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哈达铺镇以前叫什么?

白龙镇南路

现存史料中的“哈达”一词,最早见于清代稿《甘肃土司传》的相关记载。相传东汉富博将军马援的后裔司马振是宕昌土司的第一代传人。他的父亲马季因为保卫了从元朝到正念的哈达川九大家族而被授予统帅的职位,并被授予世袭土司管理数百户。“哈达”的含义,根据陈其生先生所著《宕昌历史研究》中对藏语地名的简要解释,周塔先生翻译的“哈达”是指向阳山,即“住在山上”,那里乌鸦很多,“哈达川”是乌鸦聚集的山上的河坝。也有学者认为,“哈达”是藏族、蒙古族在迎宾、送礼、拜神和日常交际礼仪中使用的丝带,象征圣洁吉祥,表示尊敬和祝贺。“哈达铺”也被附近的人称为“铺里”,应该与古代驿站有关,如今天宕昌的“交里铺”、“临江铺”。虽然在甘肃邮政记录中没有明确记载,但这个地方无疑是一个繁荣的干船坞。哈达铺是当时中国有名的药材集散地。天津、北京、安徽、广东等地的药材商曾在此开设药材商店,如益和昌药店。哈达铺街下的关帝庙,建筑规模之大,在宕昌一带确实少见。关帝庙是“财神庙”,南方人推崇,北方人不推崇,这也是很好的佐证。

哈达铺原属岷县,因地理位置在岷州城南的重要交通要道上,故又称“南路”。至于“白龙镇”的名称,则与红军在哈达铺的革命活动有关。1936从8月7日起,红二方面军在“陶敏西固”战役胜利一个月后,于8月25日进入哈达铺,休整20多天,组织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哈达铺苏维埃政府由贫农谢衍任主席,牛炳山任副主席。设、耶仁、哈达铺、哈达铺四个乡,以刘、强虎太夫人、赵、朱生生、、葛望为骨干,组建乡苏维埃政府。哈达铺、利川、宕昌区成立游击队,约4000人。红二方面军北上时,约800名游击队员随军北上。这支队伍大部分被中途分开,也有一部分牺牲了。幸存下来的有马福泉、杨、杜、等人。当时游击队员唱道:“全心全意做红军,枪毙敌人,打败鲁玛两个匪军,为人民立下大功。一心做红军,枪毙敌人,打倒军阀,打倒日本,人民享太平。”红军走后,哈达铺周围的百姓又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以军阀卢大昌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政权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游击队司令员朱、秘书长刘英、苏区干部邓永娃、赵海甲、牟张娃、苏龙龙和被打死。然而,英勇的哈达铺人民并没有因此而被吓倒。他们不顾敌人的镇压,铤而走险,保留了许多红军写的标语和使用的货币、器皿,给长征中出生的孩子取名为“顾”和“红军成”。10000多人参加了1943陇右农民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当地的黑暗统治。为了消除红军的影响,国民党反动派于1936将哈达铺改名为“白龙镇”。解放后,中央有关部门为保护红军长征经过的历史地名,特授权地方人民政府恢复“哈达铺”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