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

食品安全问题与“国计民生”息息相连,关系重大。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特别是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食品安全监管防线,是每个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应当倾心思考的问题。由于农村群众住地分散、偏远,经营、消费主体素质低下等特殊情况,当前的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难点尤其复杂,导致食品监管职能部门的工作格外棘手。近期,笔者对达县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作了较为细致的调查与研究,现作如下分析,***同探讨。

农村食品消费市场的特点

早在2003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就对农村消费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食品已经成为继种子和农药之后排位第三的“农村消费者最不放心”的产品。如今在城市里,对假冒伪劣商品可以说是人人喊打,为寻求“出路”,一些无证无照生产的食品、不合格食品、过期变质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上山下乡”流入广大农村,严重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及合法权益。总体来看,农村食品消费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经营主体分散,消费群体安全意识差。农村的食品经营主体成规模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小卖部、小吃店、果蔬小贩、流动货郎等,呈现分布范围广、驻地偏远、交通不便等特点。农村食品经营者及消费者由于文化层次偏低,接受食品安全、卫生宣传少,大都食品安全意识欠缺,对正规食品的商标、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日期等行业标准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分不清产品质量的好坏。当前,在农民朋友的消费过程中,消费取向主要还是“价格优先”。价格低廉、销路较好的食品,通常会成为农村小卖店的常备商品。

二是法制观念淡薄,消费主体维权意识弱。由于农村消费群体对法律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范意识较弱。在购买到不合格食品,自身的身体健康或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主动维权的意识不强,维权的途径路子了解不多,对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把握不准。加之在农村地区的小食品经营户做的大都是“熟人生意”,消费者一旦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在没有引起生命安全的情况,大都会碍于“熟人”的情面放弃维权。

三是监管网络不全,消费安全监管缺口大。近些年,工商12315及消费者维权组织的网络建设开始延伸到农村地区的场镇、大的居民点及人口稠密地区,但在一些偏远山村、人口稀少地区还缺少消费维权网络的“触角”。农村食品经营主体点多面广,在监管网络不能覆盖的地区,职能部门难以有效地实施监管,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监管缺口。

农村食品市场监管的难点

农村食品市场因经营主体流动大、消费群体维权意识差、监管维权网络建设不全等特殊原因,给工商、卫生、质检等职能部门的监管工作带来了诸多难点。

一是因经营主体流动大,导致农村市场日常监管难。大部分农村食品经营主体规模小、投资少,经营的食品有的是自己加工生产,有的是从一些证照不全的食品生产作坊进的劣质食品,有的是城里批发商倾销到农村地区的“问题”食品,大都在卫生、质量等方面得不到保障。经营场所多是自家住房或在乡村公路边搭建的临时经营点,加之一些“货郎”式的小商小贩流动销售,打一枪换一个地区,出了问题也不易找到责任人,给职能部门的日常监管带来了较大空档,导致对农村食品市场的日常监管难。

二是因农民维权意识淡,导致职能部门监管担子重。由于农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守法观念、法律保护意识和依法监督思想都相对淡化。多数人认为,只要吃了不生病,就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上食品经营户素质良莠不齐,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大都没有固定的进货渠道,不重质量,只求经济利益。从而形成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差、经营者的营销理念差和供求双方的维权意识差三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在无形中加重了工商等职能部门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担子。

三是因检测设备性能差,导致监管手段落后档次低。对派驻农村地区的基层工商所而言,食品安全检测,说起来容易,具体操作起来却非常困难。虽然有上级配发的“简易式食品检测箱”,但受其功能单一、检测性能差等局限,对部分假冒伪劣食品不能有效检测。日常监管中,执法人员判断“问题”食品大都还是用“一看、二闻、三触摸”等传统原始手段,加之人力、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工商部门对农村地区流通领域“问题”食品很难做到令其销声匿迹。

四是因工业标准差异大,导致职能部门查处介定难。当前,有关食品工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企业标准等食品标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甚至出现空白等问题。加之受经营主体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安全意识差以及食品批发商缺少责任感等因素的影响,按《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要求建立进货台帐、进货索证索票等制度在农村食品消费市场也很难得到贯彻落实。还有基层监管部门检测技术设备少,检测手段落后等原因,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对“问题”食品的查处介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