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所以是诗人应该谨防繁华的笔墨。

徐渭,天池山人,又名老头、道士、和尚,是中国艺术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郑板桥曾专门刻过一方“徐青藤门的走狗郑燮”,用来刻在自己的画上;齐白石曾写过一句诗:“青藤雪远,旧时代无才。”我要九原做走狗,三家下轮。”和郑板桥一样,齐白石在徐渭的艺术创作之前,也心甘情愿地称自己为“走狗”,可见他对徐渭的推崇。

徐渭是明末杰出的诗人、画家、古文家、戏剧家、学者和思想家。10岁的他被称为“神童”。然而没想到,他接下来的命运却是如此多事。徐渭的父亲在他出生一百天后生病去世了。虽然他父亲的妻子待他如己出,但他的生母因为家道中落,被卖为奴婢。此时,徐渭已经10岁,这对他的心灵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第一任母亲去世后,许巍的大哥许槐开始负责家务,但大哥很不靠谱。他沉迷于学道求仙,吃丹药,不善于理财,很快家产就没了。

徐渭自幼刻苦读书,才华横溢而自负,一心求名。然而,科学研究的失败给了他致命的打击。16岁时,徐渭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参加考试的秀才居然掉出了孙山。第二次参加少儿测试,还是没通过。他拒绝接受,所以他给考官写了一封信,要求复试。负责考官的官员读了他才华横溢的信,深受感动。他被允许参加第二次面试。几经周折,徐渭终于以秀才的身份考上了。

中了秀才之后,可以参加乡试。从此,徐伟每三年去杭州考一次售后。1561年秋,41岁的徐伟第八次参加售后考试,依然无缘科考,失望而归。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加科学研究。从小就能写《石闻》的徐渭,一心想靠科研成名。但由于当时社会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家道衰败,徐氏家族无力收买考官。这个有才华的人在这条路上吃了很多苦,一次次失败。

直到他终于醒悟到科场的黑暗,在《女秀才》这部戏里,喊出了“我不要文章得天下,我要文章当官”“文章自古无据,我要朱翊暗暗点头”的气话。除了科研,徐伟的家庭生活也相当不幸,婚姻一波三折。他一生结过四次婚,其中三次是被妻子收养的。

因为按照当地习俗,男女订婚,男方要给女方六七百两左右的银子作为嫁妆。他父母早逝,靠哥哥生活,他负担不起这么多钱,所以领养婆家实在是无奈。这种依赖的生活无疑意味着屈辱。21,得到广东阳江任民政史的潘的赏识,将长女许配给他。徐渭的女婿被潘家收养,在阳江嫁给了潘石。幸运的是,这对夫妻彼此相爱。然而好景不长。潘石屹生下儿子徐梅后不久,就死于肺病。

随着两个同父异母兄弟的去世,徐家的老房子在一场官司后被查封。一无所有的徐伟在妻子去世两年后离开潘家后,在东城县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个学校礼堂,以做徒弟为生。徐渭29岁的时候,终于找到了被卖的亲生母亲的下落,并且能够把她接到自己身边供养。

38岁时,急于大显身手的徐渭被正式召入胡宗宪幕府,成为巡抚胡的幕僚。当时徐渭因为擅长文言文,被推荐给胡宗宪。徐渭觉得胡宗宪和严嵩关系密切,所以拒绝接受,甚至在床上装病。在被老师和朋友劝说后,他勉强进入银幕,但很快就回到了殷珊。

他形容自己入幕之时是矛盾的:有一次,他为少保公户给幕府写了一封信,写了文章,系了几个字,拿着笔出去了。我躺不起,人傻得要命,却又深感安全。后来大众越来越忠,等布,留下来的人建了两期,给了几百块钱,吃了鱼,住在鲁,人们引以为荣,却又深感忧虑。

因才华出众、文采出众而孤傲不拘的徐渭,在胡宗宪幕府受到了特殊的赏识和优待。胡宗宪官位高,一般官员都畏惧他的威严,在他面前往往不敢抬头。但他给了徐渭优待。徐渭在胡宗宪幕府生活了五年,受到了“国士”般的待遇,但这也为他日后的经历埋下了隐患。这五年,徐渭的主要工作就是给胡宗宪写作文。

有一次,胡宗宪在舟山得到一只白鹿。为了迎合嘉靖皇帝的心意,呈现吉祥之情,他命徐渭代为写了一篇《入白鹿原表》。表呈后,嘉靖大喜,赏赐胡宗宪。次年,军中又得白鹿原,徐渭代胡宗宪写“重入白鹿原表”。两文前后,胡宗宪受到朝廷嘉奖,官职由二品升至一品。

胡宗宪更关注的是达到幕府生涯巅峰的徐渭。胡宗宪非常关心徐渭的生活状况。在他的帮助下,失去妻子多年的徐伟被杭州的王家收养,但半年后离婚。在终于买了自己的房子一年后,徐伟继续与张结婚。

胡宗宪的和平解决是有成就的,但也是让人羡慕的。此时正赶上燕松这个权倾朝野的汉奸倒台。胡宗宪突然被列为严嵩党,被弹劾。胡宗宪被押解到京城,幕府解散。世宗没有因为胡宗宪的立功处分他,只是革职。但一些被严嵩迫害的官员陆续被激活后,仍视胡宗宪为严嵩党和政敌。曾经受到胡宗宪赏识和重用的徐渭,此时异常紧张,担心受到牵连。

此时,生活在家里没有抱负的徐渭引起了时任礼部大臣李春芳的注意。李春芳要他出六十两银子,聘他为幕僚。所以,他决定去北京展示他的雄心。然而,李春芳一直视胡宗宪为政敌。虽然对徐渭很客气,但徐渭时常想起在胡宗宪幕府受到的礼遇。

不到一年后,徐渭决定告别李春芳,回到绍兴。他变卖了一部分家产,收了60两银子,把所有的钱都还了回去,但李春芳拒绝收回。徐渭怕自己和胡宗宪的关系扯上关系,遭到报复。他整天焦虑不安,却又无可奈何。后来,经过朋友的处理,李春芳才勉强同意终止雇佣合同。

徐渭回到绍兴后,整天和朋友一起喝诗,排解自己的抑郁和焦虑。这时,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在去雷州的路上逃回江西老家,被人告发,回京后被捕斩首。严世蕃案被政敌卷入胡宗宪案,已被革职隐居的胡宗宪再次下狱,死于狱中。

此时,许巍的心情极其矛盾。严嵩父子一上台,就当权,压迫官员,徐渭的朋友也死于迫害。所以严嵩是徐渭痛恨的大恶。徐渭写的剧本《四声猿》,曹操影射了严嵩的情节。徐渭一方面感谢胡宗宪会见他的好意,认为他应该以古代侠客为榜样,为自己的死付出代价。

另一方面,内心充满矛盾。当年胡宗宪为严嵩祝寿的文章是徐渭写的,充满了阿谀奉承。徐渭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无辜的文人,会因为那些代笔文章而受到世人的批判。他的内心充满了困难,却没有辩解。他除了悲愤之外,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想借死立清志。

胡宗宪死后,徐渭更是疑神疑鬼,担心各种灾难可能发生。他提前为自己写了墓志铭,总结了自己的家世、生平、学识,将自己收藏的字画、砚台、宝剑等物委托给朋友作为陪葬品出售。之后,他想尽办法自杀。

发病时,他用尖刺扎了耳洞,血流如注,却不知疼痛。他还用重物撞击肾囊,多次自杀未遂。徐渭有一首《感九诗》,描写了他的九次自杀。1566年冬,徐渭因一时气愤误杀了后宫张而锒铛入狱。经过朋友们的全力营救,他免于死罪,改为长期监禁。

在狱中,他注释道教经典,整理诗词。四年后,许巍得以在狱中无镣铐服刑。手无缚鸡之力后,他主要靠学习书法和绘画为生。隆庆六年,隆庆病逝,宗申继位,次年改万历元年。新皇帝登基时,习惯上是大赦天下。坐了六年牢的徐伟被朋友保释出来,重见天日。两年后,他被正式释放。

出狱后,他真的抛开了事业。他四处游历,过着悠闲的生活。有时和朋友喝酒作诗,有时泛舟江湖,拜访作诗的朋友,去过北方的甄嬛边境。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书法和绘画作品,还在北京开了一个图书馆当弟子。后来,由于旧病复发,精神异常,他回到了家乡殷珊。

徐渭的朋友梅国桢这样评价他:“文是故人,其病怪人,人怪诗,诗怪字,字怪字,字怪画。”梅国桢认为,徐渭的诗、文、书、画,不仅奇特,连他自己的气质,甚至疾病,都可以令人惊叹。梅国桢所说的“病”,指的是徐渭自称的“心病”,是在现实刺激和人生各种突变中形成的,最终纠缠了徐渭大半辈子的心理疾病。

《刘师图》是徐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只有寥寥几笔,却处处如画,笔墨见精神。在题画诗中,徐渭把自己比作一颗在山里住了很久的石榴,尽情地抒发自己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心情。这幅画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传达了中国独特的艺术精神。

后来,徐渭干脆隐居起来,每天只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喝酒,谈天说地。虽然他很穷,但他的名声很好,许多附庸风雅的官员经常拜访他。而且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对所谓的有钱有地位的人非常反感。有一次,他用手推门说:“我不在。”他怪异反常的行为冒犯了许多人。人们分不清他是真病还是假病,有人说他在装病。

晚年,徐渭以开博物馆、卖画、写文章为生,但与其他画家不同的是,他只有在非常窘迫的时候才卖画。只要经济稍微宽裕一点,他就不卖画。所有前来索要画作的高官显贵都被拒之门外。而那些不起眼的大师朋友,只要带点礼物和问候,他都会很开心的挥挥手。当他无法谋生时,他就把自己的名画和杂物拿出来卖。后来连朋友送的石编钟和书都要卖了。晚年的徐渭穷困潦倒,贫病交加,经常“独自在月下徘徊”。

《几间摇摇晃晃的屋子,一个南方口音和北方口音的人》是徐渭在画《常春藤楼》时写的一首诗,道出了他内心的悲伤和辛酸,浓缩了他几十年的不幸境遇,是他悲惨人生的写照。73岁时,徐渭在贫病交加中猝死,死时躺在稻草上,身边只有一条狗。徐渭生前写了一本书记录他的一生,取名《变态谱》。

万历二十六年或二十七年的一天,公安学校的文学领袖袁宏道去拜访他的朋友陶王陵。在陶王陵的书房里,他随手翻出一本肮脏的诗集。他读了几首诗后,惊讶地跳了起来,反复问这本书的作者是现代人还是古人。陶王陵说是同乡徐渭写的,袁宏道大声惊呼,如获至宝。两人在灯下边看边大声叫好,以至于吵醒了所有的书童和仆人。

此时,徐渭已经去世五六年了。后来,袁宏道以优美的文笔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经典《徐文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