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蛋挞哥挑战肯德基励志故事。
《人人都希望自己失败》中塑造的“蛋挞哥”
辛西娅有好几个外号,最常叫的一个是“蛋挞哥”。“蛋挞哥”刚刚“跑了三年”,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温柔文静。他大学学文科,在国外留学了几年。但还是带着一股“书生气”。两个月前,丁杰辞掉了正式工作,全身心投入蛋挞生意。
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这份工作报酬丰厚,很多人羡慕他,但丁不希望自己的理想就此止步。工作之余,他一直在业余时间调查市场,寻找机会开创自己的事业。“我喜欢吃蛋挞,尤其是肯德基推出蛋挞之后。我是常客。”他跑遍了无锡的肯德基门店,整天待在店里统计蛋挞的销量。2007年,他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去澳门学了一个月的艺术,终于学会了做蛋挞。
丁杰的父母发现儿子下班后一头扎进厨房做零食,他们想自己开一家零食店。他们中有一百人不快乐。"我们都希望他会失败。"丁杰的父亲认为儿子有一份好工作,然后去做个体户就是“无所事事”。但是父母不能拧着倔强的儿子。2007年,丁杰先注册了“丁琪媛”商标,拿出一万元积蓄在东街开了第一家蛋挞店。店面虽然只有几平米,但因为蛋挞好吃又便宜,吸引了大量客人。“健康路上排起了长龙,也吸引了交警来维持秩序。”
即便如此,父母还是希望儿子的生意不要成功。父母允许他继续开店的前提是生意稳定后必须谈对象;如果生意能从“芝麻”变成“西瓜”,你可以辞职。
由名声奠定的好名声
作为“蛋挞哥”,丁杰从此没有自己的时间。下班后,他背上背包,骑上自行车,直奔店里。当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时,他的座位经常是空的。回家后,辛西娅后背湿漉漉的。“很多同行下班后忙着结婚找乐子,他的时间都在蛋挞店里。”父亲没想到儿子这么看重这个小生意。
丁洁洁从来没想过蛋挞是个小生意。他想让无锡“丁琪媛”的名声越来越响。上班没时间管理店铺,他就动员家里人加入创业团队,母亲成了他的第一个徒弟。工作之外,只要有时间,他就自己做蛋挞,自己送货。“有几次,他连夜接单,第二天早上4点就起来烤,做完蛋挞就去上班了。”这么多年的周末,父亲已经好几次没见儿子睡懒觉了。
小小的蛋挞看似结构简单,但烘焙过程却十分复杂,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前功尽弃。这种手工点心对原料的要求也很高。为了保证蛋挞的纯正口感,丁姐从不留任何隔夜的蛋挞,严格控制原料的质量和配比标准。有几次因为原料有问题,他把整盆原料都倒了。
当时正处于起步阶段。节俭的母亲看到后很心疼,和儿子吵了起来。最后两个人都哭了,结束了争吵。在发货上,丁杰也是认真对待每一位客户。他每次送货都会听取客户的意见,有时候对客户的态度超出了他父母的理解。“顾客投诉时,无条件接受对方退货,不算。退钱后,他会按照原来的订单送一批新的蛋挞,哪怕只投诉一个。”最多的一次,他给顾客支付了100的蛋挞。
由于这些努力,“丁琪媛蛋挞”赢得了一大批铁杆粉丝,许多投诉过的顾客仍在购买他的蛋挞。近年来,无锡市场的蛋挞品牌逐渐增多,但丁杰仍然坚持原来的做法,经营自己的小店,不涨价,不降质。事实上,在其他蛋挞品牌纷纷退出无锡市场的时候,“丁琪媛”还在微笑。
最后,“芝麻”被做成“西瓜”
很多人对年轻人开店的印象是:修修补补,开了又关。丁杰想起了父母和他的约定,芝麻变西瓜。他引入加盟的形式,让蛋挞店走上了规模化经营的路线。现在17门店中,除了两家直营店,其余都是加盟店。丁杰另找地方办厂,建仓库。现在,“丁琪媛蛋挞”不再只是一个小门面,所有门店都由管理、配送、加工、研发四大中心支撑。
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一个小伙子开着电瓶车,送来一箱箱半成品蛋挞胚胎。“这是配送环节,半成品都是出厂的。”丁杰对每个环节都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标准化操作方案,每天都按照标准对各部门进行考核。任何想加入的人都必须经过培训并通过考试才能被允许加入。
“现在人工成本涨了,原材料也涨了,但蛋挞的价格涨不上去。”在四大中心的支持下,“丁琪媛蛋挞”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利润不比往年差。“丁琪媛蛋挞”出名了,一些外国商人也来洽谈加盟事宜。辛西娅终于辞掉了原来的工作,成了真正的“蛋挞哥”。
创业见证:
有实力认真做事。
丁杰觉得自己的创业过程没什么特别的,只是稍微认真了一点。“创业之初,要有不放弃的实力。对于想兼职创业的人来说,吃苦是必须的。他们要比别人更加努力,做出更多的牺牲。”他鼓励有想法的年轻人尝试创业,即使那条路走不通,也要尝试走一段路,因为从失败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把创业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