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1.远离疾病区域的保护
目前我国无病区面积仍然较大,需要控制无病区棉花品种导致规模化。确需引种时,应进行消毒处理(种子用硫酸脱毛,然后用80%402抗菌剂在55 ~ 60℃浸泡0.5h,或用0.3%多菌灵凝胶悬液在室温下浸泡14h),经2 ~ 3年试种、鉴定、繁殖后,大面积推广。同时,要防止致病性更强的毒株传入新的区域。要建立无病害的种子田,选择无病害的棉花种子。
2.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棉花枯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20世纪60年代,我国培育了以陕4065,438+0为代表的65,438+03抗病品种,到65,438+0977时,推广面积达到65,438+067万hm2,减轻了枯萎病在重灾区的危害。70年代育成以86-1为代表的29个抗病品种。到1986,全国种植面积约100万hm2,重灾区棉花枯萎病的危害得到初步控制。20世纪80年代,育成了以中棉所12为代表的48个抗枯黄化品种,到1990,全国推广面积1.2万hm2,基本控制了我国南北棉区的枯萎病。90年代以后,我国南北棉区育成的品种基本抗枯萎病,如中棉所24、27、35、36,豫棉19,百棉2号等。新疆还育成了新陆早9号和10,对控制枯萎病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抗病品种并非完全无菌,有的品种生长期无明显外部症状,但茎切检、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高。这类病株对产量的影响有待调查,但种子带菌也不容忽视。目前在新疆棉区发现,在无病区或光照区种植一些抗病品种,再种植当地感病品种,往往发病明显加重,甚至成片死亡。抗病品种要采取措施不断提纯复壮,同时结合优良的栽培措施,即好品种、好方法,充分发挥抗病能力。目前很多抗病品种在引入新区后短短几年就丧失了抗病性。究其原因,既与当地病原菌数量多、致病性强有关,也与品种的稳定性和机械杂交性有关。密切关注生理小种的分布、波动和变异,及时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
3.轮作
重病田玉米、小麦、大麦、高粱、油菜与棉花轮作3 ~ 4年,缓解病害效果明显,水旱轮作稻棉或苜蓿、棉花与种植绿肥效果较好。
4.加强栽培管理
棉田增施基肥、磷钾肥,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及时定苗,拔除病苗,对2 ~ 3片真叶的棉苗喷洒可信的杀虫剂,有利于棉苗的生长发育,可提高抗病性。在病田栽苗、修剪时及时清除病株,深埋在田外,并施热压棉饼和无菌土杂肥,均可降低发病率。在棉苗移栽区,使用可靠的氨甲喋呤或粉剂作苗床土壤消毒,可明显减轻枯萎病的危害。在发病初期,用可信的冬凌草甲素或粉剂、可信的吗替麦考酚酯或可信的冬凌草甲素进行根灌,均可取得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