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工自发血液?

“人造自体血”颜色鲜红,含有治疗贫血的配方。它制作出来后,得到了中国政府和租界当局的认可,有一段时间很受欢迎。当时,中国人被嘲笑为“东亚病夫”,但他们中有很多人实际上是贫血患者。这药对其有特效,堪称“对症下药”。

“自血”原名“补血”

翻阅大量历史文献发现,“人造自体血”确实是中国人自己研发的,也曾经卖的很好。1907,由、夏、谢瑞卿、陈烈卿共同经营的上海五洲大药房正式开业。该店位于上海市广西路福州路口,由谢瑞卿任经理,黄楚九任生活总监。这时,谢瑞卿研制出一种中成药,并开始命名为“博罗德补血”(“博罗德”是英文“血液”的音译)。但由于药名的各种笔画,国人并不理解,后来改名为“人造自发血”。

经过黄楚九的宣传,这种药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华北和南洋都打开了市场,成为五洲大药房的丰富产品。天津卖的“人工自发血”就是这种“博罗德补血”。

“新世界”换来“自发血液”

五洲大药房赚钱多,股东之间有矛盾。1911中,谢瑞卿经理借故退股,黄楚九邀请中英大药房汉口分店经理向松茂担任经理。向松祚才华横溢,与黄楚九关系密切。当谢瑞卿提出辞呈时,黄楚九立即想到了他,并发电报邀请他来沪担任五洲药房的经理。向松茂出于尊重,来到上海赴任。

向松祚的经营特点与黄楚九有些相似。他们开拓进取,敢想敢做,重视广告的宣传效果。他上任后展开了改革,变卖了店内的豪华陈设,充实了资金周转,搬了新址,改变了内部机制,设立了药品总经销处、零售部和批发销售部。一方面扩大药品进口,另一方面发展自制药品。除“人工自血”外,还增加了健胃补虚的“天补汁”,清血解毒的“海波药”,补脑润肠的“树皮丸”,化痰止咳的“助肺呼吸胶”。向松茂的改革,再加上这些中成药的问世,使得五洲大药房的名声大振,利润翻倍。

五洲大药房和中法大药房一样,在上海声名鹊起,股东之间矛盾不断。有了一定实力后,向松茂决定在天津成立自己的“五洲”分公司,销售自己的“五洲”品牌产品,独立拓展业务。为此,他与黄楚九进行了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黄楚九将其持有的五洲大药房股份送给向松茂,向松茂将其持有的沪上知名的“新世界游乐园”股份送给黄楚九,然后五洲补偿黄楚九2.25万元现金,作为恢复黄楚九在五洲的终身董事职务、终止“人工自血”提成的补偿。达成协议后,双方委托律师在报纸上发表声明。就这样,到了1916年6月,黄楚九彻底从五洲大药房剥离出来,由向松茂一人经营,这个“人造自发血液”基地就设在了天津。

“自发血液”随他而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向松茂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十九路军奋力抵抗侵华日军,伤亡惨重。向松茂接受了生产军用药品的任务,亲自督促,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以满足前线的急需。

当时位于四川北路(现上海武进路)老目标路口的五洲大药房第二分店,靠近战区,被11员工留守。65438年10月28日晚,一辆日本军车逼近该店,被我爱国者拦下。第二天早上,日军包围了商店,强行进入搜查,发现了志愿军的制服和抗日宣传品,留守员工全部被捕。向松祚闻讯,义愤填膺,决定前去救援。同事劝阻他。他说:“11同事有危险。如果我不救他们,我怎么对整个公司负责?怕死的总经理算什么?”说完就登车去想办法救援了。65438+10月30日,突然被日军劫持,带到江湾日军军营。向松茂面对日军,痛斥日军侵略。次日,项松茂被杀,尸毁人亡。11员工也同时遇难。这一天是1932,65438+10月,31。为了纪念这个烈士纪念日,五洲厂、店全体员工在店徽、厂徽上刻下“131”字样,并将试制的牙膏作为“131”商标。

随着向松茂的殉难,他的“医药帝国”也逐渐成为历史上的一丝尘埃。后来《大公报》上没有关于“人造自发血”的广告,于是他和“人造自发血”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