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李鸿为其母所建的养老场所有哪些布局?

1735年,清朝第五任皇帝雍正帝驾崩,其子爱新觉罗·弘历继位,改国号为乾隆。

李鸿当了皇帝后,他的母亲牛至禄自然成了孝顺的皇太后。此时的故宫太后宫主要由慈宁宫和咸安宫组成。当时的慈宁宫,在小庄之后,除了一些仪式之外,已经几十年没有人居住了。

咸安宫被雍正帝改为“宫学”,其他一些寺庙则是老年嫔妃居住的地方。那么,作为李鸿的太后,你应该住在哪里呢?

经过多方考虑,李鸿决定拆除慈宁宫西侧的宫墙,新建一座宫殿。

1736年,李鸿登基的第二年,一座崭新的宫殿顺利落成,坐落在皇宫外西路慈宁宫西侧。乾隆皇帝将这座宫殿命名为“寿康宫”。

故宫现存的寿康宫主宫区,南北方向呈长方形,南北长148米,东西宽57米,四周红墙环绕,面积约8436平方米。宫殿建筑包括宫门、正殿、后殿、东西附殿、东西附房等。

这座宫殿由南北三个庭院组成。院墙外东、西、北三面都有通道,西通道外有几个房间。庭院南端的寿康门是一扇琉璃门,门前有一个封闭的小广场,广场东侧是银辉右门,可通往慈宁宫。

寿康门的主要大厅是寿康宫。宫殿朝南,宽5间,深3间。

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廊,开室二间三六菱花四门,梢室三六菱花四槛窗,后檐与前檐同,其余皆开。

殿内悬挂着乾隆皇帝题写的“从寿宁西”的匾额,东西两端分设一个暖阁,东暖阁是供皇太后日常祭祀用的佛堂。出了殿前平台,平台前有三级台阶,中间有路缘,平台左右各有一级台阶。

寿康宫有三个东西大厅,山顶上有黄色琉璃瓦和一个前廊。东附馆明室装了一扇门,西附馆明室的风扇和风门后来也改装过。第二个房间是窗台窗,每个房间的柱子分两组,窗棂是三片式。两个附厅南面设耳室,北面设脊连室,与后盖室相连。

寿康宫的北面是第二个庭院,后厅是寿康宫的寝殿。门的额头上写着“长乐华福”的字样,有一条隧道与寿康宫相连。

此殿宽5间,深3间,黄色琉璃瓦歇于山顶。前檐出走廊,明室有步幅锦扇和玻璃档板,次间和略间有窗,上有步幅锦窗格,下有玻璃方窗。房间被粉丝分成五个房间。打开后檐之间的门,与折厅相连,直达后盖房。

此外,寿康宫中的彩画按形制绘为“龙凤玺”,象征皇权的龙凤图案占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粉金覆盖。这种带有印章的彩画,只用于皇家宫殿、寺庙的正殿、厅堂、大门等重要建筑,是彩画的最高等级形式。

寿康宫重建于嘉庆和光绪年间。在紫禁城的建筑群中,寿康宫规模并不宏大,但却是一个结构完整、设施齐全的重要建筑群。

在清朝,这里是皇太后和太妃们养老的地方。道光年间的孝和瑞太后、咸丰年间的康慈太后都曾在此居住,慈禧太后晚年也曾在此下榻。有三宫、四宫等。这里供太妃泰坤等人居住。寿康宫的驻场大夫配备了常用药材、厨师和警卫。

清朝时,慈禧太后身边有12名宫女,慈禧太后每年获得黄金20两,白银2000两,贵皮124张,银扣400枚,是后宫中最高的待遇。

况且清朝的乾隆皇帝是有名的孝子。据史料记载,萧声太后住在寿康宫时,乾隆几乎每天都来瞻仰。他在寿康的左门口下车,走进寿康宫。到达慈禧太后居住的暖阁后,甘龙会跪在地上问候她的起居。

正因为如此,乾隆皇帝不仅为他的母亲修建了寿康宫,还在紫禁城里为他的母亲重建了一个花园,叫做慈宁宫花园。

此园位于故宫西路慈宁宫西南。它建于明朝。它原是明清两代皇太后、皇太后、嫔妃们休闲拜佛的地方。花园里有一些建筑,如林夕亭和仙若亭。1583年改名为林夕亭、仙若亭。

1769进行大规模改造。虽然此后变化很大,但花园的整体规模和布局变化不大。

故宫现存的慈宁宫花园,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50米,总面积6800平方米。园内只有11栋,占总面积不到1/5。集中在花园的北面,南面平坦开阔,花木扶疏,石堆池塘,让太后和嫔妃不用跋涉就能饱览山川美景。

此外,在萧声太后60大寿之际,乾隆将紫禁城内廷的咸安宫改建为寿安宫,作为母亲生日的礼物。至此,以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为主体的故宫太后宫区域基本形成。

故宫现存的寿安宫分为前后三个院落,各有不同的院落摆放东西。正门沿墙有3扇琉璃门,中间门有4扇木纱门正对着墙,盖着黄色琉璃瓦屋顶。中院正殿寿安宫,宽5间,深3间,黄色琉璃瓦歇山顶。

1773年,萧声太后80岁了。因为年事已高,乾隆皇帝又命人“装饰”了慈宁宫,将屋顶的“单檐”结构升级为更规范的“双檐”,并让母亲搬到慈宁宫居住。

四年后,萧声太后在慈宁宫去世。从那以后,慈宁宫就没人住了。甚至慈禧太后后来也发现很难与这座宫殿竞争,只留在寿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