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研究深入。

松山地区的现代地质调查始于20世纪初。1936年,原开封地质调查所技术员曹世禄围绕嵩山做路线地质调查,在河南省偃师县、习水县、登封县、宜阳县、洛阳、临汝县等地写地质矿产。,发表于《河南地质调查》第五期,河南省登封市偃师县地质图,比例尺1: 40万。这张地质图虽然内容简单,但可能是松山最早的地质图。本报告统计了登封市众多小煤矿的生产状况,煤炭总产量约为38780吨。

1948年,原河南省地质调查所编《河南省煤矿志》,有“河南省登封县地质图”,比例尺1 ∶ 40万。

这些调查都是路线地质调查,以寻找煤炭和铁矿为目的,调查路线布置在松山周边煤系地层分布区。

张伯胜教授(1903 ~ 1990)

冯景兰教授(1898 ~ 1976)

1949后,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工业,急需开发矿产资源。1950年初,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同年7月更名为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第一调查院)奉河南省人民政府之命,组织了一次河南省规模空前的地质调查。河南省地质调查所聚集了多年战乱失散的技术人员,组建了豫西矿产调查队。研究所主要技术骨干韩应山、曹世禄、严、谢恩泽参加了调研。河南省人民政府还邀请了河南地质学家冯景兰(唐河县)、张伯胜(荥阳县)进行技术指导。经过3个月的野外工作,调查组编写了《豫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在珙县发现了小关铝土矿,正确评价了平顶山煤田远景储量,奠定了两大煤铝生产基地的基础。张伯胜教授在登封大塔寺西南沟发现了片麻岩与石英岩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并将其命名为“松阳运动”。认为其下的片麻岩属于泰山杂岩,不整合面之上的石英岩和片岩应为五台系,按其分布位置分别称为松山石英岩和吴之凌片岩。上述成果不仅见于《豫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而且写成了《松阳运动与松山区五台系统》一文。

1954期间,西北大学张二道教授撰写了《河南嵩山前寒武系地层》,将五佛山地区一套轻度变质或不变质的岩石地层命名为“五佛山系”,认为其层位相当于华北滹沱系。指出五佛山系与松山石英岩之间存在不整合接触,首次认识并命名为“中岳运动”,也是首次在五佛山系上部。在吴之凌盘龙沟发现了相当于朱砂洞灰岩的三叶虫化石Redlichia,该岩层被划分为下寒武统。

同年,中南地质局456队进行煤矿调查时,在过去一直认为是奥陶纪的白云质灰岩中首次采集到三叶虫化石Drepanura(蝙蝠虫),将其岩石层修正为上寒武统孤山组。

马兴元教授(1919 ~ 2001)

1957期间,北京地质学院马兴元教授在登封地区进行了路线地质调查,撰写了《河南嵩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及其对比》。张伯胜的“泰山杂岩”改为“登封杂岩”,认为应属五台系,而松山石英岩和吴之凌片岩归入滹沱系。将五佛山系与山西中条山地区的“丹石山石英岩”进行对比,认为五佛山系代表了滹沱地槽回归后的坳陷地层。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地质界的关注和讨论。为此,马兴元教授发表了《给知望关于“河南松山地区寒武纪地层及其对比”的复函》和《关于五台山地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几点看法》一文,供学术讨论。

1958年,杨志坚综合了1957年华北石油测量大队的石油测量成果,撰写了《豫西下古生界地层及其对比》。本文认为,前人划分的五佛山系应属震旦系而非滹沱系,这一认识长期以来一直被接受和使用。杨志坚将其震旦系进一步细分为大石门系和小顶山系。首次提出登封宋标和临汝角鼓山发现的紫红色砾质石英岩属于冰川沉积,即冰碛层与其下的应时砂岩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的新认识,并命名为“豫西运动”,后鲜有人引用。

王岳伦先生(1903 ~ 1981)

65438-0959,中国地质科学院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岩实验室松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研究组在松山开始了研究工作。王岳伦教授在1960年发表了《嵩山地质观察》一文,王泽久等人在1963年发表了《河南嵩山两个绝对年龄的资料》和《嵩山前寒武纪地层报告》。报告进一步证实和肯定了“松阳运动”和“中岳运动”。五佛山与寒武系的不整合被命名为“少林运动”。王泽久测得登封郭家窑伟晶岩同位素样品的K-Ar年龄为23.45亿年。登封三官庙相当于朱砂洞的石灰岩地层中也发现了三叶虫化石Redlichia (Lydrichia),并将这种石灰岩命名为“下井石灰岩”,其下的砾石命名为“关口砾石”。从此,松山地区又多了两个地名,成为地质书刊中的熟悉面孔。于是,《下井》在王莽追刘秀的美丽传说之外,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同年,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在登封召开了“前寒武纪地层现场会”。与会者考察了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和地质构造,并交流了研究成果。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了认可,如肯定五佛山系应属震旦系,五佛山系上未整合的关口砂砾岩属寒武系。

同年,马兴元教授在嵩山五佛山群中发现了葡萄峪组页岩与骆驼盘组砂岩之间的假整合接触关系,命名为“偃师运动”。经过多年的进一步研究,认识到这种弱相交不整合是重力滑动构造引起的群间滑动形成的不协调关系,本着科学务实的精神,建议取消“偃师运动”这一名称。

同年,开封师范学院和郑州地质学校师生联手,在豫西开展了1∶5万地质调查,编制了豫西益阳、彭坡、高铭、益阳、大口、杨颖、蔺如镇、杨楼地质图件综合说明。

1960年,西北大学豫西地层队在唐尧、登封、偃师五佛山测得古生代地层剖面。河南省地质局研究院撰写了《河南省宋集地层区划林宝群地层研究报告》。《河南省稷山地区地层研究报告》由郑州地质学院豫西地层队编写。这一阶段测量了许多地层剖面,采集了一定数量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对古生代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提高了该区地层的研究水平。

同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所、林对豫西冰碛层进行了研究,撰写了《华北南部早古生代冰碛层及其层位意义》。本文以充分的调查材料澄清了自杨志坚于1958年提出豫西存在震旦系冰碛层以来长期存在的争论。冰碛层命名为“罗泉组”。他们的调查涉及嵩山西部。

从1959开始,河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曾鸣区调查队)开始了临汝幅1 ∶ 20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嵩山西部(东经1130西),并向1964提交了最终报告。这是松山地区第一次系统的地质矿产区域调查,编制了1∶20万的地质图、矿产图、普通地貌图、水文地质示意图和第四纪地质图。

从1964开始,北京地质学院就把嵩山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几乎每年都有师生在嵩山实习,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地质图的精度在不断提高。1972编制的河南嵩山地区地质图和1973编制的登封三官庙井湾地区地质图进一步将嵩山群划分为罗汉洞、吴之凌、井湾、于晓华四个群。

1966年至1976年和10年期间,松山地区地质工作进展缓慢,成果不多。然而,一些具有强烈事业心的地质学家仍然痴迷于松山的地质研究工作。对嵩山情有独钟的马兴元教授曾独自一人来到嵩山。对于一个国内知名大学的知名教授来说,实地考察没有助手,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交通工具,这看似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马教授为了上山工作,去坐农民运石头的拖拉机,却被一个不认识的车主开走了。幸运的是,这个尴尬的情况被登封市水利局一位听过马教授学术报告的干部发现了,他告诉了附近的地质队,以获得帮助。

从1974开始,河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对许昌幅的区域地质调查,将嵩山东部(即东经1130的东部)包括在内。1977完成任务,提交最终调查报告。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一些突破,如在原马家沟组发现多种牙形石化石,进一步证明松山地区乃至豫西地区下奥陶统缺失,中奥陶统直接假整合于上寒武统之上。松山首次有了正规的中比例尺地质图。

1976至1980,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所、湖北地质研究所、长春地质研究所、西北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地质科学研究院及相关地质队对许昌铁矿区及外围的地质构造特征、前震旦纪地层对比及矿床特征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西北大学编写了《华北南部前寒武纪地质与富铁矿》科研论文,武汉地质学院松山团队在1977编写了《河南省松山地区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史与古构造形态》论文。因此,嵩山的地质研究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1975年、索、颜、发表论文《河南嵩山地区震旦纪古构造类型》,发表在《地质科学》第二期。

65438-0978年,马兴元等人发表新作《河南嵩山地区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史与古构造形态》,发表在《地质科学》第二期。

20世纪70年代末,河南省煤田地质公司在登封鲁甸进行煤田普查时,直接钻遇下三叠统红砂岩下山西组二段1煤,提示了一种新型控煤构造——滑动构造。

1980年,马兴元等人发表了题为《河南嵩山前震旦纪岩群变形变质史》的论文。

1981年,马兴元、索树田在20多年松山系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松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分析》,对松山地区的地质特征,特别是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非常详细、全面的总结和阐述。这本书受到了中外地质界的高度评价,获得了地矿部第一批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3期间,在登封召开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现场会上,专家们对马兴元教授从变形构造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给予了一致好评。

1983期间,包括13名国外学者在内的36名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前寒武纪构造与太古代地球化学国际研讨会。松山地质构造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各国构造地质学家的肯定。

1983至1989,根据地矿部的统一安排,河南省地矿厅在完成1 ∶ 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全省区域地质进行了综合研究,编制了河南省区域地质,编制了1 ∶ 50万河南省地质图。在填图过程中,河南省区域调查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工作,并在嵩山关口-角梁坑对寒武纪剖面进行了复测,采集了丰富的三叶虫化石,使该剖面成为全省研究最多的寒武纪剖面之一。在登封大冶和徐庄海棠泉进行了奥陶纪剖面测量,并进一步研究了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在1986 ~ 1989期间,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大学合作,对该区太古宙花岗岩-绿岩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些关于登封群或登封杂岩形成演化的新认识。

1987 ~ 1989期间,河南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在嵩山东部开展了1 ∶ 5万的登封、密县、大围区域地质调查,是嵩山地区常规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开始。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更多的古生物化石。本文对松山地区第四纪下更新世(约200万年前)冰碛物层的存在提出了新的认识。

1991 ~ 1995年,地质矿产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简称地层清理。河南的地层清理工作由区域调查队承担。近五年来,对河南省元谷峪至第三纪共517个地层单位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筛选出185个岩石地层单位供今后正式使用,废弃或停止使用332个地层单位。对于未纳入清理范围的太古宙地层,也从原有的76个地层单位中选取12地层,以备今后正式使用。他编著出版了《河南省岩石地层学》。

1994至1996,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筹委会将嵩山列为地质旅游线路之一(T335)。河南省地质调查队对嵩山(含稷山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嵩山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进行了新一轮的研究。编写并出版了地质旅游路线指南(英文)。他写了嵩山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特征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