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的起源与发展

1)姓氏

彝族人大多自称“苏诺”、“那苏”、“涅苏”(或其后的“泼”,彝语意为“人”),因为彝族分布广泛。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自称名字。据不完全统计,直到解放前夕,有:那洛坡、米沙坡、普拉坡、普瓦坡、阿西坡、舒尼坡、里坡、格坡、罗坡、罗屋坡。苏诺、、聂苏都是彝语,诺、那、聂都是不同方言语音差异造成的,都是“黑”的意思(也有“虎”的意思)。在彝族人的观念中,黑色包含着深、广、高、大、强、多、高贵、主观的含义。“苏”是群体、人民、家庭的意思,“苏诺”(或“苏娜”、“聂苏”)是“主观民族”、“黑色民族”的意思。从1950开始,彝族人选择丁仪的“彝”作为姓氏,取代了旧历史文献中的“彝”字。

(2)、民族血统?

彝族起源于古代羌族的彝族。由于中国史籍记载较少,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各种说法:在南方,即古代越南人和马来人;在东方,楚人说;在西方,西藏或称藏缅边境;云南土著说;河湟古羌人北来说;此外,还有濮人说、鲁人说、云南土著说。6000-7000年前,生活在中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八方发展,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去。3000多年前,这个向西南游的古羌人,在安宁河流域的杜琼金沙江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沿岸定居。滇池和的居民在历史上被称为“越羌”、“清羌”、“蛮夷”、“县夷”、“左”,一直与当地的博(浦)人、辽人、汉人融合,成为彝族的先民。?

在古羌人和西南土著部落融入博的基础上,昆明人与博(普)的融合是彝族形成过程中的新发展。魏晋以后,昆明人与博(普)的融合发展为今人的融合。从汉代到六朝,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左人,有时左与蒲并列。?

自隋唐以来,彝族先民中就有乌蛮和白蛮之分。乌蛮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来,而白蛮主要由老、普等民族组成,并与其他民族融合。?

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活动一度遍布滇、川、黔三省的中心地带和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区域应该是毗邻三省的广大地区。全国各地的彝族都有同样的来自钟某友的传说。据《水庵完整家谱》计算,清康熙初年已传85代,最早可追溯到战国初期,所生六子已发展为“六祖”部落。

彝族的起源和形成。彝族的祖先与分布在中国西部的古代石人和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时,彝族的一个祖先以“昆明”为名。东汉的“叟”也是当时彝族先民的称呼。唐宋时期的乌蛮人(元代以后称为“罗罗”)是彝族的直接祖先。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同历史条件,彝族的形成一直是二元的。以云南彝族为代表的一个分支是在国家产生的基础上形成的。唐朝南诏国的建立,标志着这个彝族的真正形成。另一种以四川凉山北部的彝族为代表。他们从来没有建立过国家,而是先团结成部落,再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2.彝族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即四川大渡河以南、雅砻江支流安宁河两岸的大凉山地区,云南金沙江、元江、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地区,以及云南西部的华坪、宁蒗、永胜,被称为云南的“小凉山”,贵州的安顺、毕节。彝族分布的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比较差,大部分是地势非常复杂的高山,部分属于极寒山区,很少有平坝和河谷。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秦汉时期,彝族先民的活动中心在云南滇池和四川杜琼(今西昌东南)一带,从事农耕或游牧业。后来,它沿着伊诺和曲邑两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向南迁移。魏晋南北朝前后,逐渐从金沙江、安宁河流域、滇池、哀牢山向云南北部、云南南部、贵州西北部、广西西北部扩展。唐朝的南诏国和宋朝的大理国的建立,将彝族的分布扩大到了受国家影响的地区。到了元朝,中央政府在云南彝族聚居区设立了陆、府、州、县、宣威等部,在贵州西部(今黔西、大方一带)设立了宣威,在雷博、平山、金沙江设立了马湖路,在西昌、冕宁、普格设立了建昌路,在大小凉山设立了罗罗宣威。这一行政区划的确定,基本稳定了彝族的地理分布。明代在彝族地区实行流官、地方官、地方官三种行政措施,扩大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影响,大量汉族移民对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清代“改土归流”的做法加强了对彝族地区的直接统治,进一步促进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