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一篇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的小论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其文学园地中的奇葩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为大众所喜爱,从未失传。如果与西方诗歌结合起来,“用冷静的观察、冷静的分析、科学的理解、理性的沉思进行比较研究”,或许能得出更理性的结论。

但在有限的篇幅内,不一概而论,不流于表面,很难对中西诗歌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本着深刻片面胜于肤浅全面的思想,本文拟对中西爱情诗的主题进行考察。

众所周知,爱情一直是文学中公认的“永恒主题”。一旦被心地善良、艺术加工精湛的诗人唱出,最有可能引起读者的心动。中西方著名的爱情诗常常像刀子和石头一样刻在读者的心里。因此,有许多理论来研究中西爱情诗。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爱情诗与西方类似题材相比相形见绌。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事实上,中国和西方爱情诗的奇葩正以各自独特的魅力摇曳着,散发着完全不同的芬芳,闪烁着完全不同的民族色彩。

从时间上看,中国的爱情诗起源于300首诗,其产生时间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他的第一篇文章《观罗》讲述了男人对窈窕淑女的仰慕和追求。再比如一个男青年和一个女青年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幽会的场景,通过女孩“爱而不见”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他们爱情生活的甜蜜,引起男青年的“失足”。《郑燕》描绘了春暖花开时,青年男女在河边嬉戏的情景,反映了他们爱情的和谐与欢乐。《诗三百首》不仅描写男人对女人的爱,也常常表现女人对男人的爱。试着读读《梅子标记》

标着梅子,其实是七。求我卑微幸运!

标着梅子,其实是三个。求我卑微,今天就做!

标记李子,篮子和它。求我卑微的土,叫它!

这首诗,以梅子的黄落为比喻,表达了一个姑娘想及时结婚的愿望。同样的内容也经常出现在一些著名的作品中,如卷儿、高风有叶、高周、郑风存同、郑风等。从早期一代的爱情诗和女性对男性的大胆爱恋来看,西方的古希腊罗马和中国古代是没法比的。遗憾的是,当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三纲五常伦理观念的束缚,“言情止于礼”的中和原则,以及“诗言志”传统的压制,这类女性直接袒胸露乳,满腔热情地倾诉心声。逐渐减弱,甚至有些时期沉寂,带来了中国对爱情诗的那种不了解。

西方爱情诗起源于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比史诗稍晚,而爱情诗的历史和中国一样,起源于简单的民歌,多用于歌唱,常配以乐器,分为独唱和合唱两类。独唱风格完全是个人感情的表达,失去了宗族文学的集体性。被柏拉图誉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莎孚是当时最著名的歌唱家。她的爱情诗多表现了恋人的激情、悲伤、离别之痛和嫉妒,具有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音乐性强的特点,特别感人。后来,在晚年,伟大的卢梭希望他能唱着莎孚美妙的情歌死去。然而,莎孚的诗,从历史上流传到现在,是很少和不完整的,这确实是令人遗憾的。

情诗在西方堪称完美,因其数量和质量而令人过目不忘。它们是中世纪的骑士抒情诗。在中世纪,由于骑士制度的形成,骑士阶层产生了。骑士有自己崇拜和爱慕的封建主和夫人。为了赢得女士的心,他们愿意冒险,战斗,为她服务。虽死九次无悔,死一万次不离。至于卢梭说的“我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换取我爱的人的幸福。”有骑士精神的影子。骑士与贵妇的爱情不同于婚姻,最终目的不是娶她,而是一种畸形的婚姻之外的“精神爱情”,这是中世纪柏拉图哲学中爱情理论的积淀。“为了道德而依恋一个人总是美好的”对人的心态影响很大。有些人甚至在心里假设一个女人会去争取。《黎明之歌》是普罗旺斯骑士抒情的主要代表作品,描写了黎明时分骑士与贵妇形影不离的感情,不避讳对淫荡的描写,具有否定封建道德和教会禁欲主义的意义,因为在当时封建和教会的双重制度下,男女被束缚在一起,往往缺乏爱情的基础,却追求自由,有一种理想的骑士精神。12、3世纪的骑士爱情诗,为以后欧洲爱情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许思远先生在他的遗著《中国诗歌的特点》中认为,中国诗歌滥觞于《诗三百首》,盛于建安,盛于唐代,格律诗题材自宋代以来收获甚少。中国诗歌的成长过程大约是1800年,而西方诗歌起源于希腊,始于12、13世纪。它们在文艺复兴时期和19世纪初两次兴盛,19世纪末急剧衰落,前后只有700年。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到爱情诗伴随中西诗歌成长的发展轨迹。

爱情是一个吸引人的主题,优美的情诗令人目不暇接,往往让人如痴如醉,忘记一切。当我们在华美的中西爱情诗中探寻揽胜的时候,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许多中国诗人以女性的身份写诗。比如:

打扮得漂漂亮亮地问丈夫:我的眉毛涂上深浅不一的颜色可以流行吗?“试试最后一张图的上半部分”(朱庆余)

当着众人的面不敢表白自己的心,偷偷扔钱,问我远方老公的声音。江南区(古玉)

我没有我丈夫的消息,但我讨厌在桥上买占卜师。《看着丈夫》(石建武)

突然看见绿柳青青,心里难受;哦,后悔不该叫我丈夫去找侯丰。永远在我心里(匿名)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着这明亮的光,不再流泪??月夜(杜甫)

桌上的蜡烛点燃了心,它也看见了离别;你看,它为我们流下眼泪,流向清晨。告别(杜牧)

从理论上讲,在西方和中国的封建社会,男女地位本质上都是优于女性的,只是中国的程度危害大得多。比如在中国,夫妻、夫妻、子女、男女的语序,说明了男先女后的原则是不能颠倒的。过去,已婚妇女应冠以丈夫的姓;在汉语中,有许多不好的词,而“女性”这个词经常被用作偏旁部首,如嫉妒、勾引、通奸等等。可见女性地位之低。同时,文人骚客非常看重名利,追求“立功、立言”的不朽女性在男性心中没有地位,择偶全凭父母媒妁之言。婚后一定要“主餐”、“扫帚伺候”,生儿育女。女性受教育条件差且少,“女无才则德”,必然导致女诗人少。再加上男女分工,女人在家“下厨房”,丈夫不在时“送寒衣”,所以女人普遍内心痛苦,这自然被男性诗人发现并利用。因此,中国的爱情诗人往往以女性为幌子,歌颂自己对男人和丈夫的深爱,抒发自己的相思之苦,发泄自己对被抛弃的怨恨和仇恨。

在西方,宗教色彩浓厚,人们深深痴迷于圣母和圣婴的传说,并受到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影响。女性地位远高于中国。比如古希腊传说中,人类是球形生物,四手四脚,一个圆头,两张脸。众神之王宙斯害怕人类的力量过于强大,危及他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君主统治,于是举起闪电和手杖,将人类劈成两半,但分开的一半拼命向另一半扑去,试图重新团聚。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爱,所以西方男人传统上称妻子为“我的另一半”。因此,女性的人格理想、智慧、才能甚至知识往往如本·琼生的《为西莉亚而歌》:

用你的眼神向我敬酒,

我会报答你用我的眼睛,

或者在杯子上留下一个吻,

我就不用去找酒喝了,

灵魂深处引起的饥渴,

我只能祈求一杯仙浆滋润我的喉咙。

即使诸神送来露水,

我不愿意和你交换眼神,

我给你的新玫瑰王冠,

不仅仅是为了让你爬上去,

只是为了给它希望,

让它从此永不凋谢。

因为你闻到的香气,

然后扔还给我。

从此长大了,闻起来香,就不从了。

但从你身上,我敢肯定。

希腊著名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说:“世界上有很多奇异的宝藏,但很难找到像人这样奇妙的东西。”作为天地之魂,万物之灵是长久的。他必须有各种各样的理想和要求,要求“在理性和感性两方面都得到充分的满足”。需要生命的完美填充。在人的诸多要求中,“事业情结”和“爱情情结”是不可忽视的两点。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男人的生活都是以“事业情结”为主,而女人则是“爱情情结”。一般来说,当事业和爱情发生矛盾时,西方文化的个性使得西方男性往往会放弃事业而获得爱情。他们相信爱情是事业的动力,能促进事业的成功;他们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爱情,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失去爱情。幸福是人生追求,爱情是人生大事。在伏尔泰看来,人生有两种真正的死亡:“一种是停止爱,另一种是停止被爱。这些是无法忍受的死亡。至于死,没什么。”“爱激起活跃的情绪,它可以使死者复活,它可以使沙漠有人居住,它可以使所爱的人的幻觉重现。”大仲马,红房子里的骑士。这些观念在西方非常普遍。

而在中国,男人更倾向于关注名誉,爱情永远没有和名誉抗衡的分量。相反,他们认为谈恋爱和儿女情长是极其不光彩的,会让人堕落沉沦,会导致事业失败。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所以丈夫抛弃妻儿,赴京赶考,追名逐利,戍边报国,报效沙场,走南闯北,背井离乡,到处闯荡,两地分离是很自然的事;另外,男人喜新厌旧,移情别恋,三妻四妾。也注定了中国的爱情诗中有很多“怨”诗。

无缘无故的嫁了一个高官的丈夫,不是爱暖香只是想早点登基。“存在”(李商隐)

想你就像流水,能闻到抽泣声。“从君”(雍·于之)

一个本该持续到永远的时刻,在我知道之前已经来了又去了。锦瑟(李商隐)

只看到她的眼泪打湿了脸颊,不知道她是恨还是恨自己。怨恨(李白)

像这种离别,总是在心里的“怨”诗在深宫里比比皆是。

西方自中世纪以来,由于骑士精神的影响,男性寻求荣誉骑士的功勋不是为了自己的升迁,而是为了赢得情敌,赢得恋人的好感。拜伦写过“名声——如果我对你感兴趣,我不想听你大声吹嘘;就是看到她燃烧的眼神——她也明白我不是配不上她!“这是西方男性寻求女性青睐的写照,代表了西方男性群体的意识,所以西方爱情诗处处表达对女性的仰慕。其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薛荣和勃朗宁的短诗是最值得欣赏的地方。当我们阅读马克思的《到燕妮》时,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一点。

正如前面分析的,东西方的爱情观是非常不同的。西方人重视爱情,有“爱情至上”的口号。所以爱情诗大多写在婚前,往往赞美长相,呼吁爱情。彼特拉克对劳拉;斯潘塞对伊莉莎白;拜伦的《唐璜到海德》;卢梭给菲尔逊、戈登、沃伦夫人、戴尔斯;但丁致比阿特丽斯;白朗宁对他的妻子,更是不胜枚举。而中国则是重婚姻轻爱情,他的爱情诗大多是婚后写的。夫妻之间的爱情往往被文人所掩盖或鄙夷。“追四女裙”是儒家的耻辱。只有那些穷困潦倒、百无聊赖、悲观厌世的人,如李后主、杨迪皇帝,才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他们都受到世人的批评。中国的真爱诗往往是送别和悼念的佳作。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暧昧,不加思索,念念不忘。”李清照的《谁更怜谁更憔悴?试灯无聊,无心踏雪”“事是人不为事,欲流泪”而我们可以从陆游、李商隐、纳兰容、陈曾寿等诗中找到这样的例子。

朱光潜先生在《中西诗歌趣味比较》中指出,“西方诗人要在爱情中实现人生,而中国诗人在爱情诗中往往只求自娱自乐。中国诗人脚踏实地,爱就是爱;西方诗人更有前瞻性,爱情里有一些人生哲理和宗教情怀。”的确,西方诗歌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当我们翻开西方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气息。

在希腊神话中,美与爱的女神阿佛洛狄忒主宰着人类的爱情,爱情就像诱惑的美酒,让人沉迷陶醉;让人疯狂,让人精力充沛;让人心焦。正是对爱的大胆追求加上虔诚痴迷的情感,构成了一种意义广泛的宗教。试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16首《爱是永恒之光的灯塔》;

哦,从来没有,爱是一座永恒的灯塔,

它凝视着风暴,却无动于衷;

爱是另一颗星星,指引着迷失的小船。

你可以衡量它有多高,但它的价值是无限的。

爱情不受时间影响,虽然很美好,

而洁白的牙齿不可避免地挣脱了时间的手;

爱情不会随着瞬间的变化而改变,

它巍然屹立,直到尽头。

这首诗讴歌了爱情的永恒和伟大,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阐述了一种类似教义的哲学,非常耐人寻味,很有思想深度。

另一个例子是Fedofi的:

如果你是树上的一朵花,我愿做一棵树;

如果你是露珠,我愿做一朵花;

如果你是阳光,我愿做露水;

这样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另外,女孩,如果你是天空,

我想成为天空中的一颗星,

然而,女孩,你是地狱,

我愿意永远堕入地狱。

这首诗也表现了西方诗人对爱情追求的执着和坚韧,隐含了一种宗教的沉思和遐想,体现了一种哲学的理性。

中国的思辨哲学不发达,人为的宗教观念薄弱。所以中国人重视现实生活中的琐事,衣服和钱成了普通夫妻最在意的东西,所以不能梦想到更高的地方或达到很高的地方。所以中国的爱情诗缺乏生命思考和宗教情怀,这也导致了中国的诗歌没有西方诗歌那么深刻博大。

在西方,女性地位更高,教育更完善,加上人文思想的启蒙。很少有认为女人是男人附属品的想法,她们的“德”、“言”、“容”、“工”都不是帮助男人的标准。她们在人格上享有和男人一样的尊严。留在一起还是不去,这种想法自古以来就一直盛行。与其离婚,不如妥协,因此,西方女性可以在知识和兴趣上与男性交朋友。男女恋爱结婚是常有的事。这方面是感人的。当小葡萄牙人勃朗宁夫人的第一首十四行诗被叫到的时候,春天死去的喜悦和火焰般的激情都在她优美的十四行诗中展现出来。

在中国,由于中国固有的社会现状和伦理思想,女性无法与男性平等,无法与恋人交流。同时,文人不屑于围着女人的“石榴裙”转,她们不是女人,是同事,是文学朋友。所以相爱的男女的诗,不如朋友的友情,有很多给予回答和歌唱的作品。在很多诗人的作品集里,关于友情的诗往往占到一半以上。建安七子、杜丽、韩萌、苏黄、纳兰成德、顾贞观之间的友谊,从古到今一直作为美谈流传。在西方人中,有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济慈和雪莱,韦兰和兰博等。虽然他们也因友谊而闻名,但有许多诗歌是以他们朋友的乐趣为主题的。

严格来说,文学是人们生活的直接表现。然而,自诞生之日起,它就被政治所束缚。此后一直有诗乐政治的传统,强调诗乐为政治服务,诗言志理论的形成使“文载道”,使文学变成了“明道”;“成圣”;“景宗”的工具。所以在中国的古诗中,男女之情被用来比喻君臣之谊,这就使得情诗往往带有政治色彩。这种情况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在西方诗歌中独树一帜。《楚辞》中的《离骚》最早用男女之情比喻君臣权谋。比如其间“许多人嫉妒余的飞蛾扑火,浓汤说余好淫。”“我离家很远,但我不怕贤明的王”,“我以前是草,现在是艾”,“我会离家很远。”其实这就是政治上的挫败感,被忽视,利用男女爱情的比例。到了唐代,这种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请看王昌龄的《长信怨》,“玉虽不及西方寒鸦之美,犹带昭阳之影。”白居易《后宫词》说,“美人未老而思,欲坐烟笼。”等一下。就算自己的文章不合考官口味,也要和自己的婚纱是否合公婆的眼比一比:“妆后低声问老公,画眉深浅不合时宜。”所以有些诗的主题与政治或爱情有关,令人困惑,难以厘清。正因为如此,过去注释诗歌的人常常把忠君爱国的徽记放在爱情诗上。比如在《诗序》中把关雎、等男女相爱的诗说成是歌颂“后妃”的作品,又比如把文的《菩萨弯》第十四回《富贵芬芳》说成是“人不相逢的作品”。反而最近有些人走极端,把自己搞得完全忠诚爱国。比如《离骚》、《元佑》等早已被正确定论的作品,被某些人视为情诗,可以说是一种潦草、无聊的解释,强行附加的行为。西方人不会把政治主题和爱情主题混为一谈,但宗教主题和爱情主题在他们的诗歌中交叉是很常见的。

以上,笔者从几个方面谈了中西方爱情诗思想内容的差异。在这里,我将分析一下中西方不同的艺术风格。

刘勰曰:“唯雍君;气体有刚有柔;学一点;能有雅正;和气质;陶染凝的是笔区云烟,文苑曲折。”那么中西爱情诗的风格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西方文化是一种激进的、个性的、开放的、吸收性的文化,西方各民族的人格特点是感情奔放、豪放率真,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歌颂英雄史诗、讴歌骑士精神、肯定冒险行为、掀起狂放激进的运动;在美学上崇尚阳刚之美;在哲学上,不断用片面的思维突破固有概念的平衡,实现新概念的飞跃和突变;在艺术上崇尚震撼人心的戏剧冲突,用艺术形象宣传运动和摔跤的精神,这些都使西方爱情诗的技法开阔,风格直白、豪放、精细。往往带着波浪般的情感,闪电般的想象,震撼人心的夸张,也常常映衬着大自然,大海的汹涌;狂暴的暴风雨;悬崖绝壁;沙漠和沙漠,在中国的诗歌中,很难与爱情诗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来读一读拜伦对他和海蒂爱情的描述:

他们手牵着手四处闲逛,

漫步在闪亮的鹅卵石和贝壳上,

踏着光滑坚实的沙滩砾石,

这个长期被侵蚀的荒凉的藏身之处,

风雨形成,但就像巧妙的建筑,

他们俩手挽手进来休息,

服从绯红色的诱人魅力。

他们仰望天空,漂浮的彩霞,

像玫瑰色的海洋,广阔而明亮,

他们俯视着波光粼粼的大海,

一轮满月正升向大海;

我能听到海浪在飞,微风在徐来吹。

看到对方黑眸中地炽热火焰——

我觉得他们的眼睛在偷窥对方,他们的嘴唇,

彼此靠近,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吻。

崇尚情感的宣泄,崇尚“阿波罗”的崇高和“酒神”的狂欢,是西方典型的爱情诗,容易使读者感到惊心动魄,有一种腹泻感。西方诗歌的情调是刚性美,充分体现了爱是生命动力的观念。

中国的文学比较儒雅放纵,主张“乐而不淫,衰而不害,情止于礼”。所以中国的诗歌虽然提倡抒情表达,但也提倡克制情绪,不过度,克制中有温柔,快乐中有幸福,所以中国的爱情诗中所吟诵的爱情是隐晦的。“出来很久了,还捧着脸。”爱情只是生活的暗流。强调灵动之美,含蓄模糊的意境;龙;委婉深沉;细腻;讲究“言近而远,言浅而深,虽言已尽,意未尽”;它让人“望表知内,望毛辨骨,句句外见一物,字外拐一弯。”男女相遇,相识,相知,相恋,相离,相约,很少以大自然的旷野风光为衬托,却常常在桥边,在溪边,在月光下,在柳树下,在孤独的亭子里,在小船上;周围的微风是晴朗的;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湖光山色;山谷小路;云彩和彩虹带给人们艺术的感受,情感的感染,以及阅读的底蕴。很多中国人的心是锁着的,爱情大多发生在室内。“小楼”“锈亭”“画堂”“回廊”“别巷”“深宫”“雕栏玉砌”以及亭台楼阁、亭台楼阁、寺庙楼阁等爱情诗是常见的,不会出现在读者的生理和心理中。试着读下面的诗:

惆怅梦歇山月,孤灯照墙红纱背,小楼搁谢家人。想知道玉是什么样子,一朵梅花冻在春雪里,盖着香雾和朝霞。浣溪沙(味庄)

山峦重叠,金光消失,庙宇欲香雪。懒得画蛾眉,来不及化妆洗漱。前后镜看花,花脸相对,新帖绣罗罗,两个都是金鹧鸪。菩萨蛮(文)

楼上黄昏,杏花寒,小栏杆斜。一个双燕子,两行雁,画角音残。倚窗东风,落泪春闲,也该如旧,饱秋水,读春山。眉毛(左羽)

这些诗既有人物,又有情感,又有背景,但意境深远宽广,寓意古朴悠远,感情细长,有“人消曲终,河上几峰”的神韵。

在中国,从诗歌的体裁来看,没有比词更好的表达爱情的优美而穿透力强的语言了,比中国的四言、五言、七言古诗和格律诗更出彩。苗岳先生曾在《论词》一文中提出过精辟的见解。“如诗所言,人生感情的本质是扎实的,但本质中有更多含蓄美好的人,所以我要创新,词为‘肇兴’。.....哀怨悲凉的感觉在诗中无法穷尽,这种新的风格适合表达。”可见词和诗是有区别的。词主要谈的是“细美静约”的“人生情怀——爱情”这是“诗所不能说的”孔子删诗时曾说:“三首诗,一言以蔽之,日:思无恶”。可见,天真的思想是伦理学范围内的思想,是诗歌的主旋律。因此,诗歌具有独特的功能,可以“教育夫妻,孝顺他人,与人为善,教育美,移风易俗。”“邪念”之爱,自然不再被归为诗歌的真伪,即使能挤进去,也是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因此,那首诗中无法形容的“悲伤的感觉”也在词中找到了它的位置。同时,词有着其他诗词难以企及的灵动与细腻。虽然它的容量很小,却让人以小见大,四处游荡。它往往能以其开创性的勇气,突破守卫者的禁区,大胆地表达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爱情,毫无掩饰地赤裸裸地向世人披露。因此,就浪漫而言,它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比诗歌更强的艺术性。

请读下面两个词:

相思夜更漏,愁月倚栏杆,想你想我。画堂深似海。记忆中只看旧书。什么时候在长安携手?欢喜纱(卫庄)

春天,杏花吹遍头顶。谁年轻浪漫?我打算和她结婚,共度余生,但被无情抛弃,我不能羞愧。思地乡(魏庄)

这几个字“香艳夺目”,“美得无与伦比”。如果写在诗歌里,在一般人眼里会显得轻浮。但在文字上,它们不仅构思新颖、感情真挚、力度不大、扣人心弦,而且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意识,表现出政治约束的弱化和文学自觉的时代深化。西方诗歌以表达爱情为荣,无论是婚内爱情还是婚外恋。中国的诗主要功能是“言志”,爱情主题不能高雅,尤其是婚外情。只有文字在这方面最能与西方爱情诗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