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的艺术评价

文/黄艳

刘想办一个书画展,早就准备好了。夏天,她说她给展览起了个名字,所以叫“梅花三巷”。书画展前被冠上一首古琴曲的称号,真的很原创,很优雅。我解决了问题:“梅”就是她自己,“使三招”的人使的招更多。事实上,大多数艺术都是由技巧和爱好组成的。一时不做,久而久之就会有结果。回想起刘刚从淮安去南京的时候,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现在在家,照顾丈夫和女儿,做家务;在外面有很多写字画画写诗唱京剧的朋友,也是省书协的秘书长,很忙。我觉得这首《梅花三弄》很适合她。没有对“巷”的长期不懈坚持,怎么可能有她今天的展览?

刘研究书籍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她是一个很快的初学者。这是因为她学过绘画,心、眼、手都很准。赵孟頫是学的最多最久的一个。那段时间,我看了很多她临时创作的作品,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令人羡慕。至今,认识刘的朋友都熟悉她飘逸流畅的草书,这也成为她书法的基调,多次入选全国展、兰亭展、中青展。从那以后,看着别人学这学那,弄点新花样,她也想改头换面,时髦起来。我对她说:时尚很快就会流行过去。那些急于学习,吹嘘自己能力的人,写的都是一些奇怪的,没有根据的话。谁都知道不能当面理解,背后骂你!赵孟頫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落后。至于性格,写久了就出来了。这几年她迷上了草书,一开始想去狂放,但对自己的书写并不满意。她毫不畏惧,逐渐将赵孟頫的笔法融入其中,却在躁动中获得了一种安详的气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值得肯定。其实历史上很多人都有前车之鉴,前车之鉴,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凡是好学旧的,好学幼稚的,好学东方的,又丑又蠢的,都失败了。原因是不自然,自然是书法最基本的美。学什么?你追求什么风格?当然要学古人,追求个性,但一定要以自然为上。这才是真正的本性。所谓写书的人,就像一个人。

是的,刘的笔迹很像一个人。她学书很有韧性,就像梅花不怕冷。她有一个很有文采的女儿,曾经这样形容母亲的勤奋:

有一次她在厨房做饭,突然举起锅铲在空中挥舞。我被活活吓死了,心想:你疯了吗?我拍拍她的背,问她:“你在干什么?”她淡定地回复我:“最近练草书一直不好。”

刘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把写得惟妙惟肖。她遇事从容淡定,内心却总是充满美好的期待。我想这也是梅花的性格吧。她画风景、花卉和鸟类。她还学古诗,学京剧,唱谭派的《老学生》,都是很好的例子。一个当代女性,总是在追求她所希望的各种艺术,每天都过得充实、快乐、满足,却从不心满意足地学习上进,不做作、不卖弄,这才是高尚的。

你听说过“梅花三招”吗?我认为这首钢琴曲一定是古雅而富有想象力的。或许会让人想起古人画中的梅花。“花几千万,赏心悦目的只有两三朵。”今天有许多展览,如果这次展览中有两三个令人满意的分支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这正是刘想要的。

写出内心的真谛/陈锦春

上世纪90年代末,她开始关注刘的书法。她经常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第一届兰亭展、草书书法展、第七届和第八届中国青年展。熟悉国展评审机制的同事都知道,在万人过独木桥的比赛中一次入选国展并不容易,但她的实力不可小觑。

刘的书法以二王传统书法为基础。还是南一的黄盾教授教的;还是源于自然的纯粹飘逸,刘的行书一直秉承着一种后学的技术理性,是来自、冼父子、智勇、赵孟頫、董其昌、王觉思的血脉古韵,飘逸脱俗。特别是她的一系列手书作品,以其飘逸沉稳的文笔、奢华的笔触、典雅的风格,达到了相当的审美水平。近十年来,她的书始终沉浸在这样一种优雅而又充满晋韵的氛围中。像她最喜欢的京剧,苍凉高亢,或低沉,唱着古典、飘逸、清新、精致的《西皮流水》。

刘的大草是另一种天气。我很奇怪,江苏的女书法家都喜欢写大草,但像刘这样,二王之美与野奇唐草并存的,却不多见。事实上,刘试图在二王的魅力和唐草的张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相较于二王的清丽飘逸,刘的草加强了中轴线的变化,增加了字势的摆动。加强了印章笔触和转笔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连续流动;加强了墨法的浓淡干涩变化,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但由于多年受金铁的影响,柳草始终隐忍,在徐、苏与金铁之间的选择上有所犹豫。这种犹豫在王铎的《中年草》中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长期以金铁为目标,想以大草的形式发泄自己的书法家,必然会有这种游离。对此,古人有两种答案:一种是酒醉无节制、狂放、连绵、延绵、张扬,另一种是王铎从大凌草连绵中把握晋之韵,加强了文笔和连续变化的内在节奏,强调理性的优雅克制,并不疯狂,从刘最近。

我有几个淮安的朋友。他们的勤奋、智慧和慷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赢得了我的尊敬。刘就是其中之一。她有一份高薪的工作,然而,她对艺术的痴迷和与生俱来的热情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书法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刘有很多艺术造诣。她曾在高考中获得徐、淮、连、燕、阳地区美术考第一名。她的商标设计在全国华夏杯商标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她专程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她对音乐、歌剧、绘画和诗歌有着执着的追求,并有着良好的修养。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曾经问过刘:如果按原路写魏晋,刘回答:草书笔法的难度和丰富的表现力,是任何一个想在书法领域有所作为的书法家必须攻克的。

刘是一位严格自律的书法家,她的书法创作水平无疑是当代杰出的书法家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喧嚣浮躁的当代,她能做到从容淡定。优雅娴静,护夫教女,临池写诗,自有晋人的性格。我忽然想到苏东坡在《论王逸少帖》中的诗:“谢夫人家轻富,而有其弊。天门荡跳龙,出林鸟扫。”——读刘的书法。

文/黄

书法是宁静的,书法是澎湃的。

书法创作是个人完成的艺术,她需要个人的积累。这种积累,不仅需要编剧长期的传统技艺训练,对水墨感觉的自控力,构图的自然创造,还需要最后的红印位置,需要极其优雅精准。这绝不是挑剔。是认真的,坚持的,到位的。所以书法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创作者综合水平的完整体现。

刘的书法是安静的,就像她的生活一样,天天去水池,出入魏晋唐宋;每天画画,画一些山川、花草,看山川中的“四大天王”,看花草中的“武韵”。

临池是她的日常课。每次读书爱好者聚会,她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IPAD,和同龄人一起欣赏自己最近的书和画,虚心请他们点评,像学生一样认真专注。因为她的勤奋,书和画,有很多作品。这样往往增加了当事人的谈话素材,大家也都受益。据我所知,她的IPAD已经更新了。

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

这位来自古楚淮安的书法家,年轻时画得一手好画:“我十二三岁的时候,画了好多黛玉葬花,珍妃宫女蝴蝶,还有这个月的嫦娥。现在我可以闭着眼睛画女士了。“她热爱书画多年。进入金陵后,师从黄云、张幼贤等名师面授,书画大有长进。她也从两位名师那里了解到从古代名著中学习书籍和绘画的重要性。

那么,刘选择法源的赵武兴和明朝的董祥光,也就顺理成章了。赵志珍的书法,在唐凯严格的法度下,英俊、精致、匀称、典雅。行书能深入“二王”的殿堂,也不为其所禁锢。复古风也不错,小字体精致,别致的文笔中可见“中和”之美。董其昌天资聪颖,文质彬彬,善于把绘画的笔墨与书法结合起来,所以他的书法和绘画都是帖柔并济,碑会时妙。我们今天看到的刘书法,是在广泛研究古碑名帖的基础上,从两位圣贤的杰作中汲取营养而形成的。

不得不说书法和绘画是一脉相承的。作为早年的设计师,她有着与生俱来的书画天赋,文笔好,对形象和色彩极其敏感。她无能为力,她在这里是强者!多年前,她心爱的女儿张远的第一本散文集《心怡纸墨间》出版了。这本书从装帧设计到插图都是画家的母亲写的。一出来就让大家眼前一亮!非常专业。我以为这位妈妈拿出了自己最擅长也最愿意付出的东西,是她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孩子们最美好的青春回忆。

中国的书画,与其说是笔墨的镜像,不如说是画家心灵的分支和延伸。

刘通过多年的积累,用一根柔软的发丝在纸与墨之间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她浸淫魏晋,学习宋元,受益于东赵。我对书法的投入、坚持和热爱,也是我遇到的为数不多的人。她的投入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功利之心,在这个功利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她会为了一条线的明暗、干涩、节奏的细微变化而反复练习,甚至像初学者一样做反复的训练,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那条优质的线!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略似西西弗斯,我们可以看到她现在的书法:严谨的书法风格,规范的技法,久远的古意,中性的风格,温婉的风度。

这种风格的书法的发布,符合她善良、宽容、朴实、专注的性格。所以在她的书法中,那种真实纯粹的风格自然溢了出来。

书法是一门需要内外兼修的艺术。刘一直在不断地为自己补充养分。在业余时间,他研究中国的古诗,经常写出精彩的词句。学京剧,老声音也挺自鸣得意的。这些看似不相关,实则相关的文艺,给她的创作带来了无尽的信心。

她心爱的女儿曾写过一篇关于母亲的短文《最熟悉的人》,她在短文中写道:“她的字写得很飘逸,像君子兰,谦逊淡泊名利。”

刘以一种平和优雅的心态,沉浸在自己的书法世界里,写自己的书法,走自己的路。以她对书法艺术的执着和坚持,一定会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黄,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