有产生可靠的结果。但在心理学实验这个奇怪的世界里,这种不可靠只是给了他们借口,让他们对动物做更多无法避免的电击,从而最终得到“可靠”的结果——而且要记住,所谓的“可靠”只是针对那些被困在笼子里无法逃脱电击的动物。

另一个同样无用的实验是所谓的“习得性无助”实验。“习得性无助”被认为是人类抑郁症的一种。1953年,哈佛大学实验者所罗门、卡明和韦恩把40只狗放在一个叫做“穿梭箱”的东西里;盒子被分成两边,中间有一道屏障。一开始屏障只有狗背的高度。从格栅箱的底部对狗的脚施以数千次电击。如果狗学会越过障碍物跳到另一边,它们就能逃脱电击。然后,进行了狗的跳跃实验。当狗跳到另一边时,实验者也给格栅通电,狗要跳100次才能停止电击。他们说,“当狗从一边跳到另一边时,它发出了有望避免电击的释放声,但当它到达另一边的格栅并再次受到电击时,它发出了尖叫。”接下来,实验者用透明塑料玻璃将其挡在两边之间。狗触电后跳到另一边,用头撞玻璃。狗开始“拉屎、撒尿、尖叫、颤抖、畏缩、咬设备”等等;但是18天到12天之后,这些狗,无法逃脱电击,不再反抗。实验者表示,他们对此感到“感动”,并得出结论,在双方之间放置透明玻璃和电击“非常有效地”消除了狗的跳跃意图。

这项研究表明,反复给动物不可避免的强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对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加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马丁·塞利曼是一位杰出的实验者。他用如此强而持久的电流从钢格栅地板上给笼中的狗通电,使狗不再试图逃跑,处于无助状态。塞利曼和他的同事史蒂文·迈尔和詹姆斯·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

当一只正常的、未经训练的狗被训练在箱子里逃生时,以下行为是正常的:在第一次电击时,狗会惊恐地奔跑、拉屎、哭叫,直到它迅速爬过障碍物,以此类推,直到可以有效避免电击。

再者,塞利曼把狗绑起来,让它们在被电击时无法逃脱。当这些狗被放回穿梭箱时,它们可以在受到惊吓时逃脱,塞利曼发现:

这样的狗在梭箱第一次电击时的反应,就像一只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狗。但它很快就停止了运转,默默地等待,直到电击结束。狗没有跳过障碍物来躲避电击。它宁愿说“放弃”,也要被动地“接受”电击。经过反复测试,这只狗仍然没有逃跑,而是忍受了每次50秒的强烈而有节奏的电击。.....一只遭受了不可避免的电击的狗,...会受到电击而不企图逃跑,次数不限。

80年代,心理学家继续做这个“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在费城的天普大学,菲利普·珀西和其他三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识别警示灯,并让它们知道五秒钟后会有电击。一旦老鼠明白了警示灯的含义,它就可以走进安全区域,避免触电。老鼠学会这一步后,实验人员再次封锁安全区域,使老鼠遭受电击的时间比之前更长,无法逃脱。可想而知,即使后来能逃脱,老鼠也不可能很快学会再次逃跑。

珀西和他的同事让372只老鼠遭受难以忍受的雷击,以测试帕夫洛的限制和习得无助之间的关系。他们报告说,“实验结果并不十分确定习得的无助性”,“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存在。”

马丁田纳西大学的布朗、史密斯和彼得斯花了很多时间为金鱼制作了一个特殊的穿梭箱,或者也许是为了看看塞利曼的理论在水中的适用性。实验者对45条鱼做了65次电击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获得的数据无法支持塞利曼的习得性无助感理论。”

这些实验者让许多动物遭受强烈的痛苦,首先是为了证明一个理论,然后是为了反驳它,最后是为了支持修正后的理论。史蒂文·梅尔(Steven Maier)与塞利曼和吉尔(Jill)共同撰写了一份关于狗的习得无助感的报告,他曾因让习得无助感模型长期流行而名利双收,但在最近的一篇评论中,他对这种类型的动物抑郁模型的有效性有如下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