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有哪些类型?

中国歌剧的类型和介绍;

中国戏剧的类型分为京剧、昆曲、高腔、越剧、梆子、评剧、河北梆子、秦腔、晋剧、蒲剧、燕戏、上党梆子、二人台、嵇戏、龙江戏、豫剧、越调、豫剧和鲁剧。

赣剧、汉剧、湘剧、祁剧、湖南剧、粤剧、潮剧、桂剧、彩调、壮剧、川剧、黔剧、云南剧、傣剧、藏戏、粤剧、楚剧、曲剧、客家戏、沪剧、潮剧、评弹、二人戏、鲁剧、云南戏。这些类型是按照艺术表现形式来分类的,有些剧有明显的地域性。

1,京剧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黄儿两个基本音调组成,它还唱一些地方曲调(如刘孜戏和吹腔)和昆曲曲牌。1840左右在北京形成,盛行于三四十年代。它有时被称为“国剧”。现在还是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剧。它是中国现代戏曲的代表,业务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宏。

根据京剧中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和社会地位,对化妆和服装进行艺术夸张,从而将舞台上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京剧中的这四类术语称为“生意”。不同的职业在唱法和表演技巧上各有特色。把舞台上的不同角色分成不同的行业,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京剧的诞生、发展和流派

盛兴是一种扮演男人角色的行当,包括老人、年轻人、武人、红人和婴儿。除了红的整容的武生,大部分都是素面朝天,业内的说法是“帅”,也就是外表比较干净漂亮。

老学生也叫胡子学生,师范学生,或者胡子学生。京剧里胡子的专有名词是“沌口”。老学员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用自己的声音(真实声音)唱歌、念经。老学生基本都是三绺黑胡子,称呼“黑三”。此外,还有一种是灰色的,也就是三绺胡子,头发花白,学术上叫“苍三”。三绺白胡子被称为“白三”。还有就是络腮胡子饱满,不考虑锁,技术上叫“饱满”。?

老学究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重点来分:唱老学究、工老学究、武老学究。?

歌手,也叫保安,主要是唱歌。它的动作不那么重要,态度从容淡定。如《捉放曹》中的陈宫、《洪阳洞》、《辕门斩子》中的杨,以及《三国戏》中的诸葛亮、《二进宫》中的等。在唱作之间的戏里,老歌手和老工人都可以同时表演,比如《察头刺汤》里的陆冰,《夜审潘虹》里的寇准,比唱作难多了。

老工人主要是表演,比如《徐策治城》里的徐策,《坐楼杀惜》里的宋江,《清风阁》里的张远秀。无论是长工还是老工人,都属于文艺工作者的范畴。?

武老生包括长倚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靠老学生也叫靠老学生。(“拷”是京剧的专用名词,即古代武将所穿的盔甲。穿铠甲在京剧里叫倚或倚。“巴”是“巴子”的缩写,即兵器。)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武功高强,都叫倚老卖老。

如《定军山与阳平关》中的黄忠,《和平之战》中的华云,《失街亭》中的王平。还有一种武侠剧是带箭服的,比如《南阳关》(吴)和《大登州》(秦琼)。?

京剧各线艺术流派的形成,与这种分割线的方法密切相关。正是在这种以表演为重点的职业分类基础上,涌现出了许多擅长某一职业表演特点的优秀演员。由于他们在自然条件、学习来源、接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文化修养、技巧水平、社会经验和艺术实践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和反应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特色和各自艺术风格的艺术流派。

就像老歌手一样,还有谭(新派)、孙(聚贤派)、王(桂粉派)、王(晓农派)、于()派、刘(洪声)派、高(青葵)派、颜()派、派等等。老工人中影响最大的是齐派和马派。事实上,谭派和郁派不仅擅长歌唱,而且和都是集歌唱、写作和武术于一身的艺术家。?

还有一些文武并重的剧,比如《定军山》《捕鱼杀家》,都是唱、读、做、打并重的剧。《上天台》的刘秀前半段是二重唱,后半段《打金砖》有高难度的摔跤技巧。所以我们根据表演的侧重点和分工来划分行业和区分剧目,并不是绝对的。?

对于老学员,也有一个办法,就是根据他们的角色和社会地位,按照他们应该穿的衣服类型来划分。这种划分包括:猫王老笙(穿猫王,穿龙袍,扮演皇帝之类的角色,基本是唱歌);袍带旧生(一种是戴纱帽和绣袍的,如在二宫和杨在辕门劈儿子);另一种是穿着官服,样式和绣袍一样,但没有绣龙和绣花,比较朴素干净,比如《英雄》里的鲁肃和诸葛亮。满脸皱纹的老头(也就是穿便装的老头)这样的角色最多。

褶皱是一种服装的名称,样式与僧人、老人穿的颇为相似,大斜领、大腰、长袖。分为花褶和平褶。如捉放曹的陈宫、状元等。依靠老人(吴老生,见上);带箭老人(箭的角色穿着像开弓之箭的衣服,剧中不一定有武功,但大部分都是出自武功,比如伍家坡的,汾河湾的薛)。?

红生是指一个老学生,脸上红扑扑的,把脸涂成红色。这样的角色不多,主要演关羽和赵匡胤。最早有些人是被华联请去工作的,所以也叫弘景。京剧史上著名的洪圣演员有米、王洪绶、、林树森等。其艺术特色是声音高亢,区别于一般老学员细腻的唱法和花莲粗犷的唱法。它是独特的,需要特殊的工作框架和特殊的形状。?

在老人的生意中,除了文武老人或一些按服饰分类的类别外,还有“后”与“外”生意相结合的角色。现在它被称为理子老人,扮演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如《寻孤救孤》中的公孙、《捉放曹》中的等。

2.昆曲

昆曲——中国戏曲之母

昆曲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体系。其剧目丰富,剧本字典典雅华丽,文学性极强。发音,咬字注意四声,严守规章制度,刻板。昆曲的曲调是曲牌式的,每出戏都由一套完整的曲牌组成。歌声醇厚悠扬。表演细腻,肢体动作与演唱结合紧密,舞蹈感很强。伴奏乐器以笛子为主,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

昆曲,又称“昆曲”、“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起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以后开始流行。那时候昆曲多用来唱传奇剧。南昆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的特点外,还在全国形成了许多分支,如北方的昆艺、项堃、川昆等。昆曲以其优美柔和的风格、细腻抒情的表演、载歌载舞、严谨的程式,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明代中期,昆曲传到北方,经过许多艺人的努力,昆曲与北方地区的语言相结合,形成“北昆”;昆曲最初流行于江浙一带,被称为“南昆”。;碧坤多表演武术,显示风棚豪放;南昆则讲究发音,做工精致,更显婉约,缠绵悱恻。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京剧和湘剧、川剧等地方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3.高空腔

高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声腔体系的总称。因发源于江西益阳,故原名“益阳戏”或“弋戏”。其特点是表演简单,歌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打节,不用管弦乐伴奏。明中叶起,由江西传至全国各地,并在各地形成了川剧、湘剧、赣剧等不同风格的高腔。

4.梆子腔

梆子腔是一种戏曲声腔体系的总称。它起源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陕梆子”,以高亢有力的唱腔和用木梆子击掌为特征。然后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5.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地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曲、皮黄、梆子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音乐既是板腔体,也是音乐风格。剧有《搜索学院》《关汉卿》。

6.萍聚

清末,评剧是在河北滦县小曲《对面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最早流行于河北农村,后进入唐山,被称为“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东北流行,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京剧和河北梆子的影响下,评剧日趋成熟,出现了白、采莲、艾连军等流派。1950后,《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的抱怨》、《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影响较大,出现了新、、、等著名演员。评剧在河北和北京仍然很受欢迎。

7.晋剧

晋剧又称“中路梆子”,由晋陕交界的鄯善梆子发展到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的特点而形成。现在流行于山西中部、内蒙古、河北。它保持了以拍子击掌的特点,其音乐风格不仅高亢,而且温柔细腻。表演通俗简单。名剧有《金枝》、《小宴》、《卖画劈开门》。

8.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流行于河北和北京的梆子剧种,起源于陕陕交界的鄯善梆子,经山西传入河北,由河北方言和北京方言结合而成。它保持了梆梆腔的特点,唱腔洪亮暴力,善于表演悲壮的情节。河北梆子的名剧有蝴蝶杯、辕门剁子、杜十娘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是由山西西南部的周浦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东南部的上党地区。除了梆子,它的声腔还唱昆曲、皮黄戏和罗罗戏。剧目有《三俗宴》《东门会》。

10,蒲剧

蒲剧,又称“周浦梆子”,是由晋陕交界的鄯善梆子发展而来,是最初的鄯善梆子。现在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的西南地区,音腔和陕西差不多,语言也是陕西话。名剧有挂画、杀狗、杀驿站等。

11,秦腔

秦腔又称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剧种,形成于明代中期。他的表演粗犷朴实,唱腔洪亮激越,声音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桂山》、《三滴血》等。

12,雁戏

燕戏,又称“北路梆子”,由“周浦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晋西北、张家口、河北、内蒙一带。据说对河北梆子的形成影响很大。剧有《血手印》、《金水桥》。

13,两人桌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山西、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它是在内蒙古民歌和山西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后又吸收了山西戏曲的表演元素而逐渐成熟。表演充满生活气息,歌词脍炙人口。剧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剧,如《走西口》、《五兄弟放羊》。

14,龙江戏

流行于黑龙江省的龙江戏,是20世纪50年代在“二人转”、拉戏、皮影戏和东北地方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表演轻松幽默,歌词脍炙人口。剧目有《双锁山》、《废都宝玉》等。

15,嵇戏

吉戏是吉林省流行的一个剧种。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简单通俗,有《燕青》、《包公的补偿》中的卖线等剧目。

16,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末传入河南的陕西梆子,是结合河南方言和民间曲调发展起来的,现在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最初有四大流派,即豫东、豫西、湘府和沙河调。现在以豫东豫西为主。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女演员纷纷亮相。剧目有《指挥中的穆》、《红娘》、《花大朝》、《花转枪》和现代话剧《朝阳沟》。

17,河南曲阜

河南曲剧是河南省的一种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鄂西北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来。歌声轻柔婉转,擅长悲剧内容。剧目有童、陈三亮、华庭辉等。

18,粤调

越调是河南的一种地方戏,流行于河南和湖北北部。又叫“四股弦”,因为是主要的伴奏乐器。音乐以板腔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包括沈等。剧目有《姜维》、《李天宝的嫁衣》、《诸葛亮的丧》等。

19,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东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山东菏泽。因其古名“曹州”,故又称“曹州梆子”。这个梆子体系是由鄯善梆子经河南传入山东后形成的。主要剧目有《墙的故事》。

20.鲁戏

鲁剧是山东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鲁中、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发展而来,1950命名为“鲁剧”。鲁剧表演充满生活气息,通俗朴实,唱腔简单,易学易唱。因此,庐剧在广大农村有很大的影响。话剧有《王的之借》、《冼大嫂》和话剧《李二娘再嫁》。

21,淮剧

淮剧是江苏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它起源于江苏民间戏剧,后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逐渐发展成熟。他的表演粗糙简单。剧目包括传统戏剧《女审》、《三个女人抢板》和新编戏剧《金龙与蜉蝣》。

22.沪剧

沪剧是流行于上海的地方剧种,起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来形成了上海《谈春调》,受到苏州《谈春》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定名为沪剧。剧多为现代题材,如哭笑婚、罗汉钱、芦荡火等。?

23.越剧

越剧是流行于浙江的地方戏。发源于浙江省嵊县“杜班”,1916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名义演出。先是演员主导,后来变成了女演员主导。1938后,使用“越剧”名称。

1942期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演员对表演和演唱进行了改革,吸收了昆曲表演艺术的长处,形成了温柔细腻的表演风格。有许多艺术流派,如袁(雪粉)派,殷()派,范(瑞娟)派,傅(泉乡)派和徐(玉兰)派。越剧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个过生日的女人》、《西厢记》等。

24.滑稽模仿

滑稽戏是一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浙江的中国传统戏剧。“独角戏”起源于上海,后来发展成为曲调复杂、表演滑稽的闹剧。主要剧目有三毛的《学生的意向》和《123快步》。

25.吴剧

吴剧是流行于浙江金华的一种地方戏,又称“金华戏”。这是一部多声部歌剧。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纯、徽调组成,各有曲目和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来班》、《断桥》等。

26.徽剧

徽剧是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是一种多声部的剧种。主要声部有坝子、吹腔、黄儿,还会唱昆曲、高腔、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后来演变成京剧。剧多为历史题材,如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水下七军》。

27.邵剧

邵剧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戏,形成于明末。以“357”“范二”为主声腔,表演上擅长武术,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悬无常等。

28.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中叶以后形成了一种民间戏曲叫“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徽剧日臻成熟,发展成为安徽地方剧种。名剧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徐》等。

29.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的一种戏曲。明代中期兴起,清代基本成型,但规模较小。20世纪初,京剧的影响越来越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滑稽腔、洋腔、江湖、小调、班戈五种。剧目有《连音》、《天鹅宴》。

30.梨园戏

梨园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可以说是戏曲的“活化石”。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温的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董生与施立和尹碣夫被编辑和演出。

31,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的一个地方剧种,原名兴化戏,在明代中期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是曲牌风格,表演相当古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的《状元》、《重逢后》、《春草奔月堂》等。

32.高甲戏

流行于福建晋江、陇西一带的高甲戏,起源于清代中叶,后吸收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和剧目,逐渐形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受京剧影响,逐渐走向成熟。它以小丑为主业,表演就像木偶一样,很有特色。剧有《连续升三级》《金魁星》。

33.赣剧

赣剧是流行于赣东北地区的一种戏曲,由明代益阳戏发展而来,由益阳戏、青阳戏、昆曲、乱弹戏等组成。剧目有《窦娥元》、《柴静集》、《珍珠集》、《重生集》等。

34.汉剧

汉剧泛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剧种。发源于湖北,原名“楚调”或“汉调”。主调是西皮调,也唱黄儿调。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前线》、《两个李子》、《沈涛大学》等。此外,还有常德、湖南、广东的汉剧,都是多腔戏,和湖北的有很大区别。

35.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的一种地方戏,流行于长沙和湘潭。它起源于明代的益阳戏,后来吸收了昆曲和皮黄戏,形成了包括高音、低牌、昆曲、乱弹在内的多腔戏。剧目以高亢、随性为主,如琵琶、白兔、拜月等。

36.采茶剧

采茶戏是江西流行的一种戏曲,主要是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民间歌舞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江西采茶戏分为东、南、西、北、中,在表演上各有特色。剧目有《孙城大九》等。?

37.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于明代益阳戏,声腔以高音为主,也唱昆曲、戏。剧目有《木莲传》、《仲晶传》、《大师戏》、《观音戏》等。

38.湖南花鼓戏

湖南古画戏是湖南古画和花灯戏的总称,包括长沙古画、岳阳古画、常德古画、衡阳古画、邵阳古画等。他们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古画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以小生、肖丹、小丑为主要行当,善于利用戏迷的毛巾。剧目有《射鸟》、《刘海劈柴》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汕头、福建南部和台湾省。主要受益阳戏、昆曲和外地传入的汉剧影响,形成于明中叶,剧目中保留了不少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鹿林回》等。

40.川剧

川剧是四川省的一种地方戏,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它由昆曲、高腔、胡琴戏、弹戏和登喜戏组成,各有各的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主要剧目包括传统剧目《玉簪》、《柳荫的故事》、《活捉王魁》,以及新编剧目《死水》、《变脸》、《黄金》。

41,黔剧

黔剧是贵州省流行的地方剧种,由民间艺术“秦文”发展而来,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剧目有《珠娘郎妹》《奢香夫人》。

42.云南戏剧

云南戏是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进口丝弦、襄阳、胡琴曲三种声腔组成,以丝弦腔为主。戏剧包括牛皋的欺骗和闯入皇宫。

43.傣剧

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的傣族戏,形成于清代中叶,起源于当地的民间歌舞,吸收了京剧和云南戏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简单,载歌载舞。剧目有《E与洛桑·尼玛》等。

44.桂剧

流行于桂东北和湘南的桂剧,形成于明末清初。其唱法以皮黄为主,也唱昆曲、高腔、吹腔。剧目有抢伞、捡玉镯、柜子边等。

45、色调

彩调,原名“调”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在当地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已有近200年的历史,1955年命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充满生活气息。最有名的戏是《刘三姐》。

46.壮剧

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地区的壮剧,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起源于当地的“板凳戏”,其主要剧目是《龙文》和《肖尼》。后者起源于“双簧戏”,其主要剧目是“宝葫芦”。

47.藏戏

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区的藏戏,用藏语演唱。形成于17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代表。演员表演时戴面具。演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场,名为《遁》;第二部是戏剧,叫《熊》;第三部分是结尾的祝福,叫做“扎西”。最著名的戏是《文成公主》。

48.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皮影戏”、“轻皮影戏”、“地方皮影戏”。一种戏剧,其中用灯光照亮由动物皮或纸板雕刻的人物轮廓来表演故事。戏曲和唱腔多与地方戏互动,地方戏由艺人操纵,用音乐演唱。中国电影有1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流行地区、唱腔和剪影材料的不同,形成了许多门类和剧种,其中以河北唐山的驴皮影戏和西北的牛皮皮影戏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戏以精湛的雕刻技艺、灵巧的操纵技巧、抒情的唱腔音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艺术。

扩展数据: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组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汉唐到宋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表演艺术等组成,约有360种。它的特点是将多种艺术形式汇集在一个标准中,在同一性质中体现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文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代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以五大剧种为核心的中国戏曲百花园。中国有很多种戏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约有360种戏曲,数万种传统剧目。其他著名的剧种包括:昆曲、杭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剧、沪剧、陕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粤调、河南杭子戏、湘剧和湖南剧。

参考资料:

中国戏剧-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