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纸吗?
中国古代养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杰出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丝织的国家。古人用上等的蚕茧吐丝,用剩下的恶茧和病茧经过漂白制成丝绵。漂浮后,垫子上会留下一些残留的絮状物。当牙线次数较多时,垫上残留的牙线会堆积成纤维片,晾干后即可剥离,可用于书写。这种絮体的副产品数量少,古书中称之为“何琪”或“方絮”。由此可见,中国造纸术的起源与丝绵有关。
原材料的切割和清洗,原材料的蒸煮
浇注、打浆、干燥制成整饰纸。
谁发明了造纸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
主要依据是后汉《蔡伦传》的记载。书上说,从古至今,绝大部分的图书契约都是用竹简做成的,用丝绸(即根据书写的需要而剪裁的丝绸)做成的就叫纸。又贵又简单,对人不方便。伦就是发明(发明)树皮、麻头、布。渔网是纸做的。元兴元年,奏之。皇帝擅长他能做的事,所以在世界上被称为‘蔡侯纸’。“因此,国内外后来的一些著作都把东汉的蔡伦作为纸的发明者,并把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
但自从1933,已故考古学家黄文璧在新疆罗淖尔发现一张西汉中期的古纸后,对造纸术的发明有了不同的看法。5月8日,1957,陕西省Xi市郊区灞桥砖瓦厂古墓内发现88张古纸。这堆古纸放在三面铜镜下,很厚。虽然已经变成了碎片,但是边缘还没有完全腐烂。这一发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据考古学家考证,认为此墓不会晚于汉武帝元寿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也可以大致确定灞桥纸的年代在公元前118年之前。这个时间比蔡伦造纸的时间早了200多年。此外,1973年至1974年,甘肃汉居延遗址出土了两张西汉晚期的麻纸。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天水马滩西汉古墓中发掘了一块土地。
据史书记载,汉和帝曾拜访过勾践家,勾践很可能参观过这里的造纸厂。河直庄(今分为钱智庄和侯智庄,位于汉魏古城洛阳以东约2000米,面向洛河)大概是汉代造纸厂的所在地。这两个地方,附近有优越的造纸地理环境,有丰富的造纸资源(如麻、竹林等。).
造纸技术很复杂,不是一个人能想象出来的。其实在蔡伦之前,劳动人民就已经用植物纤维造纸了。所以不能说纸是蔡伦发明的,但也要肯定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比如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造纸,这是造纸技术的一大进步。这些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其中一些还是废料,可以大量生产。至于用树皮做原料,是新发现。后人用木浆造纸,是受蔡伦用树皮造纸的启发。因此,蔡伦成功地改进了造纸方法,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可以大规模生产纸张,为日后书立的印刷创造了物质条件。
也有人认为是西汉的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东汉的劳动人民在继承了西汉的造纸技术后,不断改进、发展、提高,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吏部尚书蔡伦(他负责管理皇家作坊,监督各种文书的制造)正好组织了少府方上作坊,用充足的人力物力,生产出一批上辈子提炼出来的精品纸张。
但无论如何,蔡伦对我们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这种影响还会继续下去。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用数量来衡量纸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更不可能预测人类对纸的使用会持续多久。因此,蔡伦(以及另一位留下名字的四大发明发明者毕升)在给中国和人类历史进程带来巨大影响的人物名单中,应该占据首席或几乎首席的位置。
蔡伦之后,纸极大地促进了图书复制事业和文化传播。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书画的需要,对纸张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特别是在书法方面,因为书法对纸和笔的要求非常高,所以需要提高纸张的私质。古代缫丝时,一级茧用来缫丝,二级茧用来做丝绵。做丝绵的时候,要用竹签敲打浮在水面上的竹席上的茧。漂白后,一些残留的絮状物留在席子上,形成一层薄膜,干燥后成为一层薄薄的丝绸薄纸。
鉴于试图否认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造纸术的发明者的不正之风,1990年8月65438日至8月22日在比利时马尔梅迪召开的国际纸史协会第20次代表大会一致承认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造纸术的发明者。据《洛阳地方志》编委会史同志考证。“纸家”位于汉魏古城洛阳市郊,古称“纸家”,古代马涧河穿过“纸河”的一段,沿岸原有的“纸河碑刻”已失传。
中文名:蔡伦。
又名蔡
朝代:汉朝
时代:汉代
出生和死亡日期:62-121
相关事件:改进造纸
国家:中国
籍贯:湖南省郴州市
直到东汉时期,有个叫蔡伦的人。当时蔡伦看到大家写字不方便。竹简和木简太重,丝绸太贵。丝绸薄纸无法大规模生产,它们都有缺点。于是他研究并改进了造纸的方法。
蔡伦死后大约八十年(东汉末年),又有一位造纸专家,名叫左博。他做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腻,色泽鲜艳。当时,人们把这种纸叫做“左博纸”。不幸的是,历史上没有记载左博使用的原材料和制造方法。造纸图,这张纸长5.5厘米,宽2.6厘米。这张新发现的西汉纸质地图是目前最早的街道纸质实物。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在西汉初年就发明了古代可以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蔡伦总结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他在研究和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技术。最后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碎鱼造纸。他们先将树皮、麻头、破布、破渔网割开或切开,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然后捣碎成浆,甚至煮熟,再铺在席子上晒干,就这样变成了纸。为了做出理想的书写材料,蔡伦在以前用废丝棉造纸的基础上,用树皮、麻、破布、废渔网等为原料,制成了一种又轻又经济的纸,并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飞跃。公元105年(汉元兴元年,刘兆年在位),蔡伦把做好的纸呈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表扬。从此,人们开始使用这种纸,蔡伦制造的纸在全国被称为“蔡侯纸”。
创造了“蔡侯纸”。这种纸堪称“物美价廉”,被人们广泛使用。最重要的是,经过蔡伦的发明创造,造纸业从自发阶段变成了独立阶段。在蔡伦之前,造纸只是依附于纺织业的一小部分,并没有形成一个数量少、成本高、普及度低的独立产业。
到蔡伦时期,造纸业从纺织业中分离出来。它有自己的目的和需求,所以发展很快。蔡伦改进造纸技术,采用多种植物原料,解决了造纸原料来源不足的问题。碎麻、麻头、破渔网等废料不仅增加了原料来源,还降低了成本,使纸的广泛使用成为可能。多种原料的利用对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造纸技术的变革。根据史书中零星的记载,大致知道造纸过程要经过灰染、蒸煮、漂白等几个阶段。先将原料洗净切去,然后浸泡沤制。其间大概加了石灰浆促进腐烂蒸煮,然后反复捣碎纤维,再把纸浆做成纸浆。然后用细帘捞出果肉,沥干水分,晾干,捞出压平,以备研究。
与以前的麻纸相比,这种纸更柔韧、耐折、耐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纸又轻又薄,非常适合书写,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报告了这一伟大成就,汉和帝都称赞他。此后,全国各地都开始用这种方法造纸。
动物纤维蚕纸是制作丝绵的副产品。制作大麻时,沤麻需要很长时间。泡在水里打麻,席子上会残留一些麻丝,晾干后就成了麻纤维植纸。
蔡伦对造纸术的另一个贡献是皮纸制造技术的探索和普及。皮纸是用树皮纤维做的,技术难度比麻纸大。从史料来看,蔡伦本人或其下属很可能就是“以为树皮是纸”的人。他长期负责御用器具的制造,有条件博采众长,组织推广造纸技术和造纸的研究。用树皮作原料造纸,是比改进麻纸技术更重要的发明,开创了现代木浆纸,为造纸工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麻纸和皮纸是汉代以后中国纸的两大支柱,中华文明能够发展、繁衍和迅速传播,靠的就是这两种纸的供应。随着造纸技术的提高,人类梦寐以求的廉价优质的书写材料终于诞生并迅速成长。简牍和帛书逐渐被历史冲刷,成为中国主要的书写材料。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武帝进贡纸张,因质量提高而受到重视。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都城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技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它大大提高了纸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开辟了纸代替竹、丝的新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关于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古代记载,《后汉书·蔡伦传》说:“自古以来,用竹筒编书、编事迹;用的人叫纸。又贵又简单,对人不方便。伦有意,以树皮、麻头、布、渔网为纸。”后人受到何棣的称赞,下令在全国推广使用。纸的应用已经普及并逐渐取代了简单的丝绸。后人在《蔡论》中改进了蔡侯纸。
汉元元年(公元114年),邓太后命儒者刘真、吴京博士在东莞修经,命蔡伦督事。东关是洛阳宫藏书著述的地方。这批学者修订儒家经典,是为了给全国提供儒家经典的标准范本。修订后的抄本发放给地方官员,从而形成了大规模将儒家经典抄在纸上的高潮,使纸质书籍成为传播文化最有效的工具,进一步促进了新式纸张的推广和传播。
东汉在造纸术史上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而蔡伦是推动这一历史阶段造纸术发展的核心人物,所以毫无疑问,他被称为技术革新者、组织者、倡导者和普及者的地位,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科学家。
蔡伦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它最早出现在中国,使中国汉代的文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同时代人。纸是用于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的片状纤维产品。一般由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经过打浆、网上交错组合、初步脱水、压缩、干燥制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纸的国家。据考古发现,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国就已经有了麻纤维纸。质量粗糙,
近年来,在附近的汉代墓葬中发现了数百块不同形状的空心砖。砖的规格有140-169厘米长,52-70厘米宽,14-17厘米厚),有不同的砖孔和榫头,就像现代建筑的预制构件。汉代造纸的烘培体是什么风格?史书上没有记载。然而,宋在《天工开物》中说:“先用砖把纸烤成一条巷。相比之下,这些特制的大空心砖,很可能就是汉代用来建造纸烤体的原料。在这些出土的大型空心砖的砖面上,有很多构树、木芙蓉、芙蓉花的图案。这些树皮都是造纸的原料,大概反映了当时造纸的现实。如果根据空心砖的孔、榫、传热过程来研究用于恢复造纸的焙体,将会对汉代造纸技术的研究有新的突破。
大约在公元2世纪,中国开始用大麻和树皮纤维制造书写纸。此后,随着技术和设备的进步,造纸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大大降低了文字的载体成本,实现了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造纸术在7世纪初(隋末唐初)开始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在8世纪,它被引入撒马尔罕,后来的阿拉伯,然后是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革和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从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都建起了造纸厂,成为造纸术在欧洲传播的重要基地,之后又传到了德国和英国。16世纪传入俄罗斯和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它在19世纪被引入加拿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 ~ 6世纪),造纸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开始向国外传播。中国造纸术最早传到朝鲜和越南,4世纪开始在百济、朝鲜和新罗等地开始自己造纸。大约在隋朝(公元610年)末期,造纸术从朝鲜传入日本。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造纸术漂洋过海来到阿拉伯。1150年,阿拉伯人将造纸术引入欧洲。400多年后,造纸术传到了美国。19世纪,澳大利亚还建了造纸厂。就这样,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造纸术传遍了世界和整个地球,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造纸术首先传到与中国相邻的朝鲜和越南,然后传到日本。蔡伦改进造纸后不久,朝鲜和越南就有了纸。朝鲜半岛所有国家都学会了造纸术。纸浆主要从麻、藤、竹和稻草中提取。朝鲜半岛所有国家都学会了造纸术。公元4世纪末,百济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学会了造纸,不久朝鲜和新罗也掌握了造纸技术。此后,韩国的造纸技术不断完善。唐宋时期,韩国的皮纸反向出口到中国。西晋时期,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纸技术。公元610年,朝鲜高僧谭政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将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在全国推广,后来日本人民称他为纸神。
中国的造纸技术也传到了中亚的一些国家,此后又通过贸易传到了印度。
造纸术在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那一年,唐安西率领高仙芝与阿拉伯军交战,唐军大败。被俘士兵中有参军的造纸工人。阿拉伯最早的造纸作坊是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建造的,造纸技术是中国工人自己传授的。造纸技术在10世纪传播到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开罗、埃及和摩洛哥。
欧洲人通过阿拉伯人了解造纸技术,最早接触纸和造纸技术的欧洲国家是曾经被阿拉伯人统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萨迪瓦建立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1276年,意大利第一家造纸厂在蒙特法罗建成,生产大麻纸。1348年,法国在巴黎东南部的特鲁瓦特附近建立了造纸厂。此后又建立了几家造纸厂,使法国不仅国内纸张供应充足,还出口到德国。德国直到14世纪才有自己的造纸厂。由于英国与欧洲大陆一海之隔,造纸技术传入较晚,15世纪建立了自己的造纸厂。瑞典在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纸厂,丹麦在1635年开始造纸,1690年在奥斯陆建成的造纸厂是瑞典最早的造纸厂。到17世纪,每个主要欧洲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工业。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后,首先在美洲大陆建立了造纸厂,墨西哥造纸始于1575。独立前,美国在费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纸厂1690。到19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经遍布五大洲。
在8世纪,纸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中国向亚洲各地出口纸张,并严格保守造纸术的秘密。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虏了几个中国造纸商。不久,造纸业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就这样,造纸术逐渐遍布阿拉伯世界,在那里纸被广泛使用,然后通过阿拉伯国家传播到北美和欧洲。据史料记载,蔡伦发明造纸术后1000多年,欧洲才建立了第一家造纸厂。现代造纸工业虽已发展,但其基本原理仍与蔡伦相同。造纸的原料十有八九已经被木浆所取代,但制造高档印刷纸、卷烟纸、宣纸、打字蜡纸的原料,仍然无非是蔡伦用过的破布、树皮、麻头、废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