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企业商标

人们常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美国学者特雷斯·迪尔和阿兰·肯尼迪认为,价值观贯穿于管理活动之中,它构成了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是评价和选择事物的标准,是选择对象的依据,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知活动的动力。

一、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企业管理,都普遍存在价值问题。企业在管理活动中需要什么、相信什么、坚持什么、追求什么,与企业的价值观密切相关。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了企业不同的个性特征。所谓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关于价值观的想法。它是客观价值关系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价值主体对自身需要的认识,是对价值客体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价值观回答了以下基本问题:“什么重要?”“什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它包括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及其自身的评价。价值是客观的,而价值观是主观的。因为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人生经历、目的、需要、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不同,人的价值观也不同。这种主体的差异是价值观的重要特征。

企业价值观的培育就是建立企业的价值体系。其主要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保价值体系本身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二是使所有员工认同这一价值体系。

二、企业价值体系的定位

应遵循现代企业价值观的顺序

企业价值观必然选择和排列一系列的价值序列,如人、钱和物、个人价值和* * *同一价值、社会价值和利润价值、用户价值和生产价值。那么当代正确的价值观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美国兰德公司的专家花了20多年的时间,跟踪了500多家世界知名企业,最终发现,1000年经久不衰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而是有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具体来说,它们一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优秀的企业总是把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东西放在第二位。日本松下的老板警告他的员工:如果有人问“你们松下公司生产什么?”你应该这样回答他:“我们松下公司首先制造人才,同时生产电器。”

(2) ***同等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 * *与人协作高于独立,集体高于个人。优秀企业倡导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本意是倡导一种同等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企业价值观。

1998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剑桥大学印度裔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说,一个建立在个人利益增强、缺乏合作价值观基础上的社会在文化意义上是没有吸引力的,这样的社会在经济上也是无效率的。以各种形式狭隘地提高个人利益,对我们的福利没有好处。他的这段话实际上论证了个体价值与* * *同价值的关系,是个体价值实现的保障。企业的基础是个人。没有个人能力的发挥,没有对个人如何发挥作用的理解,一个企业不可能成为有机生命体,也不可能形成生命力。因此,需要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成长有机结合起来。

(3)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印尼桑巴提航空公司承诺,其飞机每延误1分钟,将向客户返还1,000印尼盾。奥迪新加坡承诺,如果客户在1年内对汽车不满意,可以原价退款。亚太地区的40家希尔顿酒店做出承诺: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条件提供住宿服务,酒店将原价退款。优秀的公司总是把顾客满意的原则作为企业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内容。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有高有低,有不同的层次。

从企业实践中总结和继承企业现有的价值体系

一般来说,具有一定历史的企业的价值观总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往往很难被发现,其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忽视。特雷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中指出,价值观和信念主要来源于经验和经济环境中各种尝试的积累结果。企业员工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尝试后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这就是价值观的概念化过程。任何一个企业组织,无论是处于创业阶段、发展阶段还是成熟阶段,都存在一个价值观的确定、遵守或改变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在实践中获得了一些经验,就必须提炼升华到价值观的层面。将经验升华为思想,也是总结提炼实践经验的过程,是塑造企业价值观的第一步。在确认和进一步培育企业价值观时,要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类型、员工素质和经营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价值标准,从而体现企业的特点。还要充分体现企业价值观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使企业价值观有真实的存在基础和客观依据,与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相一致。同时,价值观来源于企业的现实,应该高于企业的现实,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企业的未来发展和长远目标。

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企业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客观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的变化,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确保企业价值观在内容上像企业管理实践一样充满活力。从企业价值观的演变可以看出,新价值观的形成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扬弃,是对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不断注入时代精神的创新。只有培育创新价值观,才能始终保持企业价值观的生命力。

使用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企业价值观

一个企业无论处于什么文化背景,无论处于什么行业,它的价值观里都有* * *的东西,但它的生命和活力是其价值观和人格的反映。具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是企业成员对自身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理性概括,如

宝洁公司。g公司的“做正确的事”和IBM的“IBM就是服务”。一方面,鲜明的价值观体现了企业的自信,这是企业自信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使价值观不仅在高层管理者心中,而且在绝大多数企业的头脑中成为实实在在的东西,真正起到凝聚和控制人们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让员工感到性感,有独特的自豪感,激发企业成员的创造潜力和在竞争中取胜的信心。企业价值观的表达要求要有特色,用有特色的词语表达,避免雷同,不能过于空洞和简洁,使人无法识别和理解企业价值观,区分不同企业的价值观。

第三,培养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

提出价值观并不是最难的事情。更难的是如何把组织倡导的价值观变成员工同样的信念,即得到员工的认同。如果价值观只停留在语言上、墙上,没有融入员工的行动中,价值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换句话说,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只有转化为普通员工的信仰,才会成为企业的实际价值观;否则,不仅对企业没有任何好处,还会扭曲和损害企业形象。从企业价值观的确立到全体成员的信仰,是一个价值观内化的过程,也就是员工能够接受并自觉执行价值观的过程。

在企业价值观内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领袖应该遵守他们所倡导的价值观。

企业领导人首先应该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一个企业中,如果领导总是挂在嘴边的是“客户至上”,但是到了年底,领导只要求财务业绩,不管客户满意与否。领导的这种表现,其实是在告诉员工,价值观只是一种形式,公司的员工当然不会把“客户至上”当一回事。价值观的内化,首先在于领导者以身作则,以身作则。

2、企业领导者要不断向员工灌输企业价值观。

企业文化强的公司,明确的向员工指出企业的要求,详细的向员工解释企业的行为准则,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让员工一进公司就一目了然。许多公司如松下、

IBM等公司首先要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包括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松下对人才的培养,是通过向员工灌输公司的经营使命和价值观来实现的。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向员工反复传递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奠定松下品牌的“松下人”。

每个进入松下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然后人事部门会安排公司的“入职社会”教育。首先要认真阅读和背诵松下的宗旨和精神,学习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语录”,学习唱松下的歌,参观公司创业史“展览”。

3、企业价值观也要靠常规的仪式和典礼来推动。

特雷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指出,普通公司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包含一定的礼仪和仪式,企业应该利用这些仪式以最清晰、最全面的方式解释自己的行为准则。日本松下电器数万名员工上班前,都要唱公司的歌,读公司的座右铭,这是公司的价值原则。松下幸之助认为,让员工反复阅读理解,是将公司的目标、使命、精神和文化牢记在心的有效方法,所以松下每天早上8点就传遍了全日本。

8.7万名员工同时诵读松下的七大精神,并一起演唱公司歌曲。其意图是让所有员工时刻牢记公司的目标和使命,时刻鞭策自己长期弘扬松下精神。美利坚合众国

IBM公司在每周例行的员工聚会上演唱公司歌曲“IBM永远前进”。

此外,企业还应注意工作阶段的各种仪式,如雇佣新员工、颁奖仪式、聚会、为退休人员送行等场合,宣传和灌输公司的价值观。通过向企业员工灌输价值观,让员工对企业价值观有内心的声音,把企业价值观变成内心的信仰。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对企业价值观的精髓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积极地付诸实践。

4.完善制度管理可以促进企业价值观的形成。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运用软硬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培养员工整体价值观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特别是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员工既有价值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同时,在建设企业新文化时,要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建立和形成文化建设所要求的新的组织体系。

5.充分发挥榜样的典型引导作用。

发挥榜样的作用是培育企业价值观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以最能体现企业新价值观的个人和集体树为榜样,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并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激励方式,有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迪尔和肯尼迪在他们的《企业文化》一书中,将英雄视为企业文化的五大要素之一,认为没有英雄的企业文化是不完整的,难以传播和传递。

6.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如果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或者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生产力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企业价值观的培育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是培育企业价值观的基本保证。在松下电器,每个上班的年轻人都要先接受职业道德、经营理念、集体意识、自我修养的培训,接受语言、为人处事的礼仪教育。只有通过考试,他才能被正式录用。