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梅花的品牌创新
天津的制鞋工业历史悠久。一百年前,商业街上挤满了经营皮鞋的“沙船”,经营缎鞋的“金九霞”,经营胶鞋的“回力”。很难再找到这些企业的踪迹,曾经辉煌的鞋子大多已经淡出历史舞台。
而“老梅花”这种专营缠足女足“三寸金莲”的特色鞋店,在废除封建缠足制度后,历经百年沧桑,历经创业、发展、萎缩、再发展等几大历史阶段,走出了自己的路。
战略:发展扩张先行一步。
年纪大一点的天津人基本都知道老梅花以裹鞋等特色鞋出名。直到上世纪90年代,老梅花一直在它的诞生地——天津南石口(南石口和平路74号)一个25平米的“一栋楼”接待南来北往的客户。由于老石楠地区的拆迁改造,老梅花一直想借此机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2000年,老梅花从石楠一个25平米的门市部走出去,到全市5家直营店,全国有70家门店、专卖店、连锁代理商,面积超过600平米。”老梅花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淑英非常感慨地谈起老梅花的发展历程。
员工中没有人会忘记企业迈出扩张的第一步所付出的艰辛。企业发展的见证者、现老梅花鞋服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杰民回忆说,“2000年,和平路要扩建商业步行街的消息出来后,老梅花的股东们预感到了机会,于是8次给主管部门写信,多次向市领导申请。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终于放下了和平路192号270平米的‘黄金’店。”
一年后,老梅花购买了和平路207号,正兴德和亨得利之间的一个44平米的店面。然后在和平路198号买了一套225平米的店面,现在位于金街。古文化街改造后,美国人再次看到了机会,在天后宫后面租了一个26平米的店面。随着塘沽商业街的建设,老梅花在塘沽商业街和外滩之间的黄金地段租了一个200平米的店面,在杨柳青商业街买了一个132平米的商户。
方淑英说,“我们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在战略决策上领先。别人站在第一步看问题,我们就要站在第三步;别人站在第三步,我们就要站在第五步,甚至第八步。”
据方先生介绍,老有相当一部分商铺未能提前找到好的商铺,没有未来发展的空间储备,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当初老梅花先买了房产,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据悉,截至2005年,老梅花销售额达1548.6万元,同比增长54.9%;利税85.7万元,同比增长531%,人均年收入3万元,同比增长30.4%。
“好的发展得益于好的战略,好的战略是在发展中形成的,需要不断的改变和完善,”方淑英以老梅花加盟店的发展为例说。“以前老梅花的策略是以金街为总部,发展直销。但是,市场不会像你预期的那样发展。电视剧《乔家大院》播出后,浪子很多,有乔家大院浪子,老北京浪子,郑州浪子等等。
于是,老美华随大流,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加盟费1000元,押金5000元,即可加入,附赠牌匾七套。”老梅花的新策略是让加盟商占领市场,快速扩大老梅花品牌的市场份额。
市场是检验战略的唯一标准。只要策略一变,情况就会“大逆转”。老梅花迅速在天津六区,甚至蓟县、宝坻建立了加盟店,并将触角伸向河北、广东、陕西、新疆,占领全国市场。方淑英介绍,“美国鞋的年批发金额也从300多万元跃升至654.38+05多万元”。
记者来到位于本市大沽路369号的一家加盟店。经理张文学说:“我们于2006年7月加入老梅花。9月底,我们正式开了一家70多平米的店,经营老梅花1000多种产品。每月营业收入比预期的好,现在客户都满了。”这家店周边高档写字楼多,居民文化品位高。针对这一特点,老梅花的中高端产品已引入店内,市场前景看好。
产品:深耕市场,拓展产业链
对于老字号的发展,天津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兴华认为,“对于老字号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产品和无形资产。产品的独特性增加了老字号的生存能力,这也是老字号在过去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占得先机的原因。”
历经百年磨砺,在老梅花从事产品研发多年的郭师傅告诉记者,“在选材上,老梅花千底鞋的鞋身采用新白布,鞋面采用瑞福祥的面料;技术上要完成八道工序:涂胶、画图、调整、配装、包套、包边、折叠、整理。鞋底十四层,底部每平方英寸9981针;在验鞋上,老梅花严格遵循‘一正二要三不四净五平六同七要八要’。”郭师傅认为,正是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和生产工艺的提升,才使得老梅花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蒸蒸日上。
“但优势也可能成为老品牌继续发展的负担。社会变迁,原来的一些做法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市场需求,环境瞬息万变,让产品的生命力变得脆弱很多,改变变得尤为重要”,王兴华认为。
这几年,老梅花一直在“求新”、“求变”。据郭介绍:“我们从鞋店请来了30多位能工巧匠,研究各种脚型,设计出30多种鞋楦形状。在鞋子的款式上,增加了平跟、坡跟鞋、方跟鞋,鞋子走向了时尚的方口、斜口、圆口,突破了传统的纯羊毛、呢子、平布、缎,以及化纤、帆布、牛仔、皮革等。已经出现,并增加了编织、穿线和缝合等技术
不仅是鞋子的款式,还有鞋子的功能。老梅花开发了各种适合现代人的功能鞋。比如有保健鞋,比如晨练鞋、老年鞋、踏步鞋、散步鞋、孕妇鞋、防滑鞋;还有适合司机的鞋子,适合现代白领出差携带的拖鞋;与时俱进的龙凤嫁衣鞋和长寿鞋。正如方淑英所说,“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水平研究市场,勇于创新。这个市场永远有取之不尽的资源。”
“要拓展品牌内涵,就要拓展产业链,而不仅仅是开发单一产品。”老梅花给自己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就是“瞄准庞大的中老年市场,从鞋子到服装,再到各种老年用品和服务。”
老梅花建立了自己的服装研发部门。一方面要开发传统风格的服装,另一方面要开发符合现代中老年人需求的新型服装。对此,老梅花负责服装的助理经理刘解释说:“在服装开发方面,我们制定了‘深入了解人体,紧跟时尚’的八字方针。对人体的深入了解,就是根据中老年人特殊的身体结构,大臀大胸,开发适合中老年人穿的衣服。紧跟时尚是因为现代中老年人更爱美,衣服更漂亮,穿起来更舒服。”
在美国人的不断努力下,服装逐渐成为美国人的又一标志性产品。前不久在天津举行的第三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100多套由老梅花绣龙、蝶、牡丹图案的改良唐装受到中外友人的喜爱,样品全部被抢购一空。
服装业“开疆拓土”的成功,让美国人充满自信。美国人正在利用新购买的杨柳青商业街建设“老年保健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新的服务,包括定制鞋帽和服装。
“这件事做完之后,老梅花还有一个大动作,”方先生透露。“老梅花准备建一个精品店,走高端路线,传统工艺,手工缝制,针对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和婚庆市场进行特别定制。”
无形资产:传承品牌传承精神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王兴华表示:“老字号最大的资产是无形资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品牌,另一个是精神。”。“品牌赋予了老品牌‘倚老卖老’的资本。老意味着历史悠久,意味着知名度高,但这种知名度只有靠新品牌的巨额投入才能达到”。
王兴华说,“老字号的绝地突破,就是用老字号形成的品牌资产撬动有形市场。在商品同质化的今天,它能让一个公司脱颖而出。”
同时,她也指出,老字号精神是中国商业文化的精髓,是一个地区乃至民族文化和情感的根源。
“老字号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方舒的英文朴实,感情真挚。“我们下定决心,腾出一个房间,在和平路黄金街开一个小小的文物馆,见证美国中国的百年历史。”
“这是早年女子缠足后佩戴的三寸金莲。这是当年用来做鞋的工具。这是邓鹰巢的母亲、数学大师陈省身做鞋子用的鞋楦;冯骥才和溥佐还为老梅花题词。方先生如数家珍地向参观者介绍展厅里的每一件展品。
“我认为,老字号多年积累的最大财富是商誉,而百年品牌积累的是百年商誉,”天津坤鹏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杨春辉说。“商人一向非常重视商誉。当时还没有ISO9001认证,但是有一套规范,比如‘一寸三针半’,相当于现在的质量认证。以前老字号主要靠自律积累商誉。”
当了解到老梅花对尚待开发的童鞋、女鞋产品提前注册了“肖梅华”、“秀梅花”等商标时,杨春辉说,“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商标知识产权保护被提升到越来越高的地位,为老字号品牌的商誉注入了新的内涵。除了自身的自律,更多的是国家相关部门给予的外部保护。”
“马在世的时候说过,‘老梅花是天津人的老字号,要像接力棒一样传下去。’方淑英说,“我觉得这种传承不仅仅是物品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多年来,老梅花经历了体制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但老品牌传承下来的职业道德、商业规范和服务宗旨并没有丢失。
“多年来,老梅花鞋店一直保持着‘走、邮、送、订、换、访、退、换、修’的便民措施。”方先生说,他从柜子里拿出一大叠信件,粗略数了一下,有200多封。这些信来自祖国各地,从南方的贵州、云南到北方的黑龙江,从西北的新疆、宁夏、甘肃,从东南的广东、福建等20多个省市,都是美国中国买鞋的信。
老梅花邮购的专门负责人刘峰华介绍了几十年来成千上万个邮购故事中的一个。“一位解放军战士曾写信给他母亲买一双小鞋过生日。首先,我们给他寄了一封信,让他把他妈妈的脚和鞋子寄过来。之后去邮局取鞋样汇款,然后下楼买鞋,买了一尺半的包装布,缝好包裹,写好地址寄出;再写一封信,告诉他,‘你寄了50元钱,35元鞋,3.5元邮费’,还剩多少钱可以寄回去。刘峰华说,她每个月都要处理五六十张这样的账单。
新的销售人员常常对此感到困惑,认为这既费时费力又无利可图。久而久之,他们发现这是百年号码的传家宝,是百年品牌背后的精神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